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造性的采访》读后感精选

《创造性的采访》读后感精选

《创造性的采访》是一本由肯·梅茨勒(Ken Metzler)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性的采访》读后感(一):采访的十个步骤

我想,书中采访的这十个步骤记在心中,应该对以后和别人交谈获取信息时会有帮助

准备:

1.明确采访目的

2.进行背景调查

3.进行采访预约

4.策划采访

进行:

5.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6.提第一个问题

7.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8.提问敏感问题

9.提问敏感问题问题之后的感情恢复

总结:

10.总结本次采访

《创造性的采访》读后感(二):新闻学教材NO.1

这本书真的是我看过的新闻书里最好的教材了,好不枯燥,既有实用性又有可读性,在趣味中学到采访及沟通的方法。现在关于新闻的教材更多的都太过于理论化了,无论是新闻的哪个方面,包括实用技能,讲解起来都比较难懂,而这本书在看的过程中就有挖到宝的感觉,很想买上一本认真读几次。

这本书是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会采访其实也就是学会和人沟通,单纯把自己当成是个问问题的人,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肯定不会是好的采访者。展示出自己的诚心和真心,然后再对采访对象做大量的功课后进行的采访,往往才是比较顺利的,但是要注意,不管是有多少技巧,也不能忘了其中做功课一条,认真搜查资料,问出别的采访没有问到的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是困难。而且,在采访中也要不断思考,不只是思考下一个问什么,而是要扩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出发问问题,而且问之前也最好想想采访稿需要哪些内容,有针对性的问。

书中还提到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觉得只看一次帮助不大,应该在实践中逐渐吸收这些技巧,比如GOSS采访,G是目标,问采访对象有什么目标,O是障碍,问在达成目标的道路上有什么障碍,S是解决方法,如何解决,S是开始,怎样继续开始。这些词看上去可以用在不同情境里头,这些就是积累出的经验。

看书的最大收获反而不是技巧,而是对新闻的热情,因为可以感受到本书作者对采访对新闻的热情,可以知道,为别人考虑的人,通常会更受人认可,毕竟大家也都不是傻子,只想找到八卦噱头的记者,别人也不会待见的。关键是,在掌握一些技巧方法以后,可以通过它来接触所有领域的人和事,就像整个世界都为你打开了大门,记者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见识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准备采访的一整个过程中,也是不断充实自己,见识新鲜事物的过程,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影响和改变某一点点的情况,这就是《创造性的采访》给我的最大的财富,兴趣加热情。

《创造性的采访》读后感(三):老记者怎么聊天

按中医问诊路数,跟人交流不外乎望闻问切,通常只听只看似乎更有意思。然而采访却不能坐着干瞪眼,除了问对话抛砖引玉,记者还得让对方好好聊天把所需信息和盘托出。为稳妥起见,从业小白们都从照纲宣科做起,但对话太枯燥极有可能采不到想要的信息,还会失去再访的机会,所以不想冒险又想任务,就只能戴着镣铐摸石头,直到有天我看这本书。

通观全书,从选题策划到采访准备,不同类型采访步骤及其间的小陷阱,到最后练习和示例都详尽完备,所以作为从业指南完全不成问题。然而,这对知道如何正确行事的人来说不足为奇,更不能凸显出一个老记者的独到之处。本书强调的创造性采访最主要得创造性提问,除了前期充分调查背景不提简单问题外,在采访中问的越具体,回答就越详细,问得越有趣,回答就越有意思,而且有了答案就来了新问题,这样环环相扣,整件事情就水落石出了。说到底,采访就是要对别人的事足够好奇,老记者都有一颗玲珑八卦的心。

话说回来,虽然记者从业门槛低,谁都可以去问谁都能回答,虽然同一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但能不能问到和能问到多少,完全取决于记者怎么问选择问谁。你也可以说,采访考验记者对人的甄别和对词汇的娴熟程度。以前在杂志社时跟主编去贵州,她跟那些企业家也是第一次打交道,我发现除了简单寒暄外,她说的很少,一般就一句,接下来被访者侃侃而谈,她一直听点头“嗯”偶尔补充短短几个字的问题,然后就结束了。那次出差给我的错觉就是采访很简单!然而到我自己的时候,同一个问题问好几遍都不一定能得到完整答案,而且有时候甚至对方还不一定能清楚你究竟想知道什么。同事中也有跟我一样的小白,抱怨采访对象素质不行,不是不配合就是配合不能。其实,让不可行的事变可行,把可行的事用最少的精力做到最好,这都见老记者的功力。如果不自己犯次错,外行人也许看不出来。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成功做事的方法啊大家不都是这么做的,那你就太早下结论了。老记者经年累月的跟人聊,越聊越熟练越聊越超脱,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轻松自如谈笑风生。事实上,各种类型的问题他们都见识过,他们知道哪里有坑会早点绕过,知道哪里会有条河提前做铺垫,所有解决方案都像图书馆的架上书一样分门别类了然于胸了。如果没办法跟入门师傅搞好关系让他愿意告诉你不能在什么时候犯错的话,那就结结实实摔跟头吧,或者看这本书。

声明一下作者和发行商都没给我钱,因为经验实在太多太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如果真的想知道老记者具体怎聊,除了跟他们多出去跑跑,你还可以在采访临行前拿这本书翻翻,它真的很全。

《创造性的采访》读后感(四):什么是创造性的采访?(附全书精华)

文=独居江南

一直很向往记者这个职业,因为可以通过新闻采访,接触到社会各个不同的阶层的人。和天天坐在格子间的白领比起来,记者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社会。但我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实践,于是买了这本《创造性的采访》一探究竟。

何为采访?如何做采访策划?采访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如何提问?以及中间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书中对于采访,梳理和阐述得非常细致,完全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而且实操性很强,相信资深记者翻一翻也会有收获。

因为书名就叫《创造性的采访》,所以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一直不断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创造性的采访?

按照书中的解释,创造性采访是记者代表背后的读者,和采访对象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它包括两点:首先,它要以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来促成较高程度的知晓;其次,在采访中追求人性化和戏剧性的成分,例如,描述处于冲突中的一个人物,而该冲突在经历了一件乃至更多的戏剧性事件后得到了解决。

估计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这段话云遮雾绕,我继续往下看。

后面书中又讲了,创造性的提问的潜在目的是使你的知识从已知向未知延伸。创造性的采访遵循的不是你问我答的直线性路径,而是曲线型路径,职业的观察家和知识丰富的新闻源在其中交流观点,互通有无。

读完全书后,按照我的理解,如果真要完成所谓的创造性采访,首先对记者本身的素质就有一定的要求。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和采访技巧缺一不可。

其次,记者事前要做大题的功课,对采访主题和对象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正式采访时要在短时间内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

再次,记者需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在交流的过程中,能筛选出一些新鲜的信息,把问题引向更有趣的未知领域。采访完之后双方对采访主题的理解都能更进一层。

总的来讲就是记者和采访对象要棋逢对手势均力敌,两个人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最后撞击出新的火花。

这样看来,记者这种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知识和才华,能说会写,还要擅长社交。不管是面对政府高官还是贩夫走卒,都能相谈甚欢,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然后传递给社会大众。

你觉得自己能做到吗?

创造性的采访

作者=肯·梅茨勒(Ken Metzler)

译者=李丽颖

前言

01_提问的性质决定了回答的性质,诙谐的提问得到的回答也是诙谐的,而挑衅性的问题则会招致防卫性的回答。

02_新闻采访绝不是“冷酷”的行业。它非常有趣,它鼓励你去结识陌生人——正如马克吐温所说,结识在平常环境下你不可能结识的人们,有在位的国王,也有监狱里的囚犯。

第1章 你的采访问题何在

01_如果你需要的是坦诚——是人性化的反应,而不是有防御倾向的夸大和虚假的外在敷衍——那么就尝试在对话中暴露一下自己。另一个是,为了追求采访技巧的完美而做的努力,往往容易破坏采访的坦诚性。

02_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作用是最为明显的。它说明你不是来做判断的,来讨论的,来破坏的,而是来倾听的,来核对事实的,来学习的。当采访对象发现你不是以法官或陪审员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来了解“人类事务”时,他们就会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坦诚。

03_记者的职业性并不要求你赢得一场辩论或者表现出道德上的高尚,而是要求你从与采访对象的接触中学到一些东西,从而能够和以后的读者一起来分享。

04_做好采访必备的三个因素:好奇心、倾听和做作业。

05_一位商人把记者分为两类:“倾听型”和“武断家”。武断型的记者“经常置你于对立的一面”。他们似乎已经拥有了所有的答案,因而仅仅是你想要证实他们的想法。倾听型记者真正地在倾听。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问题——外部的,内在的,与它相关的,以及关于此问题还要不要和其他的什么要聊一聊,等等。

第2章何为采访

01_是什么使人际间的交流能成功进行?只有在A说服B相信他或她所说的话是真的时候,交流才是成功的。或者只有当B能让A说出他或她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同时并不在意B是否相信时,交流才是成功的。

02_如果采访的唯一目的就是显示采访者道德上的高尚,那这样的采访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次好的采访目标应该定位在从采访中获取一些值得和观众共享的东西。如果把理解而不是指责和评判作为采访目标的话,我们甚至可以从社会的最底层那里有所收获。一位精神治疗家曾经说过,优秀的记者一定要在满足采访双方的自尊心上做努力。

03_什么是创造性采访?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它包括两点:首先,它要以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来促成较高程度的知晓;其次,在采访中追求人性化和戏剧性的成分,例如,描述处于冲突中的一个人物,而该冲突在经历了一件乃至更多的戏剧性事件后得到了解决。

04_创造性的提问的潜在目的是使你的知识从已知向未知延伸。孕育问题的温床是知的欲望和知的无限。

05_因为采访是人与人之间多层次的对话。采访拥有不同的层面——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

06_采访的十个步骤

1. 明确采访目的

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谁能为你提供该信息?

2、进行背景调查

报道的性质决定了所需要调查的种类,根据性质去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相关人员。

3、进行采访预约

别人并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在你打电话预约时脑子里要想着这一点。预约过程似乎很简单——表明自己的身份,解释你的需求,提出采访的要求,安排时间和地点。

4、策划采访

1. 要策划在见到采访对象时,再次解释采访目的。一定要把你的目的说清楚,尤其是在与对方首次交谈之后,目的已经发生了变化时。

2.要策划怎样和首次见面的客人打招呼。策划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打破僵局的语言,以便开始你的采访。

3.迅速记下需要用提问来涉及的话题。确定它们和你的采访目的相一致。

4.要策划让对方举一些例子、一些说明性的逸事和总结性的评论。做采访策划时还应该考虑到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出乎意料的回答和话题的意外偏离。

5、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陌生人见面后的前四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所以好的开端非常重要。

6、提第一个问题

优秀的采访者能在对方意识不到的情况下,把最初的小话题顺利地引向第一个严肃的问题,也就是把谈话从小事导向正题。

7、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8、提问敏感问题

敏感的或令人难堪的问题最好在采访的后半部分提出,这样,先前营造的和谐氛围就能像预期的那样,使谈话度过危险的雷区。

9、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说一些安慰的话。

10、总结本次采访

第4章 采访要素——个案史

01_采访要寻找有趣的东西,引人注目的,令人着迷的事实。

02_创造性的采访遵循的不是你问我答的直线性路径,而是曲线型路径,职业的观察家和知识丰富的新闻源在其中交流观点,互通有无。

第5章 提问

01_不管问什么,首先要保证它是一个问题。伏尔泰说过,我们判断某人的为人,往往是通过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提供的答案。

02_刺激采访对象对提问做出回答的往往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背后的提问者的好奇心。提问仅仅是导火线,好奇心是它的燃料库。

03_提问的语言要简洁明了。

04_开放式的问题和封闭式的问题。开放式的问题是比较宽泛的问题,为答案留有足够的余地。而封闭式问题通常都很具体,当然也需要对方的回答足够具体。

05_第一个问题要具备四个特性:比较好回答;能增强采访对象的自尊心,敏感问题稍后再问;显示出采访者为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在逻辑上符合采访者已经阐明的采访目的。

06_探究型问题是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是采访的中心环节。这类问题鼓励采访对象就已经说过的话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07_概念界定型的提问旨在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规则。这类提问有时简单得只有三个字:为什么?提问很简单:那就是无论对方的回答如何复杂,都希望去理解它。有人曾为概念界定型的采访提出过一种模式,它被简称为GOSS,是提问的四个步骤的首字母缩写。

目标(goals)

障碍(obstacles)

解决办法(solutions)

开始(start)

GOSS遵循的原则是,在部分人——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人都要把实现某种目标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这些目标都能轻易实现。如果你在采访中问到了这些目标,对方也做了比较现实的回答,你的概念学习过程就要开始了。

第6章 采访中对话的延伸

01_提问过程的三要素:假设、问题本身、回答。

02_每次采访都会涌现一些独特的问题和答案——新观点就产生于此——这就是创造性采访。事先对采访的过多安排会阻碍新观点的形成,从而使谈话变得索然无味。记者只有把个人的偏见放在一边,以开放的思维来认真聆听对方的讲话,才能引领谈话进入新的领域。

第8章 采访策划

01_采访的三种基本组织模式:(1)倒金字塔——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头进行采访;(2)按主题组织采访;(3)按时间顺序组织采访。

02_采访策划通常按七个步骤进行:

1. 明确采访目的。为了明确目的,可以先问自己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主题。

2. 提出采访要求。

3. 做作业。一个小时的采访需要五个小时的准备,这是一条重要的采访原则。

4. 研究采访对象的性格和兴趣。阅读一些关于对方爱好的资料,可以帮助你在采访时扩充谈话领域,而且还会展现被访者的某些性格特点。

5. 准备提问的领域。报道的风格和种类决定了你的提问领域。但要记住,采访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全新的东西,或者是寻找全新的角度,也或者是寻找一些能够描述一个独特的经验教训的事件。所有这些,都是采访策划和采访准备的原因——识别全新的事物。

6. 预测答案。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往往会收到奇效。

7. 制定具体的采访计划。

8. 保持策划的弹性。

03_挖掘事实真相的采访工作就像是走进一个黑暗的洞穴,手持未被点燃的蜡烛。每支蜡烛代表着一个问题,需要由答案来点燃它。点燃的蜡烛照亮的只是整个洞穴的一小部分。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最后整个洞穴都被照亮了。

第10章 学会倾听

01_某些记者获得的信息比别人多,是因为他们的提问较少,而倾听却比别人认真,同时还对所听到的做出了及时的反馈。

02_进攻性倾听:努力抓住对谈话的要点,还得以自己的反应——语言方式和非语言方式——去鼓励对方。

03_倾听需要勇气,这至少要付出两个代价。第一个代价是冒险改变自己先前的观点。倾听中的收获能够改变你的生活。第二个代价是,要冒险卷入事件的风险。

04_怎样成为职业倾听家:

1. 作好倾听的准备。确定哪些要点和证据是你应该用心去倾听的,同时在身体和精神上调整自己,摒弃干扰倾听过程的“情绪因素”。

2. 必须在谈话过程中留心一些概念因素:采访对象的观点。如果对方喜欢喋喋不休,直接询问他的观点则比较有效。

3. 倾听支撑事实。

4. 倾听反面观点。

5. 评价对方的发言。

6. 倾听没说出的话或者说出一半的话。

7. 鼓励并指明方向。

8. 显示你正在倾听。

9. 为倾听而着装。

第11章 新闻观察

01_新闻观察的三种类型:非参与式的观察、参与式的观察和暗中的观察。

02_如果想让写出的报道具有戏剧效果,就使用一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戏剧四要素:紧张(tension)、统一(unity)、行动(action)、讽刺(irony)。紧张的意思是制造悬念。统一要求整个故事必须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也就是你的中心论题。行动的意思是要表现人物的所作所为。讽刺有两层含义:1、出乎意料的结局;2、与初衷相悖,通常具有一定的嘲讽意味。

03_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去寻找大量的细节,并按照整体含义,把它们组织起来。收集细节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模式和趋势。深入研究这些模式和趋势,能够帮助记者在意义上形成一些试探性的假设。

04_有四类观察能够帮助捕捉纪实文学戏剧性的创作本质:

场景或背景(scene or setting):不管新闻事件发生在哪,都应该把你的所见所闻系统地记录下来,先描述全景——例如足球场里的一群人——然后聚焦在一些单独的场景上,例如一两个观众的特写镜头。

人物(character):静态的景物描写通常很枯燥,只有人物才能赋予它活力。人物观察有几个层面,从表层的外貌到深层的价值观和动机。优秀的作家能够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把观察集中在人物的行动上,部分是为了了解人物性格,部分是为了分析人物性格。做人物观察时,对某些符号也应该保持高度的重视。人们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拥有物——举止、衣着,甚至身体语言或发型这些模糊的符号,来告诉外部世界有关自己的一切——个人信息和个人观念。对各种符号保持警觉的观察家,不仅能充分了解被观察的话题或者人物,而且还能从这些符号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

行动(action):分析人物性格要借助人物的所作所为,也不要忽视一些使你啼笑皆非的情感小事。如果对方笑了,你都要去想想是什么使对方发笑。

意义(meaning):场景、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合成物——意义。通过观察得到的细节被有序地组织在一起,以用来分析你想要说明的要点问题。为意义所做的观察包含两个要素。第一个是通过观察来发现某种有意义的东西——一个观点,一种趋势,一种气质,一种性格——或者肯定其他来源的某种意义。第二个要素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来阐述某一要点,例如流浪者遇到的那些充满敌意的警官。

第19章 人物采访

01_人物采访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大人物小事情——名人形象,第二类小人物大事情——无名英雄。对于名人,读者喜欢他们平凡的家庭琐事,正是这些琐事体现出名人和我们之间没有太多不同。对于普通人,读者喜欢他们身上的不普通事件。

02_如何进行人物采访。1、参照传记作家的建议:要善于发现最高尚的人身上的阴暗面、最卑鄙的人身上的闪光点。2、要舍得花费时间。3、善于观察。4、追踪事件的根源。5、采访人生的十字路口发生的事件。6、采访对方的感受和领悟。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没有例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