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225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01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荷花与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荷花与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作者:白羽

用荷花比喻萧红也是可以的,从这部文学作品里。我们可以感觉到萧红敏锐的,带有一些清澈目光的凝视。这么一个小小的村落。也只有几条马路的村落构成的一个地方。在萧红的笔下,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变成了闭住呼吸从高空观看的巨人。

小人们按着生活的轨道不断前行生存着,如果说这是一种生活。那么必定有千丝万缕的线牵引着每一个呼兰河镇的小人们。他们被无形的力量控制着喜怒哀乐。即便有一些有个性的人,也是羞涩的,忸怩作态的活着。

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一种不随人出生或离别变样。一种毫无意义的人间的规则在这样的小的地方被浓缩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而萧红作为这个小人国的孩子,貌似有着局外人的心境。像个泥鳅,从小就不为这些规矩规则所左右。睁大着双眼,与周围的环境嬉戏,观察与思考。

萧红的笔触和鲁迅的笔触在我看来有一些类似之处。为什么会相同?

我觉得这个相同也许,这都是2000年来中国的样子,中国的人情世故。因此无论从任何角度。总是逃不开一种挣扎,从巨大的网子里挣脱。然后才能化茧成蝶。

换个角度讲。黑格尔说:中国2000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帝王轮回史,一成不变。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就像一个池塘。部分人就如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不走寻常路,过自己独立,独特的人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不合时宜的小城记事

这是一本不像小说的小说,没有贯穿的线索没有男一男二女一女二,甚至全书故事和人物都是支离破碎的。

但这妨碍读者体会一个时代一座小城一群城民的苦楚了吗?

它更像一幅凄婉的黑白照,偶尔投射几分阳光,也像一曲不明亮的哀歌,偶尔夹杂几分跳跃。

在全文,除了祖父,除了年幼的我,没有一个呼兰河人是名义上的积极,他们日复一日的活着,脸上、言行间刻着‘’对命运的臣服‘’,通过没有尊严换取活下去的勇气,这份勇气十分真实,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

这种手打,很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萧红这里,哀多了一份生动,怒少了一分鞭挞。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人们顽强地生活着,这种顽强已经变得非常自然。一开篇,萧红就写到“严冬封锁了大地,。。冻裂了。。冻裂了”(超喜欢这段开头),这其实预示着呼兰河自然环境的恶劣。“东二道大街上的泥坑里淹死的猪”成为大家吃了瘟猪的心理安慰,又暗示了这里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坚强的活着,小城那样小,以至于每天都会发生“惊天动地”的日常。大家就这样不思进取的活着,不管是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的冯歪嘴子,还是疯疯癫癫的二伯,艰难的世道都化解在日复一日活下去的常态里。萧红既可怜他们同情他们又嘲笑他们看不起他们,复杂的情绪交织就通过描述他们的习以为常传递到读者这里。

不得不提,这座自得其乐的小城传记的创作背景,是1940年左右,但我们丝毫没有看见轰轰烈烈的大时代背景。呼兰河城里,虽然有屈服传统的人间悲剧,但所有人本质都是从善的。我们嗅不到日本人侵略的血雨腥风,也闻不到封建统治者的无情压迫掠夺。梁文道说,在大时代背景下,这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我也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本“消极的书”

,一群消极的市民,在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老病死,里面没有反抗没有哭诉,只有一群人自得其乐的接受。它太过于市井以至于没有上升到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但它却真实的可怕,从过去到现在,呼兰河人民的身影一直都在。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呼兰河传短评-2021.8.28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中著名的“火烧云”章节就是摘选这里,想来在过去大概率上也不会去特意关注作者及其作品,因此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一点不假。若是搁从前这种书目,压根就是不屑一顾的。现在能够有幸翻开阅读,亦是一种缘分吧,所以时机很重要。褪去浮躁的青春岁月后,如今坦然自若的我才能慢慢体会书中细腻文字所带来的那种深度阅读体验。

《呼兰河传》算不上是那种故事情节特别曲折、主线人物性格立体饱满的小说。只能说算是萧红对自己的童年、故乡的一种回忆录,整部小说是以片段的形式来呈现的,但通篇用词简单舒缓、淳朴流畅,并没有过多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但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作者对于故土的那一份最真挚的情感。书中无处不透露着对于祖父的偏爱,可见祖父在萧红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超过其父母和祖母,在作者仅有的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永恒的美好回忆。

开头的几章都是着力描写呼兰河的四季风景、小镇的各种风俗,东北那特有的乡土人文气息跃然纸上,让人感到无比动容的同时又带有丝丝凄凉与落寞。比如一开篇是这样描绘呼兰河的寒冬:“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

自小在南方长大的我,自然是没有体会过北方冬天的 “干冷”,一到冬天,上海只有阴暗潮湿的冷、不会有很多雪,记忆中唯有一次的雪,那种在地面积起的厚度,也是和北方无法比拟的。只需用脚踩一踩雪就融化成水了不去说,还弄得鞋子又湿又脏,扫兴之极。南方由于不供暖,小时候脚上手上尽是长满了冻疮,手脚一旦生了冻疮,每年冬天定会准时来“报到”。弄得小指头倒是越发像个胡萝卜了。手指脚跟遇热就痒,遇冷就痛,真是苦不堪言,因此那时我到底是不喜冬天的。

文中的这一段描写亦是相当不错:“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的默默的办理。”“一年柴米油盐,浆洗缝补。从早晨到晚上忙了个不休。夜里疲乏之极,躺在炕上就睡了。在夜梦中并梦不到什么悲哀的或是欣喜的景况,只不过咬着牙,打着哼,一夜一夜的就都这样的过去了。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的不假思索的说了出来,“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朴实的语言道尽了人生的平淡如水和生活的不易,想来每一天都是十分纯粹的。倘若将人生具体拆分来看,其实也真的很简单,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一不充斥的循环反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连绵不绝。或许人生本身就是轮回吧。所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通过萧红文字描绘的特有视角,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全面了解了那块黑土地。从风景到风俗再到村民,可谓众生相皆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里面一段老胡家团圆媳妇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意难平……没想到旧时底层农村竟有如此令人发指的事件,想来也是唏嘘不已。团圆媳妇真是连一只家畜都不如,旧时代吃人的恶习、以及愚昧无知的麻木,造就了团圆媳妇的悲剧。通过小说,了解了更多底层村民的思维狭隘、认知愚昧、思想封建。闲来无事就喜欢八卦、到处嚼舌根、对别人的家长里短、添油加醋、造谣生事、无恶不作。一幅幅丑恶的嘴脸在平淡朴实的文字描绘下,更显得骇人听闻。无论是从团圆媳妇还是后面的王大姑娘,净是体现了流言蜚语的可恨与可悲。吃人的社会旧时代存在,百年之后的现在,仿佛也照旧,人性里面的恶总是没有变化的,古往今来大抵都是如此。有时候总是会在想,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为什么有些人不能通过认真思考从而去改变自己如同行尸走肉般的人生?其实很多问题,我无法回答、也不能回答。因为感同身受这个词是不存在的,一个人永远都不能完全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上去体会,我们永远不能要求别人来共情我们,所以能做到的也仅仅只是尽可能的做好我们自己的本份而已。

文中的这段也能够引发思考:“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确实是如此,小时候总觉得长大了就好了,可是长大后才发现,人是长大了,但各种麻烦问题层出不穷,永无止境,或许尽头就是和自己告别的时候吧。因为人只要是活着,就永远有目标在前面等着自己去完成。每个人都只能被那个无形的时间强制推着往前行走,无时不刻地、如同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只听见墙上挂着的时钟发出滴答滴答地声响,仿佛在告诉你时光的流逝,寂静可怕地犹如让整个空间都吞噬了自己。于是来到了无尽的时间黑洞里,身体里跳动“咚咚咚”有节奏的心跳声和时钟的滴答滴答意外地重合开来。“啪”的一声,睁开眼,原来只是睡着了而已,看着周围还是熟悉的环境,庆幸依然还在原处,一切都没有变化。或许死亡真的是一场永远不会醒的梦。

如果说张爱玲描绘的是病态扭曲的极致,那么萧红描绘的就是凄凉落寞的极致。

所言及其混乱,仅供自己翻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