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兰河传》读后感摘抄

《呼兰河传》读后感摘抄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的201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1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文艺-萧红-有点乱

今天中午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了解现在也不能说是很理解,因为,自己对于这种类型的书,确实感触没有很深,理解的自认为真的不是很到位。

这本书虽然很短,只有两百页,但是真的感觉的读的有点快,过段时间应该还得再读一遍,或许心境不同,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本书的写的是萧红的童年记忆,实际上写的是萧红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写的是现实社会中的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现实。

我们善于发现错误,甚至说更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我们喜欢热闹,或者说我们更加喜欢看热闹,从不会从自己内心开始思考,从来没有想一想,更不用说思虑万千了。我们总是飘着飘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萧红的呼兰河,鲁迅的百草园

呼兰河是从一堆反法西斯书中挑出来的凑单书,它的介绍会让人多少有点乏味,我想这本书值得一篇好序。就像鲁迅的百草园,除去被烙上的封闭禁锢的字眼,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

读呼兰河很有趣,没有主线的小说,很散,很热闹,主街不过两条,商铺、人家、小贩描写细腻到可以感同身受,小镇有很多大事发生,可是再大的事也会让人很快被淡忘,人在这活着,仅仅是活着,只要不死便这么活着,没有意义,没有目标。只有小孩子会追问为什么,后来呢。

后来呢,没人知道,萧红也不知道,如果没有硝烟,小镇会继续这样活着,百年千年,中国有太多这样的小镇,人就这么活着,世界多大没人关心,只关心着谁掉进了泥沼,谁家出了事。

有了生计,有了后代,日子便这么过了,不好不坏....

可是这样的小镇又何止在红色年代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姑妄言之

一部比较简单的类似记叙文式的小说。阅读体验感属于一点点增加的节奏。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让人觉得有特别的亮点,无非也就是简单的风物描写,有些故事阅读起来的确比较有趣,能够很好还原那个时候一个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人物性格特点,但是当然也仅仅是比较有趣而已,看过瞎笑过后也就是了,触动内心的情感什么的味道是没有的。后期随着出场人物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物事件开始了相互积累碰撞,倒是体现出了相应的时代感和嘲讽感,让我开始感受到了悲剧要开始上演了的样子。

小说的爆点和亮点应该都积累在后期慢慢爆发出来,小哀伤的基调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并加以扩展开来。每个故事讲述的其实都是那个年代的故事,讲述的都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不管剧情人物时间事件是不是真实的,都是作者自己的心中的故事和感触吧。思索这过段时间以后,所有的故事都让我忘得差不多了,我想这种调调却不不见得会忘记。这本书对我来说不是在于读懂了多少内涵,读到了多少作者的想法,而是在于一个内心的基调。

其实对于萧红这位作家本身并不是特别了解,惟一一次接触也不过是小学时学学习的一篇火烧云,不过当然不会记得是萧红写的作品,只是在阅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也是出自《呼兰河传》中,惊呼原来小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原来世界真的很奇妙。

推荐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现实的照应

读的是壹本系列的版本。没有找到豆瓣有这个版本。里面收录了呼兰河传和3篇散文以及鲁迅先生写的一篇。 个人最喜欢的是回忆鲁迅先生的一篇,细节很丰富,鲁迅先生细致的作风,夜猫子的工作方式,生病继续工作,还有许先生的承担,对家务的操持,对先生工作的支持,即使是鲁迅家,依然生活压力沉重,结合前面两篇散文,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令人不忍。 回到呼兰河传,前半段称不上是小说,类似于散文的集合,是对于小城镇人生百态的工笔画,烟火气很足,后半段从团圆媳妇,有二伯,到歪嘴,有了小说的感觉,愚昧空虚的精神世界,自然产生不管由头看热闹的猎奇围观,显得病态,科学技术不昌明,各种求神偏方的闹剧,人财两空,二伯歪理邪说,歪嘴隐忍坚持,都是为了生活,但是歪嘴对生活的希望,对非议的无声,作者放在最后,给整篇充满无助无解的寒冷现实落上一笔有力的人的生命力。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现实的照应

读的是壹本系列的版本。没有找到豆瓣有这个版本。里面收录了呼兰河传和3篇散文以及鲁迅先生写的一篇。 个人最喜欢的是回忆鲁迅先生的一篇,细节很丰富,鲁迅先生细致的作风,夜猫子的工作方式,生病继续工作,还有许先生的承担,对家务的操持,对先生工作的支持,即使是鲁迅家,依然生活压力沉重,结合前面两篇散文,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令人不忍。 回到呼兰河传,前半段称不上是小说,类似于散文的集合,是对于小城镇人生百态的工笔画,烟火气很足,后半段从团圆媳妇,有二伯,到歪嘴,有了小说的感觉,愚昧空虚的精神世界,自然产生不管由头看热闹的猎奇围观,显得病态,科学技术不昌明,各种求神偏方的闹剧,人财两空,二伯歪理邪说,歪嘴隐忍坚持,都是为了生活,但是歪嘴对生活的希望,对非议的无声,作者放在最后,给整篇充满无助无解的寒冷现实落上一笔有力的人的生命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