绿林网

贾志刚说春秋之五读后感锦集

贾志刚说春秋之五读后感锦集

《贾志刚说春秋之五》是一本由贾志刚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贾志刚说春秋之五》读后感(一):简介

齐国崔、庆两大家族斗法,晋国、楚国亦走不出腐败和内耗的漩涡,在老牌大国碌碌无为的时候,南方蛮夷之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代东南部的两个蛮夷国家,短时间内崛起,但是很快消亡。这两个国家的崛起,就是仇恨发酵的结果;当仇恨远去,泡沫随之破裂,一切归于寂静。在这段血色历史中,两个著名的复仇人物先后登场,伍子胥勾践,一个负家仇,一个怀国恨,他们的坚忍不拔和忍辱负重令人叹为观止,他们报仇的过程成为流传千年的传奇。

《贾志刚说春秋之五》读后感(二):以考古名义盗墓

如果说管仲改革和齐桓公称霸是春秋历史中的晨曦朝阳,那么城濮之战晋楚争霸无疑是春秋历史的日中之天,而吴越争霸无疑是春秋历史中的黄昏斜阳。吴越争霸虽有争霸之名,但其本质不过是复仇二字而已,阖闾伐楚,本质是伍子胥、伯嚭的复仇之战,夫差灭越,是为了雪阖闾在槜李之战中兵败身亡之耻,勾践灭吴则是报灭国之仇。这些复仇故事的主角除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外,基本上是伍子胥、伯嚭、范蠡、文种等几个楚国人。人说“春秋无义战”,吴越争霸便是明证。但是,正义是相对于当时的人民,相对于后世的历史而言的,战争没有正义,那是宏观而言,对于历史中微观个体的评判,更为客观公正的标准应是做人的大义,而不是历史的大义。而做人的大义,说白了只有两句话,一是祖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是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应该舍利取义。所以,伍子胥的忠贞和智勇双全,伯嚭的奸诈和有才无德,勾践的卧薪尝胆和心胸狭窄,夫差的不辨忠奸和妇人之仁,通读以上人物的主要事迹,这些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公允的。

但是,贾志刚在《说春秋-吴越争霸卷》中,从历史求真的角度对伍子胥和伯嚭这一对生死冤家进行了重新解读,并提出了和传统观点有所区别的评判标准。贾志刚在书博会举行《说春秋》第五部首发签售活动和讲座时这样说:“这本书颠覆了之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伍子胥并非忠诚,死得不冤;伯嚭是历史上所谓的奸臣,而我却认为他通过自己的方式改变了命运”。

首先,贾志刚“还原”了历史上伯嚭的真相,继而通过对伯嚭和伍子胥两人结局的比较,提出了在官场上,做人应该学习谁的疑问?作者认为,伯嚭的才华不在伍子胥之下,而且,在性格方面他不像伍子胥那样草率和容易冲动,他处事沉稳,心思缜密。只因为和伍子胥有着相似的遭遇所以来到了吴国,此后,和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阖闾一度灭楚并报了家仇,但在吴王夫差时期,在如何对待越国这一关乎吴国国运的问题上,他和伍子胥完全对立。他大肆收受越国贿赂,为越国复兴提供种种便利,最后终于导致吴国灭亡,而他本人的结局,如确如贾志刚所论证的那样,伯嚭在吴国亡国后转而投靠越国,而且在勾践身边同样如鱼得水。贾志刚对此分析大致如下:伯嚭在逃亡到吴国后,对自己家族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为什么自己祖辈三代人忠于祖国,但最终都落了个悲惨的结局,这不能说是巧合,也不能归罪与环境,只能从自身找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从前的自己,甚至父亲和爷爷都没有适应官场上的生存法则。所以,伯嚭的奸诈和无耻有了理由,为谋求个人利益一次次背叛主子也有了理论基础,但不知这个理由是伯嚭本人的真实反省还是作者强加给古人的。在楚国遭人陷害,不得已逃亡吴国,这不能算是背叛祖国,但在吴国贵为人臣,以他的政治眼光和洞察力,不可能不知道越国君臣的良苦用心,但为了个人利益,在吴王面前一次次的进谗言,放勾践、纳西施、害伍子胥,这些关键事件的背后的决定因素都在伯嚭身上,吴国灭亡后他又卖国求荣,叫他“楚奸”吧,败坏的却是吴国,叫“吴奸”吧,他又是楚国人,反正就是一个品行低劣的小人,但如此人物,贾志刚还从还原历史的高度,不但给他找了一个看似高尚的理由,而且,言外之意,官场中人不要学习伍子胥,而因该向伯嚭学习。面对如此无耻的逻辑,我只能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随后,作者接着语出惊人,伍子胥并非忠臣,死得不冤。作者认为,伍子胥到吴国后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复仇,并没有造福于吴国,所以他算不上忠臣。诚然,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举荐孙武、伯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鼓动吴国伐楚,并且最终也达到了目的。如果说吴国灭楚是直接结果,但没有吴国的强大怎么会有楚国的灭亡?而且,吴国的强大不仅仅是靠穷兵黩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民的教化和战略思想的改造,使吴国摆脱了蛮夷化,没有伍子胥就没有这一切。退一步讲,即使伍子胥为报私仇而挑起吴楚战争有待讨论,至少,吴国的强大,他功不可没。伍子胥首先是吴国的功臣。再退一步讲,如果真像贾志刚说的,伍子胥所做一切仅仅是为了报个人私仇,那么,在对楚怀王鞭尸后,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后来的吴越争霸按说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甚至可以像伯嚭那样从中渔利,但为了吴国,他依然不顾自身安危,一次次的揭穿勾践君臣的阴谋,一次次的冒险直谏,直至搭上自己的身家姓名,这样的臣子,如果还不是忠臣,敢问作者,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忠臣?伍子胥的悲剧根源在于他的性格缺陷,而不是他的忠诚。“忠”是一种价值观,特定的时代,价值观有对错之分,性格是一种个体差异,对于特定的人群特定的事业,性格只有缺陷和优异之别,而无错对之分,人物命运是一种暂时性的结果,结果只有必然与偶然之分但决定命运的是性格,而不是做人的原则,坚持原则没有错,为原则付出代价更值得颂扬。贾志刚自认为颠覆了对伍子胥与伯嚭的历史评价,但实际上混淆了原则、性格、命运三者的关系,并以命运结局来否定原则和道德操守的价值,其结果必然是荒唐的,也是经不住推敲的。

最后,对于历史的认识,作者再一次的偷换概念。贾志刚说“写历史首先要把屁股坐正,否则就是自欺欺人。”求真当然是历史的生命线所在,但求真只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通过史料分析,推论出和传统认知不同的历史事实这是求真,但不同的史料有时可以否定已有的历史观点,有时仅仅是对事实的纠正而不影响历史观点本身。纵观本书,作者在求真方面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对伯嚭死于越王勾践的否定,但这和对伯嚭、伍子胥的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只要伯嚭暗通越国,伍子胥死死进谏是事实的话,其他的东西对两人的评价都无关紧要。 贾志刚最后又说“历史很真实,但是又很虚伪。要客观地书写历史,最重要的一点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什么是本质?人性和利益。什么是虚伪的?什么是真实的?从人性和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句话说的有水平,因为他终于道出了心声,但其思维模式却是典型的男盗女娼。作者看来,研究历史,只要紧紧抓住“事事符合人的本性,处处满足欲望和利益”这一关键点,基本等于抓住了历史的本质,否则,一味的谈道德和价值观,便是虚无的。难怪作者建议官场中人要学习伯嚭。

人性和利益是一切矛盾的根源,但绝不是世界的本质,更不是历史的本质;人性和利益是研究历史的众多工具之一,而不是开启历史之门的唯一钥匙。历史应该是一门社会科学,但它不会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因为时光无法倒流注定了它无法模拟,无法实验,甚至我们不能还原其真实性,但这无碍它的现实意义,因为历史求真的目的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就像相对于孰忠孰奸,伍子胥和伯嚭真实的人生结局如何并不重要一样。正因为人本性自私,所以才永远需要高尚的道德和严峻的法律来约束。不能因为适应人性的自私来否定甚至颠倒道德价值的意义。贾志刚是一名体育记者却不知体育竞技虽然侧重最终结果,但体育精神才是本质所在,历史和体育虽属不同概念,但却有相通的地方,遗憾的是,写历史的体育记者的贾志刚,对此却毫无所知。作者貌似通过还原历史真相来颠覆传统观点,实则颠倒黑白,扭曲价值,是典型的以考古的名义来盗墓。

《贾志刚说春秋之五》读后感(三):《贾志刚说春秋之五》:历史与文学

读完随拍

总的来说,感觉还不错。记得看第一部时,还是是的在去年此月,而现在竟又到了一年的年底了,真是时光匆匆,无法驻足,令人感到如梦如幻。那一天,依旧恍如昨日。 在看完第一部后,直到现在,可以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应该可以说,是持续到了今天。而在这中间,快一年的日子里,在我的读书记录中,在看过的八九十本著作中间,作为小说的,只有这套书。 而在这中间,由于我另有计划,这套书的阅读便中断了,一直到了今天,第五本才看完。 在之前已经看了很多学术性的著作(仅个人认为),尤其是这段时间看过几本历史大家的学术专著,并习惯于那种风格的我,一下子看这种偏小说的著作,尽管这不是一本单纯的小说,后面会有提及,但毕竟叙述风格如此,所以还是使我有点不太习惯。但看过了第一章,到第二章吴国真正有作为、并有故事可讲的寿梦开始,阅读便开始渐入佳境了。 到后来,酣畅淋漓。 首先,就我个人在阅读时的感觉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比之前四部的层次要高一级,即是这一部对史料的运用,无论是直接注明的引用原文,还是润物无声的直接翻译,都非常好。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之前的也可能是这样,而我都对此遗忘殆尽,毕竟上一本的阅读,还是在半年前。故有这种感觉。 这种小说的创作,我想还是比较难的,最容易过犹不及。创作小说本身很容易,只是好与不好,才是关键。 说起历史小说,想必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想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但实话实说,这部当年吸引大众的眼球、以至轰动的小说,我至今也没看过。看的唯一一部历史小说,也就是这套说春秋了。 正如前面所说,历史小说的创作,我想是不易的,好与不好是关键,因为很容易过犹不及。其实这个称谓就可以一分为二来看,一是历史,二是小说,而历史的背后是学术,小说的背后则是文学,怎样把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两者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东西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是个问题。而这种尝试,在世界各地其实是由来已久。 别的不说,就拿中国来说,从《穆天子传》到四大名著里面的《三国演义》其实其性质都是如此,只不过有的历史成分多一些,而有的则小说成分多一些。进入现代,历史小说作者要面临的这种取舍,仍然存在,而且显得关键重要,怎样将两者完美融合并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及喜爱,就是个问题了,也是评判一部历史小说好与不好的关键。 其实,据我所知,当年的《明朝那些事儿》及现在很多作者以这种风格来书写历史的作品,如《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之所以能够大火,能够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正是由于如此。而颠覆了他们的想象,以至发出“历史还能这样写”的感叹,便是因为历史与文学的融合。当然,我想当中对两者的取舍还是不同的。 更何况,从古典文学开始,一直到今天,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这种类型的作品,一定是有意义的。便在于历史成分能够让小说变得更加好看,而小说,或者说直接就是文学本身,则能够让历史变得更加真实,或者说,是鲜活。 这就意味着,两者本是就是一体的,如果绝对的话,还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体的。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文学之于历史,可使之更接近于历史本身,也更加真实,变得有血有肉,并得到一种升华。 记得我之前看过的田余庆先生在《秦汉魏晋史探微》“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一章后跋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他说:“尊重历史,也要尊重艺术。当然,历史人物与其艺术形象是相关连的,要完全分开也未必能做到。” 而我想,除此之外,历史小说与今人更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普及。能够以此为桥梁,让普通人因此喜爱历史的道路。 说了这么多,尽管对这本说春秋风牛马不相及,但却是我由此而生的感想。 而本书之于历史自不待言,从《左传》到《国语》,再到《吴越春秋》,当然,还有《史记》等,对史料的运用已经到了驾轻就熟的地步,还有令我也感到意外的对一些历史事实言简意赅而又井井有条的考究,如孙武的家世等等。 同时因为历史本身就非常精彩,再加上一些文学的渲染,就变得更加好看。 另外,文学方面,杜撰出来的只是一些历史细节,仅是为小说的需要,为更好的展现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些道理,就大的方面来说,可谓都是史实。 在这个方面来说,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鼎鼎大名作为刺客的专诸,作者给他描绘塑造出的另一面,使这个人物立刻便鲜活起来了,尤其是当他老婆打他一顿,他离开去找伍子胥后,终于等到他回来,而此时他已经答应伍子胥,决定刺王僚,在她不知情,还在为未来的生活而憧憬的情况下,他悄悄的作最后的改变时,我在惊叹新奇之余,而非常感动,仿佛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专诸,而这种体验,也许只能在这种作品里找到。 而和专诸相对应的是,便是同为刺客,而且最后同样成功,刺杀王僚儿子庆忌的要离,因为两者目的不同,一个为了让妻儿过上更好的生活,一个则是只为青史中能够留下自己的名字,尽管要离的目的,在两者身上都达到,但要离在这之前,可比专著付出的多得多,不仅主动砍掉自己的一条胳膊,还主动的牺牲自己无辜的妻儿,为的只是身后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名声,在这中间,看到了人性的差距。 其实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如伍子胥本身就是个复仇者,却也忘恩负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与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合谋,派专诸刺杀了王僚,才有了其小儿子庆忌的复仇,只不过失败了。 从伍子胥到斗幸斗怀兄弟,从公子光到庆忌,从吴王夫差到越王勾践……这一个个复仇者啊,殊不知,冤冤相报何时了。其中所闪现出的关乎人性的种种问题,也是数不胜数,故事丰富多彩。 越王勾践的复仇正是学习了伍子胥,范蠡之所以后来能成为大商人是听了计然七策……这些作者的说法,乍听来无厘头,仔细想来,又确实如此,使人回味无穷。 当然,毕竟是小说,最显而易见的错误,便是最后一章“越亡”,标题及内容都有问题。 作者认为,自越王勾践以后,越国只存在了三四十年,也与吴王阖闾后,那样的骤兴骤灭。而事实上,越国是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被楚怀王所灭,这已是今天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在这中间,有一点是没有问题的,那就是为楚所灭,关键的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文献的记载本来就是含糊不清的,而古人又大多都是这样认为的,更何况,贾老师在这之前也是有一翻推测的过程。我所说的共识,只是近现代的学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研究,及考古发现(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几部简牍)的结合,才得出的。 当然,与此同时,作者对于历史本身,也有许许多多自己的看法。比如通过这五部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叙述,认为就事实实力而言,所谓春秋五霸应该是: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楚庄王熊侣,晋悼公姬周,越王勾践。 这只是一种独属于贾志刚的排序,却也是按照历史事实而客观得出的。 通过本书的阅读完成,也更加理解在序里表达出“历史人物,绝不应该用好人和坏人来划分。”这样的历史观之后,话锋一转,所说的“一种更合理的划分是:适应环境的人和不适应环境的人。” 总的来说,本书以吴国为主线,副线是春秋后期晋楚对峙的主旋律,较为完整的讲述了春秋最后的一段历史。 不管怎样,随着越王勾践成为实至名归的最后一位霸主,这一部精彩纷呈的春秋时代也就落下帷幕了,同时后来导致三家分晋的人物也已经纷纷当场,至于那两件战国拉开时代帷幕的标志性事件,估计要到他的《说战国》了。 而余下的还有两本,应该就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层面了,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想看看贾志刚是怎样描绘这些个思想家的,那就再接再厉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