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读后感锦集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读后感锦集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是一本由[法] 阿尔贝·加缪 /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 [美国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7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读后感(一):阅读是一种相遇的过程

初见本书的名字时,我最先联想到的是常见的音乐歌单——“一人一首成名曲”“一人一首代表作”之类。在歌单中,每一首歌都会有一个或快乐或伤悲的故事等着人们去细心品味。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这本书收录了阿尔贝·加缪、欧内斯特·海明威、赫尔曼·黑塞等36位重量级外国文学作家选出本人最好的作品,这些作品皆为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选段。这其中必有你所熟知的文学大师及其代表作,当然或许也会有令你感到陌生的作家和作品。

阅读这样一本作品集给我们的感受与聆听一份歌单类似。我们能从熟悉的作品当中,找到曾有过的感触,也能从未曾接触过的作家或者文字作品当中,找寻新的思想碰撞。聆听一首令自己感到好听的音乐,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同的触动,同样,阅读到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

或许,不同的读者对这些作家的作品之“最”的理解与创作者的自荐不尽相同。例如,许多人会觉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更符合这些作家在自己心目中的最佳。

对此,编者在本书每个篇目前都对这些作家及其代表作做了简介,并附有作家本人或友人的序言,对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选择与推荐原因做出了阐释。

在篇幅相当的情况下,是选择长篇小说的一个章节,还是选择一个完整的短篇小说,作家们自有自己的一番考量。作家们在自序中从创作的背景、写作意义和目的,以及情节、人物、取材等方面简明而要地介绍了遴选这些作品的原因,让我们能够真正从创作者的视角理解其内容,理解一个作家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不少阅读爱好者而言,有关阅读、有关书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与作者相遇、与文学作品相遇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这样的合集,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相遇的机会。至于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同时,我也相信,会有更多的读者喜欢这样的一种相遇方式。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读后感(二):文学大咖们齐聚一堂的神仙合集

书的内封 36个作者名字 太喜欢了

巴特认为作品在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亡,剩下的文化创发工作,就是读者的权利了。唯有作者死亡,读者才能诞生,所有阅读活动,都是读者心灵与一个写定的『文本』的对话,价值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创造出来。但我依旧认为,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思路,和他自己创作的偏好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作品的内涵。

篇目的选择非常多样,既有颇负盛名的经典篇目,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旧金山来的绅士》,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冷门作品,如《春之祭》《幽灵进入的那天晚上》,展现作家心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成就。

有从长篇小说中节选出来的内容,有没有像初中高中做的阅读理解题目一样?从一本长篇小说中节选出某个片段让你去理解让你去感悟,这个时候其实非常考验作者的笔力。随便从一个长篇截取一个片段,都得读者满意,让读者可以从零碎的片段中读懂作品表达的内容和了解人物。

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二个故事, 也就是 阿尔贝·加缪 《死刑判决》这一个故事。节选于《局外人》的最后一章,让我重新回到了高中时期阅读《局外人》的感觉,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在走上死刑台的那一刻,他的心理到底想的是什么呢?我总是如此揣摩。

我想,如果你真挚的热爱文学,打开这本书,你会有所收获。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拥有这么多宝贵的财富,这是最好的作品,我们得以阅读到这群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文学巨匠的好作品。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读后感(三):《这是我最好的作品》本书是通往名著殿堂的路引

读完本书,就想,我们该如何定义这种书呢?它不是完整的著作,也不能完全覆盖作者的思想与表达,那这种书,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路引”。这种路引为读者铺设出一条通往接触大师灵魂的路,引导渴望知识的人在这条路上不至于迷途。

全书选取诸多很多读者熟悉的大师的名著片段,如海明威、加缪、赫胥黎、黑塞等等,也有很多惊喜的很少接触的作者的片段,如斯坦贝克、汉姆生、刘易斯、凯瑟等等,这样就能让读者预读到诸多作者的风格,而选择更贴近自己阅读口味。

有人对这种章选式的书籍有异议,其实这是一种选择问题,固然能够整本整本的名著去阅读是最好不过。可是,现代人因为工作与每天信息吸收时间过多的关系,并没有足够时间去一一拜读那些大师的名著,有时候一本大师的名著需要花费5天左右,而本书就有36位作者的书,也就是说需要花费180天,可是这36本真是适合每位读者的可能也就5位左右。

书中很多章节可能很多老读者已经读过,如加缪的“死刑判决”与黑塞的“内与外”,比较推荐的是书上的莫里亚克的“泰蕾丝和医生“,他的《爱的荒漠》是不可错过的佳作哦,而本书最大的惊喜就在《印度之雨》上,像是沙漠深处发现了一片流动的绿洲一般心喜。

《印度之雨》

首先通过本书知晓了一本关于印度的杰作,布罗姆菲尔德的《印度之雨》,这本书看出了作者对印度很不一样的理解。欧美的作家们对印度的感情都千差万别,好比奈保尔对印度的感情在他的三部曲中也是有很大的渐变的,在《幽暗国度》中,奈保尔是痛心疾首,到了《百万叛变的今天》,奈保尔又对印度重燃了一些期待。而布罗姆菲尔德对印度的情感却是温柔且爱惜的。

“以印度历史来看,它算不上古城。从最后一批莫卧儿属民最后一次回首它破败的城墙至今,最多不过一百五十年。但它已经消失了。它的历史已被吞噬。没人知道它为什么会遭遗弃而任其消亡。印度就是这个样子,兰塞姆心想,它吞噬了一切,包括人的野心和信仰、城市和征服者、名声和荣耀。只有阿克巴幸存下来。他的继承人跟东方的时间一样,还只是生活在昨天’。阿育王和亚历山大大帝早已成为传奇中的半人半神,就像罗摩’和论里什那‘一样。空旷院落里的树上倒挂着大蝙蝠,等待夜幕降临后像云层一般掠过兰契堡那边的平原。在残片仅存的房顶下,他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被油腻的黑色长发衬托着的野蛮面孔不怀好意地一闪而过,从荒废的圆拱后面窥视他。他突然感到,行驶在这漫长空旷的街道上,他被人盯上了。他们是比尔人,是阿巴纳那边丘陵地带野蛮的土著人。只要雨季来临,他们就会到清真寺和神庙的废墟里来为他们的孩子和山羊寻求庇护。”看布罗姆菲尔德的行文流畅,思想哀愁,与布罗茨基有点接近。

全书收获极大,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本节约时间的好的路引书,也是快速与璀璨的人类群星建立联系的桥梁。其实如果通过一本书与一位作家建立某种羁绊,那就是很大的缘分了,就好像有人会钟爱三毛,有人会钟爱张爱玲,而这种钟爱往往出自一种奇妙的偶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