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Fall of Giants》读后感精选

《Fall of Giants》读后感精选

《Fall of Giants》是一本由Ken Follett著作,Dutton Adult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6.00,页数:9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all of Giants》读后感(一):历史宏篇,值得啃一下英文原著

历史史诗类小说,起点高,难度大,能感到作者有big ambition。

能在精准把握历史事实的同时讲故事,对作者的能力是巨大的考验。

小说以一战、俄国十月革命、女姓争取选举权运动为大历史背景,讲述五个不同国家的家庭--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威尔士---夹裹在动荡年代各自的命运。开篇铺得很好,读的时候总是能想到《唐顿庄园》。有的部分有点繁冗,读的略不耐烦。人物刻画觉得也还好,因为对有几个主要人物,一直有点无感。。。

总体来讲,可读性强,喜欢。

《Fall of Giants》读后感(二):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兴起

这是我第一次看KEN FOLLETT的书,推荐原版。语句不晦涩难懂。当ETHEL 勇敢地对FITZ说不的时候,她和他都没有预见到多年后,她们的命运会如此的不同。FITZ在楼梯上遇到ETHEL时那个无奈的退让正映照了书名: 巨人的陨落 这不仅是贵族阶层向平民阶层的让步,也意味着君权的低头。俄国沙皇和德国皇帝的退位,工党的崛起,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一战的起因和结束,都被作者通过几个不同背景的人物以及他们家庭兴衰史讲述出来。作者雄厚的历史知识使得你在读书的时候丝毫不会觉得这是故事,你会觉得这是真的发生过,与普通的历史小说不同,从头至尾,你会一直被不同人的命运吸引,忍不住要去翻下一页。

而且作者也没有脸谱化每个人。每个人都有其两面性。他们的阶级立场决定了他们的动机。FITZ用他的方式在爱ETHEL,但是他接受到教育使得他不可能平等对待ETHEL, MAUD 把ETHEL当作朋友。可是当她们意见相悖时候,她却勃然大怒,潜意识中她依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LIV 是个混蛋,但是他将女儿视若珍宝。

每个人都因为有着弱点和闪光点而充满了人性。当一战的帷幕落下时候,我也随着MAUD和WALTER的团聚松一口气。虽然我知道,战争之神只是暂且沉睡,和平终究会结束。而冬天不久将至。

《Fall of Giants》读后感(三):波澜壮阔的一战历史画卷

在Ken Follett的笔下,尘封已久的一战历史又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最喜欢的是里面关于小人物的描写。英国威尔士煤矿小镇长大的美丽女孩Ethel,在被贵族Fitz引诱怀孕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坚强地活了下来,最终成为一个为妇女争取政治权利的女政治家;她的弟弟Billy,在小说一开篇就作为一个初下矿井的童工角色出现,而在小说的最后,他已经是具有正义感反对干涉俄国的下层军官。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工人Grigory,在小说刚露面的时候还是一个锻造厂的工人,而且为了救来工厂谋生的女孩被警察欺负,然而他在作为士兵而后是军官参加了一战的战斗后觉醒了,在调回彼得堡作为卫戍部队以后他带领他的部队造反,和俄罗斯的工人群众一起推翻了沙皇的统治,进而又在之后的斗争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军事指挥员;而他那个喜欢投机取巧的弟弟Lev,在失手杀人以后被迫流亡美国,凭借自己的外表迷住了俄罗斯移民新贵的女儿Olga,进而飞黄腾达。

美中不足的是,和很多大部头的历史小说一样,为了强调历史的真实性,把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放在小说里.作者在英美德俄四国的政治角力上浪费了太多的笔墨,譬如各国是如何因萨拉热窝刺杀大公事件一步一步走到宣战的,譬如结束一战的巴黎和会各国又是如何讨价还价的,在这上面倾注了大段的描写;国王,总统,首相,大臣,凡是一战前后有名的政坛主要角色都纷纷上场,弱化了整部小说的叙事节奏。

不过瑕不掩瑜,在这个炎炎的夏日,手不释卷连续阅读了五天时间,终于完成了最后一章,感谢作者带给我的阅读快感。继续第二部Winter of the world.

《Fall of Giants》读后感(四):Riot and prosperity of the world

还记得最开始知道这部作品,是听丹丹龙的有声书。

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fall of giants,感觉一定是严肃的历史作品吧…还担心自己会听不懂…事实证明想多了。虽然也不是每个单词都能认识,但这部作品语言运用上还是比较通俗的,而且故事的开头就是那么吸引人。几个晚上聆听我丹性感的嗓音(blushing)之后,正式入坑。

在我把丹丹龙的有声书听到二分之一多的时候,突然发现,居然是删减版的……有处女座特质的我感到十分焦躁……最终入手了全套原版书开始阅读,真的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全书语言是易读而生动的。我常常看到它被人诟病为缺乏文学性,似乎不错。但我总是觉得,我们又是如何定义文学性呢?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假如一部历史小说,达到了让读者融入历史,和人物一起经历历史的程度,是否就达到了它的"文学性"呢?

三部曲中所有人物形象的确都较为扁平。作者的规划很大,跨越四个国家,人物较多,在一群人物之中,又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主要的,outstanding的性格特征,但没有一个人物得到了作者的立体刻画。

可是没有立体的,没有三百六十度的性格刻画就是一部作品的失职嘛?事实上,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没有这种人物的刻画。作为一部追求宏达和具体结合的历史小说,每个人物都breathing air,playing their own parts in history,因为他们的一些sparkles而鲜活在字里行间,就足够了。

我不是想把这部畅销书说成是文学巨著。它离战争与和平那一类的史诗还很远。Ken也不是那种作家。我只是想说,历史小说有历史小说的特点,而长篇幅的作品,也与欧亨利式的精致截然不同。在读fall of giants时,我们能感受到战争临近之时Maud内心一步一步的崩塌,感受到革命前夕苏俄农民极度的苦痛和挣扎,感受到战场上Fitz真实的无力与恐惧,似乎所有人物都真实地存在过,就足够了。

另外,我觉得整部作品,都有点screenplay的味道,画面感太强,人物台词总是十分到位。不论是T-gwen的衣香鬓影,pit之下的黑暗肮脏,还是战场上的血腥,都真实得好像在眼前。(或者是因为我看了太多时代剧)

事实上第一部的时代和题材都和唐顿庄园有点相似,当然构图比唐顿要宏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被改编成迷你剧甚至电影,如果有幸,一定非常好看。

《Fall of Giants》读后感(五):这一群的乌合之众

书评里评论剧情的已有很多篇幅。我在此不过多赘述。

最近在看《巨人的坠落》同时,也拜读了古斯塔夫 勒庞的《乌合之众》。很有意思的是,古斯塔夫就生活于小说里战争纷繁的时代,而他对于群体性心理和行为的分析描述,也在《巨人的坠落》中不断的上演。我们能不断地比较两者,从中窥探出互相交融和相互印证的地方。

《乌合之众》里说,群体一词在心理学角度的意义是: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不同于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无疑是暂时的,然后确实表现出了一些非常明确的特点。“组织化心理”或者“心理群体”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定律的支配。 不管是威尔士的矿工少年比利、英国贵族菲茨、德国特工沃尔特,或是其他相同年纪的人们。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特点,但又是这一群群的青年由于响应国家的号召的参与进了战争,在战争面前他们逐渐开始变得同化。由一开始的拒绝战争慢慢变的开始享受战争的胜果,即使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也不知道究竟自己为之奋战的国家到底是不是宣扬正义的一方。他们义无反顾,而又失去理智。他们忘了和他们打仗的对方,也是像他们一样被迫走上战场的年轻人们。这是群体的共性、也是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和个性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而清醒着的、抗拒着的人自然有他特殊的理由:沃尔特一直期望战争的结束以能够跟他的英国女友重逢,然而就是这样正直、善良的青年,也在战争中展现出了残忍决绝的一面。

”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鼓励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是在群体中他边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 这不正是战争带给我们所有角色们的改变么。 这是古斯塔夫的预见性,也是他总结出的群体性特有的样子。然而古斯塔夫血液中仍然流淌着大男子主义的特性,妇女在他的眼中就像未开化的野蛮生物一般。“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 而就是被他形容的一无是处的女性,却在一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位和声音。茉黛和艾瑟尔这两位女性代表了当时一直积极活动在第一线的女权主义者。在这个急需改变的时刻,她们站了出来,不断为一直受着不公平待遇的女性发声。不断取得了女性历史上的一个个进步。女性开始可以参与投票、参与竞选。她们为自己的群体不断的做出努力。这也是我觉得很受感动的地方。

但还是因为自己对于历史的不深入了解,所以无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出更多的论述。之后该去研究一下欧洲历史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