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简单学》读后感锦集

《简单学》读后感锦集

《简单学》是一本由马克•乔伊纳(Mark Joyner)著作,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简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1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单学》读后感(一):不知道讲什么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搞不清他想表达什么。前面一大部分在讲语言逻辑上的错误。最后一部分猛然转弯开始讲怎么提高做事效率。感觉有点混乱。不过,他前面讲的那些对我还是有有用的,起码在跟人辩论的时候能知道对方的逻辑错误之处。至于后面的那个小方法,也还行。当然你要是觉得后面的方法太简单了的话,可以去看一些时间管理的书。更具体一点。

哦,貌似他推荐了他自创的网站,好像是自我管理的网站,注册后可以进行什么时间管理的,我也记不清了。应该有点用,就是是全英文的,看不懂。

《简单学》读后感(二):简单是一门科学

我一向喜欢简单生活,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毫不犹豫收了,但是收书过多,最近才开始看。

这本书确实很简单,呵呵,字很少,而且根据其他书评,它看起来前后部分好像不一致,前面一大部分主要讲逻辑知识,后面一小部分主要讲如何提高效率。

其实我觉得还是一致的,你看书的副标题——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付出获得你想要的。换言之就是成功学,如何实现你的目的。所以,讲逻辑的意思,就是破除思想上的逻辑误区,你才能成功,而后半部分,则是如何去做——要直接了当,简单明快,但是,你必须知道什么是目标所在,这就需要逻辑了,呵呵

《简单学》读后感(三):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天天做!

将大脑比作计算机,要让大脑最高效运行,就要处理好硬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之间的关系。这点深有体会,发现其中有些对自己还是有指导意义的。

心智模式(你的世界观)会影响你的选择,改变你的一生。我自己虽然渴望和追求乐观,但骨子里比较悲观,这点一定要在读书和行动中去逐渐改变。只有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行动,才会让事情朝着正向去发展,而且会越来越好,这就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自己被困在一个繁杂的怪圈中,而“简单”的方法或许是将我从泥沼中拉出的唯一方法。

简单是成功的法则。前几日重看《阿甘正传》,又深深地被阿甘的简单和执着所感动。反观自己,是一个开启了很多应用程序的人:每次都想做很多事情,往往都做不好;计算机同时开着十几个窗口,而且经常在之间切换,往往效率很低;经常会有想法去实践,幷列出来详细的计划,往往坚持不了太久就放弃了;经常想着去理财,思前想后却往往没有任何作为…….无所适从。

对,无所适从!就是这种感觉。但我觉得需要改变了,就这样简简单单:早起喝杯水、只读一本书、只爱一个人、工作时每次只做一件事、很长一段时间只坚持一个好习惯、此时此刻只有一个想法!不要成为工具的奴隶,要知道手机、pad、计算机等仅仅是工具而已,晚上早点上床,只是睡觉!

改变,从此开始。

.........................................................................................................................

一、隐形墙:阻碍你成功的大脑软硬件因素

* 世界观:我们眼中的事实并不是事实。我们观察事物的过程很可能已经改变了这个事物

* 信仰:执拗的信仰是导致大脑思维障碍的一套价值观

* 影响力:当你无意识的伸手指点他人时,你已经悄悄启动了对他人的控制

* 语言

* 贴标签

* 错误思维

* 伪科学

* 虚假信息

* 焦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对你有利,但是如果你的焦点游离了这个事实, 也会导致失败

二、简单学:让你心想事成的简单科学(目的简约,方法简约,操作简约)

1、UMF法则:“功利主义的模式机动性”

功利主义的(Utilitarian)——服务于某个目的或目标

模式(Model)——你的世界观

机动性(Flexibility)——随心所欲的变化

(1)升级硬件:锻炼大脑

(2)升级操作系统:“功利主义的模式机动性”为终极操作系统,包含不同的操作系统,并可以在之间随意切换

(3)升级应用程序

2、走直线:我们被自己或他人的目标转移了注意力,从而偏离了直行的快捷方式。(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3、明晰目标:不要盲目改变自己的方向

4、集中注意力:改变同时做很多事情的习惯,一次只做一件事,将大脑的所有能量倾注于一物。

5、集中精力:当你在完成一项任务的中途被打断,你失去的不仅仅是倍打断而耽搁的时间,还有重新恢复注意力的时间。

简化目的可以节约这些被浪费的时间。

三、第22条军规(Catch-22):

1、定义:悖论式的进退维谷的局面,叫人左右为难的情况。

2、军规内容: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

3、例子:

(1)如果你不创收,没人能养活你;如果你能创收,下了岗也饿不着你。所以你不下岗谁下岗?——某领导对下岗人员如是说。

(2)“本商场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四、双重束缚

1、Gregory Bateso于1956年提出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双重束缚理论(Double Bind Theory)。他举例说,如果一位母亲嘴上对自己的宝宝说“我爱你”,同时却扭过头去不理孩子,这时孩子就受到了“双重束缚”(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所适从”有些类似)。小孩子在身心上都严重依赖于母亲,面临这种情景,他(她)无法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心理上的矛盾感受。一个人长期受到双重束缚,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2、贝特森认为,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双重束缚是:从一个层次上说,人类进化已经到了很发达的程度,可以为个体的生存而抗争(比如,在科学和医学不发达的时候,有残疾的婴儿很可能被父母抛弃,或者夭折,现在,无数残疾婴儿生存了下来且长大成人了);而从另一个层次上说,人类作为一个有性繁殖的物种,仍然摆脱不了死亡。大部分宗教其实都在试图帮人类摆脱这个基本的双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贝特森认为,与其说《圣经》(或其它宗教经典)的创世故事是迷信和谎言,还不如说它们是表达真理的另一种版本--隐喻的、诗意的版本。

3、经过对双重束缚现象的深刻反思,贝特森提出: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使学生们能在不同层面上进行思考,理解不同语法之间的关系(知道在哪种社会交往中采用哪一种语法),理解存在着不同种类的效率和程序,理解真理不一定是唯一的,不同种的真理之间未必相互矛盾,它们只是在不同的维度上为“真”。

4、例子:

(1)你对一个人说:“你必须自主选择”,那人就面临双重束缚。自主选择按说是自由的,但是你规定了“必须”,他又不自由了。他为什么不可以咨询别人意见后再做选择?为什么不可以将“不做任何选择”作为一种选择?

(2)一个单位的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个家长,也应特别注意别使自己的员工陷入双重束缚。假如一位领导在员工大会上气势汹汹地说:“我的办公室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嘛,谁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来找我谈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员工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

五、心里魔力:两种效应

1、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2、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一种群体癔症,因为病人的消极想法导致治疗的不理想。(比如:医生告诉“反安慰剂效应”往往会让医生处于两难的境地。按照规则,医生必须事先告诉病人某种药的副作用,但如果直言相告,却会增加副作用的几率和强度。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医生们必须掌握同病人讲话的技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