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十而惑》读后感摘抄

《四十而惑》读后感摘抄

《四十而惑》是一本由[美] 艾达·卡尔霍恩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十而惑》读后感(一):我们并不孤独

三月初有幸采访了编辑嘉瑜老师聊《快乐上等》的出版制作,中间她提到这本书,说正在编辑中,讲美国四十代女性的辛酸苦楚,与如今的中国是类似的。

那时就很想读,但一直到四月才出版。后来又很幸运抽奖中到,感觉是某种奇妙缘分。

翔实且生动的一本,整篇都毫无隔阂感,关于婚育的选择,关于外貌的焦虑,关于事业的落败以及中年危机的困局。以及与现在的我最契合的:“我曾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也必须接受我仍一无所有。”

从前常说东亚三国手拉手,读完这本才发现,全世界女性的命运都共通,我们有同样的创伤与动荡,我们愈往前走,愈在“所有可能性”中迷失。

读到最后一篇讲更年期潮热,又想起写过的更年期选题,“人们只是一次又一次抱怨着更年期的不可理喻,又一次又一次地忽略她们的求救信号。”甚至不曾彼此告知,只是长久地沉默、失语。

但相似的困局里,我们仍要学着共存。愤恨与拧巴之中,也要有遇见阳光的瞬间。“穿过超市的停车场,感觉到阳光照在脸上,然后突然发现,多么美妙的一天啊。”

是的,人生很美妙,我们也并不孤独。

《四十而惑》读后感(二):一些有意思的参考文献选读

这本书参考文献很多,能按图索骥找到不少有意思的拓展阅读,摘录随手找来看的一些。

Too Many Choices:A Problem That Can Paralyze

关于选择过载的文章。

过多的选择会给人造成恐惧,担心其他选项会更好,担心自己没有做出最优选,从而降低生活的满足感。文章中提到的果酱实验在《冷亲密》里也有出现:两个果酱摊位,分别有6种和24种果酱,6种果酱的摊位吸引了40%的人驻足试吃,其中有30%决定购买,24种果酱的摊位虽然吸引了60%的人驻足试吃,但只有3%的人决定购买。该实验证明,信息过载有时会削弱人们的决策能力。此外,研究表明,当择偶选择过多时,人们的关注点容易从“我是否幸福”转移到“这是否是最佳选项”。

I’m in My 40s,Child-Free and Happy. Why Won’t Anyone Believe Me?

当一位年逾40,单身未育的女性谈论自己对独身生活感到满足的时候,周遭环境会给出怎样的反馈?本文作者在参加晚宴时遇到一位自己非常欣赏的中年男作家,但当她讲述完自己的经历时,男作家对她说:“你的人生糟透了!”并向周围其他人说道:“这个女人的人生糟透了!她只能靠自己!”当作者的已婚女性朋友表达羡慕她的自由时,人们也总认为这是为了让她“感觉好一点”而说的客套话。作者的经历无疑证明了,“单身待遇”确实存在,无论你感觉好不好,公众都想当然地为你安排了一种“悲惨生活”。

Association of Facebook Use With Compromised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和身心健康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论毫不令人意外,Facabook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生活满意度都呈负相关。研究认为,人们倾向于在互联网展示自己生活最积极的部分,而当个人把真实生活与互联网构建的生活进行对比时,强烈的落差感会大大降低现实生活的满意度。

'Headline stress disorder': How to cope with the anxiety caused by the 24/7 news cycle

信息爆炸令现代人产生所谓的“标题应激障碍”,这是一种结合了对发生的事实的恐惧和对自身无法作为的无力的感觉。文章对此提出了诸如“控制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在睡前不接收外部信息”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等建议,虽然cliche,但也不无道理。

Listening to Shame

Brene Brown关于羞耻感和脆弱性的TED演讲。

演讲指出,脆弱并不等同于弱小,我们应该面对并接纳自身的羞耻感。Brene说,shame is organized by gender. 羞耻感对于女人来说,是要做到事无巨细,完美无缺,同时不让他人看出你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女性的羞耻源于一系列难以获得的、互相冲突的期望,而我们本不应该期望自己能够完成这些。

《四十而惑》读后感(三):四十而惑:还没成熟就老了

最近一次的年龄感来自膝盖。

某天晚上跑完步,回到家就开空调拉伸,洗漱完毕穿着睡裙吹空调看书,不一会左膝隐隐作痛。一边赶紧穿起长裤一边想起我妈常说的:你老了之后会后悔的。

每当我吃冷饮、穿得很少布料的时候,她都会痛心疾首的念叨。

我还没老,但已经好几年没穿过短裤、膝盖以上的裙子。没到四十,未雨绸缪的对《四十而惑》这本书很感兴趣,读了两页之后就有种戳心窝子的感觉。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本土化解读,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推荐给某些时刻感到焦虑的女性朋友,以及幸运的没有遇到“中年危机”的朋友。

情绪稳定还是强装镇定?

我们常说“四十不惑”,但面对人类学家提出的BANI时代(易崩塌,焦虑感,非线性,不可知)四十岁依然不可避免面临困惑。

那些声称自己不困惑也不焦虑的人,要么在精神和物质双方面都活得非常幸福,要么是用既定的思维框架去解释周围易变的、非线性的世界。

四十之惑在于:即使你心里非常焦虑、痛苦,也没办法再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那样表达出来,因为,在这个年龄,社会和家庭对你的期待是成熟、沉稳、游刃有余的解决一切问题。

如果你依然有问题想不明白,或者,之前以为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突然坍塌,又该怎么办?

年龄是一个划分标准,更重要的是生活状态。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本书作者所说的美国“X一代”(出生于1965-1985年)其实与中国80后、90后非常相似:

在市场经济发达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出生,科技日新月异,阶层还未固化,我们的父母大多愿意给予子女最好的教育条件,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童年时期开始,80、90后的女性普遍相信个体的努力,相信我们一定会比上一代人更优秀,过上更好的生活,改变社会地位,获得更多财富,所以才会诞生许多“小镇做题家”。

我们还相信: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女性的处境会比上一代人更宽容、更自由——没错,从大多数来看,事实是在变得更好。但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依然没有改变。

前几天,我的一位生育了两个孩子的女性好友,对我诉说了她某次无缘无故大哭的经历。

她和老公工作收入都不错,工作稳定,公婆也会帮忙带孩子,老公性格很好只是时常出差。她说二孩是个“意外”,但自己也十分喜欢。

但在某天晚上,她独自走在回家路上时,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自己都觉得没理由。她说:周围的每个人都在尽力帮我,但我还是有种人生失去控制的感觉。

我们这些中年女性,结了婚的自嘲是“家庭妇女”,未婚单身的被称为“大龄剩女”,都面临着相似的两种困惑:

第一种困惑,是自身价值观体系的突然坍塌。

被寄予厚望的“情绪稳定”既来自过往十几年的阅历,也来自自己建构的一套价值观体系,传统也好前卫也罢,最重要是能够“自洽”。

这套体系因人而异,至少可以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难题。

忽然有一天,你发现这套体系不管用了,又或者,你做了违背价值体系而又无法解释的事情,就会发现这套看似严丝合缝的逻辑从此开始土崩瓦解,一发不可收拾。

中年男性也面临相似的价值观“危机”。在我看来,他们能表现得更加自信、笃定,与家庭关系、事业成就不无关系。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在大多数家庭中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妻子则承担大部分家务,包括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

至于单身的中年女性和男性,承担的也是不同的社会评价。

第二种困惑,是无可避免的失望。

少年时梦想自己会像TVB职业剧的都市丽人一样,工作中独当一面,恋爱中拿得起放得下,独立,潇洒,即使结婚生子也能做个通情达理的开明母亲。

事实是:除了搬迁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改变生活环境,我们这一代女性依然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如何兼顾”的难题。(人们几乎从来不会问一个有成就的男性“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因为家庭,是需要女性去兼顾的。)

然后我们发现,事实上很难兼顾。努力工作,却发现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被卡在中间,面临“三十五岁危机”(这一点倒是实现了男女平等),努力做一个开明的妈妈,还是避免不了在内卷的教育环境中被迫鸡娃。

那种时刻从容不迫、能解决所有困难还保持着精致妆容光鲜亮丽的中年女性,大概只有广告里才有。

更深层次的焦虑感则来自可能性的丧失:“你回望岁月,瞥见一些幽灵,那是你本可能过上的生活,你本可能成为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你的门前徘徊。”

人生戏剧的进度条已近一半,谁没有一两件悔不当初的糟心事呢?

丰富的选择与丧失的可能性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数次面临令人眩晕的丰富的选择,从考大学选专业、选城市,到选择职业、选择定居的城市、选择一个长期交往的对象。

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化,鼓励女性变得优秀,只不过,是“既要又要”。

受过良好教育、经济独立的女性,可以按照世俗的标准,追求肉眼可见的财富、社会地位,遵循“社会时钟”,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小心翼翼的维持平衡,或者,还有人可以幸福的做个全职太太、全职妈妈。

但无论哪种选择,都很难心安理得。

选择意味着丧失,意味着失去很多“机会成本”,即如果做出另一种选择会得到的东西。

这种想法看起来挺幼稚,一个成熟的中年女性不应该这样内耗。前提是,你的生活完美无缺,没有痛苦和烦恼,没有迫在眉睫的难题,没有一地鸡毛的日常琐屑。

前几年还在苦口婆心的劝我相亲的女性好友们,如今已经纷纷放弃劝说,转而平和甚至羡慕起我的“自由”。

而一意孤行坚信可以“活成喜欢的样子”的我,却开始暗暗后悔当年没有回老家、没有考公务员、没有跟那个看上去很老实的男人继续交往试试。

不开玩笑,每当我为工作或者恋爱失眠的时候,脑子里尽是这些于事无补的有害思想。

从小抱着“拥有一切”梦想长大的女性,中年回首时却无比苍凉。我们本以为自己既能拥有蒸蒸日上的事业,也能拥有优渥的家庭生活,收入比父母更高,取得更大的成就。

结果却发现,事业、家庭,哪一端都不容易,科技更发达、生活节奏更快,我们每时每刻都被互联网的碎片信息包围,自以为受到“女权”思潮的洗礼,但生活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三十几岁发现人生轨迹趋于定型,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看过身边朋友分分合合之后,还要不要选择走入婚姻?经历过疫情三年起伏不定的经济环境,要不要选择创业?

没人能告诉你标准答案,生活也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标准。

比困惑更让人难受的是你的“不甘心”。

不甘心就此认命,不甘心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不甘心除了“熬”下去,生活再也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聊到这我发现自己也没能找到答案,无论是在书里还是真实的生活中。作为一个中年人,我首先需要的是“疗愈”,而读书多多少少能起到抚慰的作用。

其次是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情绪,允许自己不够完美。假设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要如何应对。

正如《四十不惑》的作者在后记中所写:“把每一个日子、所有日子都当成故事,不好的事情只是情节的一部分,而不是意外出现的灾难。”

“不惑”并不意味着没有困惑,而是冷静下来,最终接受事实:痛苦无法避免,长大之后的人生就不存在完全无忧无虑的状态,按下葫芦浮起瓢,生活总是充满意外。

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很难找到,我很可能带着种种未解决的问题、担忧和焦虑继续生活,希望在老年时能重回幸福感的高峰。

这样看来,结论是偏向悲观的,它至少揭示了一个真相:焦虑会一直存在,但焦虑并不孤独,也不可耻。“情绪稳定”也许才是最大的骗局,谁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能心平气和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