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智慧外脑读后感1000字

智慧外脑读后感1000字

《智慧外脑》是一本由释若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慧外脑》读后感(一):本书精华在代序里

读到了一大堆知识和概念,读的我一愣一愣的,不明觉厉,然并卵,没有找到我需要的答案。

(评分只代表这书对于个人的价值, 与本书实际价值无关,正如“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里面知识网络借鉴了大量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技术的概念,来讲“知识网络”,尤其我读到“完善元知识体系:升级人生精进框架”那章节时,看到了“增、删、改、查”时,让我不由的想起了SQL 。

当然,不可否认的时不同领域是可以借鉴的,同时我的疑问是我们大脑神经网络的特性跟计算机网络有多少的类似性,我们知识网络又跟这种网络体系又有多少的类似?

这里说作者生搬硬套不太合适,但多少是有点,而且讲的概念太复杂了,有太多的名词和概念,让人应接不暇,不由的想起互联网行业常说“赋能、抓手、 中台、 闭环、落地、漏斗、沉淀、给到、平台、响应、同步、对齐、对标……

书里的“知识”太多了,讲了太多别人的知识和道理,也许这用作者自己的意思来说,这就是将读到的知识“复用”吧。

另外作者也非常的“贴心”,连高中学的“商品价值”的概念都要重新讲一遍,生怕我们不明白。

也许说能结合作者提到的 obsidian 或思源笔记来讲那些概念和方法,感觉会更好一些,这样我们可以“抄作业”,就是说需要的不是你告诉这菜谱多么有匠心和巧思,而是你炒一遍我看下,让我们可以简单上手。

但给作者点赞的是书中的代序“到书友们的一封信——15分钟阅览本书”,将书中“精华”给总结了出来 ,某种意义上来讲,全书是本文的注解。

突然感觉涂子沛先生的《第二大脑》关于知识管理讲的真的好,尤其是讲我们的笔记与大脑神经网络的关系,真的是深入浅出,获益匪浅。

水平有限,自己只能读出这点东西了,我还是将《第二大脑》里学到东西继续实践完善吧。

《智慧外脑》读后感(二):《智慧外脑》:通过主题阅读构建自己的核心知识库

《智慧外脑》:通过主题阅读构建自己的核心知识库

在知识付费时代,我们希望通过一本书或者一节课解决我们的问题,尤其是一个难题,很多时候我们希望是“很多问题”“所有问题”。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过高期待:希望一本书解决我们的遇到的所有问题的话,建议认清现实,书会给我们提供价值,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途径,或者我们能从某本书/某节课获益,在生活中我们开始实践某个方法,就说明这本书是“有用”的。

那《智慧外脑》让我觉得“有用”的地方在哪里呢?

温馨提示:建议大家不要被书中的一些术语吓到,产生阅读障碍。

《智慧外脑》的作者释若老师,虽然没有深入了解过作者本人,但是从书中他的介绍可以知道,他也是像我们一样普通,通过读书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确实地说是改变了自己的“认知”。从一名销售人员转型为写作教练(不是说销售人员不好,而是他做了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转变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出版3本写作知识管理类的图书,做知识星球、做共读训练营,通过自己的赋能,聚集能量,影响了很多人。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果通过自我的知识积累,最大程度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价值,给别人带来价值,抑或是相互交换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释若老师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可能性。

一本书的价值,不止在于作者能给到的内容,在书中书写的内容价值,还在于读者的理解,读者的认知,读者的实践。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抱着一本书解决所有问题的期待,最后读完因为失望而否定一本书的价值,没有吸收到有用内容。

自己读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倾向于推荐进行主题阅读。基于自己想通过阅读,进行知识付费课程设计的角度,主题推荐书单如下:

《大胆投资自己》:松浦弥太郎写得书都很薄,通俗易懂,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初步建立自己的认知:投资股票、房产……,更应该投资自己。如果投资自己,让自己获得成长?这本书会从认知层面告诉你答案。

《卡片笔记写作法》:《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介绍了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卡片笔记法的操作方法,为我们进行学术写作(非虚构写作:如自媒体文案等)提供了一种可以尝试的路径。

读完《卡片笔记法》我个人理解,其基本逻辑在于提供可操作的步骤达到“以读促写,通过简单可操作的方式实现自我的知识管理”的目的。卡片笔记法的可操作性主要在于其“简单”易行,降低了操作门槛。

作者区分了传统笔记法与卡片笔记法的不同,传统笔记法更多地是把“写”笔记与写论文隔离,记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日后进行论文写作时进行信息搜索。而卡片笔记法强调的不是摘抄或记录,更多的是自我的思考,将思考的“精华”而不是“信息”记录下来。

传统的笔记系统是为了找到你意图搜索的东西,让你的大脑疲于回忆,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则是为了给你呈现你已经忘记的想法,让你的大脑专注于思考。

传统的写作顺序通常是确定主题、搜索材料、阅读材料、文章写作,卡片笔记写作法强调的是循环写作,在材料阅读的过程中,即可进行结构化思考,通过思考成果的展示“卡片笔记”的形式,将思考成果记录下来,文章写作时,将某一主题下的思考内容进行再思考重构,这样的循环写作,是建立在作者在读的过程中,已进行了思考,整体文章的写作更多的是串联珍珠的过程,而不是对着空白的屏幕,内心涌现着如何平地起。

《福格行为模型》:福格行为模式听起来也不陌生,强调“从小改变着手,简单才能促进改变”。人的行为=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提示(promot)。

如何让写文章、记笔记,亦或者是锻炼身体等的行为发生?关键点在于设计一个“顺其自然”的提示,再通过小激励哄哄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微习惯。

如果我们只靠意志力去强迫自己坚持做一件事:读书、写书评亦或者记笔记,都不能长远。只有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把自己的毛“捋顺了”,才有可能让行为自然而然发生,逐渐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

《智慧外脑》+《知行力》:两本书建议结合着读。《智慧外脑》给到我的,是作者对于知识管理的认知破维:

真正有效的学习并非把各种概念、事实信息记忆下来,而是感知、归类过去的知识,形成一种观念结构,为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提供支撑。

只有把思考贯穿于知识积累的全过程,知识网络才能真正为你所用。

最有效的知识管理一定不是有序存储,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产生价值。如果没有想好如何使用知识,你收集的大多数知识,写得大多数读书笔记,都不会再看第二遍。

知识如何进行使用?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知识系统?

书中也给出了作者的答案,对于自己最受益的应该是“按使用场景储存知识”。

就像搭配衣服想象穿衣场合一样,把知识按照使用场景储存起来。

在书末,作者也给出了软件操作案例。

《知行力》围绕读书,如何读,如何选择核心书目,如何将一本书打造为付费产品,给出了操作方案。

围绕“解决问题”,进行主题阅读,也是作者的建议之一。

书中的价值观、操作方案只有我们读者真正认可吸收,为我所用,才是一本“有用”的书。至于怎么用,也看我们。

作者书中提供了很多破除对于知识管理的错误思维,还设计了基于本书的共读营活动,我们能吸收多少,也看自己的情况。

慢慢来,我们还有时间。

《智慧外脑》读后感(三):写作卡壳,是时候搭建个人写作系统了

2018年,我闲来无事刷手机,才发现还有新媒体写作这回事,才知道除了工作,我还可以给“爱读书”找一个支点。然后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人,被这句话瞬间吸引:读书三十麻袋。

他说可以带我们读书,写读书稿变现。我毫不犹豫拜师了,可是当时一篇书评几千字,一篇讲书稿上万字。这对于最多只写过800字作文的我来说,无从下手。

老师大概没料到,这些自诩爱读书的人,却一篇300字的读书笔记也凑不拢来。老师生气了,后果很严重:竟然给我们整了一个填空作文,哈哈。他说:你一篇书评要讲三个重点,并且要有三个故事,或举三个例子论证。加上开篇结尾过渡,这样不就有东西写了?

可是老师说得轻巧,这第一步“积累素材”就是个问题!虽然也读了一麻袋书,但脑容量也就那么大,又记得几个?何况还要在其中选择适合的素材。于是写作的套路是懂了,空也填满了,但写出的东西难上稿,仅“要给读者提供知识增量”,这一个基本要求就很难达到。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有过或正处于这样的困境?不必焦虑,所有的困境都是用来突破的!如何拥有一个完美的个人素材库,不仅数量够用,而且调取精准?这背后折射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人的知识管理水平。

《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个人知识管理”专著。这本书的诞生,除了作者本人,恐怕就数作者的徒弟最激动了,我有幸是其中一个。

从创作《写作公式》到《智慧外脑》,这个“读书三十麻袋”的人,好像有一股魔力,让我一直跟随,他就是释若老师。

捧读《智慧外脑》,回忆我的写作之路,才后知后觉,老师之所以能把三十麻袋书变成智慧,特别是还能影响他人——我从一个写300字读书笔记都头疼的人,如今把每一本读过的书都变现,是因为释若老师一直在探索实践知识管理,把知识的奥秘应用在教授中。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是《智慧外脑》最核心的内容,从小处着手,它可以是释若老师诸多读书写作模型中的一个;从大处着眼,它更是个人成长模型的集大成者。

模型的精髓在于:让碎片信息更成体系,把知识碎片化,却又互为关联,众星拱月,形成网络。所以,这样管理知识,不但轻松,而且非常容易吸收,就类似于你非常愿意刷一个你喜欢的几秒钟短视频,并迅速get要点。

举个例子,一本书里面有很多知识点,我们分别将其进行网格化处理,就像你把衣服放进一个个格子,做起来极为简单。

神奇的是,无论你把衣服整理得多好,永远不可能产生一件新的衣服,但知识网格化不一样,你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这些知识碎片会生成无穷的排列组合,并互相融合,从而创造、创新知识。

我个人学习网格化知识管理模型后,突破误区迸发了一个灵感:积累素材,不需要知识渊博,不需要读很多书,读一本书,做好知识管理就够了!

比如,有一次我写一个关于权威主题的书评。我立刻想到明朝北京保卫战。当时瓦剌俘虏了明英宗,以此为要挟,攻打北京城。这是利用权威。

明朝廷生死存亡之际,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提出:另立皇帝!北京保卫站不再掣肘,一举扭转局势。这同样是利用权威。

这当然是我读过的一本书中的故事。而这本书中,类似小故事或者知识点何其之多,如果我们能把它一个个网格化,进行知识的连接、调度、复用,你想,你会没有素材么?

《智慧外脑》中有句话,恰好印证了我的灵感。它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值得我们学习,一种是读了万卷书的人,另一种是只读一本书的人。”

这是“学会纵深管理知识,成为细分领域的高手”一节中写到的。所以,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刚才提到的写作这一细分领域,只是其应用之万一,可以说,它是成就我们工作生活的一种知识管理逻辑。

你每读一次,就会有新感悟,或者说,你一时不能完全读懂,但总会有某个点能够启发你,比如我从知识网格中悟出积累素材的逻辑。

当然你问我,读哪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素材呢?其实我无法回答你,因为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知识起点不一样。只有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才能找到适合你的那本书。

就好像释若老师教写作,你小白,他能给你整出一个基础模板;你自媒体浸淫多年,他又会给你整出一个进阶模板。

如果说,曾经,老师授人予鱼,让我们有鱼吃,也授人以渔,让我们可以自己钓鱼吃,现在,却是给了我们一把可以万千变化的鱼杆,让每一个人可以培养和发掘出自己的捕鱼绝技。

写作如此,人生亦是。能否成就一番事业,最重要的是能否在从事的领域中摸索出一套成事规律来。理解了知识管理的底层逻辑,今后,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可以自己去提炼模板、探索规律。

比如,读完第五章“以思考为旋涡的知识网络”,你会明白,所谓知识管理,不只是管理海量知识那么简单,而是开发一个能够自我升级迭代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

因为你的每一次思考都在连接知识,都在创造创新知识,内化智慧,你的个人智慧反哺你的知识系统,从而生成可以对外输出的知识,构成知识管理闭环。

用好“七步成文法”快速成文,作者在这一节,再现了“数据→信息→知识→认知→智慧”这一进阶过程。

第七章“知识网格化实操案例”,示范了基于个人成长的知识管理方法,用 flomo打造职场知识圈,沉淀职业知识;用思源笔记实现快速写作,七步成文;用 Anki 高效备考通关,解读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但是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它只是协助你“用知识管理知识”。

当你试图构建个人知识网络时,应当不断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持续行动的终身学习者。

如果你有非常清晰的个人成长目标,那么一个强大的知识支撑系统,就是你起飞的翅膀;

如果你还没有具体的个人成长目标,那么在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网络的过程中,你的路会越来越聚焦和清晰。

把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本来是学术界探讨的复杂课题,惠及到普通人,《智慧外脑》与你一起探索知识密码,开启一条有序的个人知识管理之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