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诗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读诗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读诗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哈罗德·布鲁姆 等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40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010-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诗的艺术》读后感(一):海派论文全翻译啊

本书能够让人:深刻地了解外国人是如何评价一个诗人,如何咬文嚼字,如何通过人类特有的激情来赋予诗歌生命的,详细地了解有关近代欧美诗人的生活八卦乃至性嗜好。在中文字海里找到了许多未曾见过的词语与句式,找到许多睿智幽默的文学段子.......有助于我们今后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我们今后如何说一个好笑的笑话....

读完以后智商或有飙升几个百分点啊!

更重要的是,居然读完了!我都被自己感动了。

《读诗的艺术》读后感(二):读后感

好书一本,可算工具书,可重读。

而且关于诗,我还算幸运,小时候有过原初的诗的经验。想起初中很喜欢看一杂志好像就叫诗,很小的一本,很厚,特别破,被很多人翻过很多遍的样子,都是一些现代诗歌,那时候感觉很新,后来好像把图书馆所有能借到的都读了一遍,这样一来也到毕业了。

到了高中选择了理科,开始避免和文学的过度接触,仿佛想要看看世界另一面的样子,所谓理性的,纯粹的,判断的,逻辑的科学世界。现在想来,那段思考对我也很重要,可能真的是一种天生对平衡的追求,当感觉自身偏向某一边就会自动调整。那时候也蛮专注的,就想选修天文,解剖,自然等课,偏偏不去选什么音乐,陶艺,电影课。还假模假样看看什么霍金什么虫洞啥的,还在每周的电影放映夜和同学下国际象棋,在一切有关文艺的活动中力求出脱为一个纯粹理性思考者。虽然有些刻意,但是此番刻意也是自然随心的决定。

我觉得,诗和音乐都是真理性的,我不会说一幅画或者一部小说是智慧本身,但是诗和音乐总是带有一种别样的超脱和难以把握,这种空间和自由或许就是黑格尔说的不断进化的启发和认识。与此同时,我又莫名奇妙想要再读康德了。

《读诗的艺术》读后感(三):随想

总的感想,不太适合诗评入门,有些篇章密度大,需要回味和重读。

1.布鲁姆写克兰是真的好啊,神采飞扬。一个教训,要学会外文,读翻译的诗很低效。 王敖编的确实不错,第二篇过于玄学了,不过也难以置信,浪漫主义开山的诗歌居然达到这么高的成就。 2.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床头书”,有些好书是可以放在床头一读再读的,当然,也有些好书我不忍读第二遍。 3.读到第三章用典的含蓄和回应,突然想到北岛的一句诗“回声中开放的是/时间的玫瑰” 4.看到越来越多的“节奏的戏剧性”“头韵和尾韵”,一定要学好外语啊,至少是英语! 5.看了奥登,其实看到第三篇就发现自己知识面还是太浅,太窄。很多名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准备列一个为了基本交流而阅读的书单) 6.库切真的很惊人,作为一个学院派,他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作为一个写作者,他又有敏锐的感知。他要是再富有激情一点,就是我理想的批评家范式。 7.读了惠特曼更觉得惠特曼牛逼。这哪里是惠特曼,这简直是奥特曼。

8.已经不能用“选的好”来简而概括了,我感觉编者应该是把选中的作家诠释的最好的,最能打击到他们灵魂的作品挑出来了,实在用心,不容易。

《读诗的艺术》读后感(四):几个简单的读后感

1.写得好的诗人一旦关心诗歌批评,那他的诗歌批评的敏锐和洞察几乎一定高于批评家,不仅因为他对诗有更好的直觉,还因为愚蠢的学院教育没有伤害过他。这本批评集里最好的五篇批评是赫伯特讲阿特拉斯、威尔伯讲霍斯曼、奥登讲阿什伯利、沃尔科特讲拉金(我最喜欢的一篇)、希尼讲克莱尔。马克斯特兰德是比较水的。布鲁姆、伊格尔顿和另外一些以批评为业的作者,则很明显的不那么懂诗,起码不懂一个诗人真正是怎样写出好诗,怎样成为经常写出好诗的诗人。批评家的品位是二手的,他们更容易被虚张的“大师迹象”迷惑,而好诗人心里没有不可动摇的大师(除了自己),只有完成一首好诗的劳动和劳动收获的诗。

2.英语(英文)是一种低级的诗歌语言,又难听又难看,即使是蹩脚的汉语翻译,阅读体验居然都比原文令人愉快。象形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诗歌最珍贵的礼物,中国诗歌的灵魂也在于音形义的完美融合。可惜的是,汉语在我们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蹂躏与践踏,政治话语、翻译腔和冗赘的顺滑垃圾话,写作者们煞费苦心地经营浪费遗产的文学阿堵物。英语(英文)因为它乏味的客观性丢失了诗意,赢得了世界,中国要在失去世界的同时模仿它也失去诗意吗。在写诗方面,莎士比亚距离杜甫太远。英文诗歌天生的二维(没有象形)让它劣于汉诗,英文世界的批评家们津津乐道的音韵在汉诗音律面前也低级得刺耳。中国诗人即使想认外来和尚,最好也不要选英语文学。即使认定了外来和尚,也一定要珍惜我们的象形。

3.不说一丁点废话的文章是难得的,而看起来没说一丁点废话一直有板有眼讲理论的文章很可能全是废话,比如开篇第一篇,还有勃克写济慈的那篇。理论家殴打诗歌,把诗歌打死了,他们就好研究了。王敖的序言写得挺不错,但正因为那是篇和诗歌关系不大的序言。

胡了了

2019.5.14

《读诗的艺术》读后感(五):如何分享诗的秘密

如何阅读现代诗,常常是普通读者的难题。在中国,由于有一个古典诗的传统,困难似乎就加倍了。人们更希望从诗中求得情感的慰藉,而不是知觉的惊异,而这却是波德莱尔以来的现代诗最主要的美学原则之一。

王敖的译文集《读诗的艺术》召唤的,也许首先是那些和他一样熟悉和喜爱欧美现代诗歌的读者,但它也为这种普通读者的困惑准备了钥匙。书中文章多数是关于欧美重要诗人的批评文字,有些出自学者手笔,如大名鼎鼎的诗歌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和海伦•文德勒,有的则属诗人的现身说法,如诺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对英国当代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评论。它们无法充当“现代诗阅读鉴赏ABC”之类教程,但对阅读现代诗所需要的耐心、修养和“艺术”,却提供了一些远为生动的范例。

曾任美国桂冠诗人的理查德•威尔伯《围绕霍斯曼的一首诗》一文就是一个好例。这篇演讲对一首八行诗所作的精细入微而又引人入胜的分析,极有说服力地向我们演示了,作为读者,我们可以怎样使用技巧去获得对一首诗可靠的理解。一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它的主旨,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它的音响、速度、词藻、文学典故和传统惯例,而理解这些都需要圆通的技巧。

威尔伯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一味地把责任都推在读者这一边,他进一步论证,这种圆通的技巧,尤其在用典的层面,也正是对诗人技艺的考验——读者固然不应把一首诗看作诗人对公众的直接发言,以“又好又流行”作为检验诗的标准也有失偏颇,但一个优秀的诗人在使用典故时,仍应努力达到因承有迹而化用无形。

不过,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做到圆通都诚非易事。就拿威尔伯的解读来说,他对这首诗中某一句的索解,哈罗德•布鲁姆就不同意,认为另有出典。两相对照,你会发现布鲁姆的推断也许更确切,也更圆通一些。布鲁姆是一个极佳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一个诗歌读者可以走多远。《读诗的艺术》中所收的他的同名文章,与其说是要告诉人们如何读诗,毋宁说是他作为一位“伟大的读者”的夫子自道。在他看来,读诗这门“艺术”的核心是评判诗歌的优劣,进而确认哪些作品属于伟大的诗歌。

小说家库切也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读者,此书选入他的一则长篇书评,对诗人布罗茨基在其诗学随笔中阐扬的某种语言形而上学观念表达了极其机敏的质疑,而他在这篇文章中显示出的睿智,从他对策兰、里尔克等大诗人的评论来看,至少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对诗歌的阅读。他的例子也有助于我们建立起作为读者的信心:即使你不写诗,你仍然可能和诗人一样分享诗的秘密。

在当代诗人和读者的自我教育中,现代欧美诗歌批评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那些杰出的诗作,《读诗的艺术》佳文荟萃,就我阅读所及,堪称近年来这方面最具分量的一本书。它的翻译质量也保证了这一点,译文准确流畅,对其中引诗的翻译处理用心尤深。美国诗人哈特•克兰的组诗《航行》被哈罗德•布罗姆视为最伟大的诗篇之一,向称难译,此书也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译本,其间甘苦,大概也只有和译者一样的爱诗人才能约略体会吧。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0-11-6,发表时略有删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