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面桃花读后感锦集

人面桃花读后感锦集

《人面桃花》是一本由格非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217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面桃花》读后感(一):good book, useless commentary

马季的评点没有点到重要之处。一些很重要,很明显的句子都错过。有时觉得他肯定感觉自己的工作很累。比如,当秀米看到张季元脸上“有一些麻麻点点的小坑“时,他说,“近了才看见。” 这又怎样?他做出的那些观察都是废话,不疼不痒的,而对很重要很精彩的乌托邦描写却一言不发。让人感觉这人评得很没水平。

《人面桃花》读后感(二):关于书的评点

一,关于评点。这本书里的评点,有时让人感觉多此一举,云里雾里,几乎每页都有评点,是在应付吗?是想让书的排版看起来统一吗?里面的插图的用意何在,有何特殊意义?

二,关于人物描写。人物的描写,有点刻意为之,最后在心里的感觉是朦胧的,有一团雾在眼前,挥之不去。那段历史描写的就那样平白无故的将历史的重责压在了女性身上。

三,关于叙述。刚开始的将故事不讲完留待后续,挺让人期待,可后来的分段描述补叙很是敷衍,而且有些地方又将将要发生的叙述了出来。

总之,这本书前半段的阅读感较强,后半段让人没了那种感觉。

《人面桃花》读后感(三):人面桃花,不知何处

第一句话“父亲从楼上下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白藤箱……”就制造悬念,有的在叙事中慢慢解开,有的则隐约泄漏些蛛丝马迹,还有的悬念最终成为迷,一旦读起就难以放下。全书围绕国民革命早期一个乡村女子秀米的传奇人生,将一个人的故事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越看越觉得有点喘不过来气。格非称自己在这部作品中力图“通过简单来写复杂,通过清晰描述混乱,通过写实达到寓言的高度。”

关于爱情

革命党人张季元在陆秀米情窦初开的年龄,出现在她的世界,在秀米的眼中,张就是这个神秘世界的象征,而对于张季元来说,这个他暗中渴慕的美貌少女的存在使他对革命的信念产生了动摇。两人之间汹涌的爱恋于暗中滋生,但随着革命党的被剿灭,特别是张季元猝死而告终。

秀米于出嫁途中遭遇土匪绑票,被劫至偏野小村花家舍一处湖心小岛上。阅读张季元留下来的一本日记,使她了解了革命党人的真正动机。于是,秀米后来的革命蓝图中混杂了张季元的“大同世界”。秀米一生对张都未有忘怀,难道只有在彻底的失去之后,人们才能放心地去交付,全心全情地诉说?再看那时情景,曾经有段真挚的爱情摆在面前,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亲情

先是可怜秀米,其母亲梅芸竟因为情人张季元狠得下心来丢她在土匪窝里;后来又可怜小东西,秀米丢在娘家的儿子——他珍藏着秀米的一张小小照片,被丫鬟喜鹊洗衣服时不小心泡了水,他追着喜鹊又哭又咬;他自作多情妄图吸引秀米的眼光,而秀米对他却置之不理;当清兵来抓捕秀米时,他一路呼喊“来了来了”,狂奔向庙堂,妄图去提醒母亲逃命,自己却死于乱枪之下,而秀米却一眼也没看他。读来格外让人心痛。我只能说,不是人心狠,是格非心真狠,对残酷世情绝不手软,生生让对人性产生了怀疑。

原来,梅芸并不是没有去赎秀米,而是狡猾的土匪根本不想把秀米还回去;秀米在梅芸弥留之际还是出现了,所有的隔阂在生命面前微不足道;秀米不管小东西是怕自己死了小东西伤心。当忠仆宝琛背着小东西去葬,喜鹊茫然问:“小东西呢?”人性中的黑暗,还是有闪光点的,以为无情的人,原来却是最多情。心中压抑不已,又用书中的话开导自己,“这才是人性,哪有高大全的人呢?”

关于女性

书中一系列的女性都被塑造得很有特点,陆夫人梅芸、妓女翠莲、憨厚喜鹊、花二娘、孟婆婆、尼姑韩六……主角陆秀米,开篇虽未直接描述,但你就是知道这女子很有才还是个美人,因此后面的种种故事和灾难也似乎印证“红颜祸水”。秀米如何就开始革命了呢?表面是跟小驴子等人有关,又或者跟美貌才华有关,或者她骨子里流淌的陆侃的血液、张季元对她的启蒙。秀米似乎是象征着一种精神力量的萌动、生长和最终的凋落,让一个弱女子去承担这一切的敏感、迷茫、悲哀、无奈,也正是格非希望塑造的那样,女性更纯洁、更勇敢。

被卷入革命后秀米迷茫,“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蜈蚣,而且,被人施了法术,镇在了雷峰塔下……”;劫后余生的“甜蜜”,“正是烈日灼人的盛夏,酷暑使得她虚弱的身体更加疲惫。午后的街道有一种神秘的沉寂。那些歪歪的店铺,一片连着一片行将坍塌的黑瓦,堆砌在黑瓦上的一朵朵白云,无精打采的卖水人,瓜摊下亮着肚皮熟睡的肥汉,还有街角抖着空竹的孩子(那空竹嗡嗡地叫着,使人联想到寺院空旷的钟声),都使她感到新鲜而陌生。她还是第一次正视这个纷乱又甜蜜的人世,它杂乱无章而又各得其所,给她带来深稳的安宁。”是一种驯服?对这无法撼动的俗世的一种无奈的投诚?还是源于本心本真的依恋?“他们像烟一样,远远的,淡淡的,风一吹,就全部散了。她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过去的岁月,她觉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挟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前尘往事、五味杂陈,若有所思又不得其解。

关于乌托邦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被围困的小岛。在书中,这个小岛叫花家舍,也叫乌托邦,更叫革命。王观澄、秀米、小驴子,在这个小型的世界里,实践过桃花源、世界大同、人人平等的乌托邦之国,那里“风雨长廊连接所有的房舍,每家每户的花朵,都是相同的,连蜜蜂飞来都会迷了路,连夜晚每家每户的梦,都是一样的”。

为了这个理想,他们从事反清的辛亥革命,抛弃忍耐了许多,然而,里面的革命党人是道貌岸然嫖妓的乡绅、面色苍白刻薄残忍的书生、报复心极强的六指畸人、一群树未倒而弥孙散的乌合之众;革命的成本经费是盗窃抢劫贩私盐等不法途径得来;甚至,连革命者都不知道革命的内容和意义,张季元为了秀米开始怀疑革命,秀米说“革命就是谁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知道他在革命,没错,但他还是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就好比……就好比一只蜈蚣,整日在皂龙寺的墙上爬来爬去,它对这座寺庙很熟悉,每一道墙缝、每一个锋孔、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它都很熟悉。可你要问它,皂龙寺是个什么样子,它却说不上来。对不对?”因此革命失败后,反而觉得轻松。“一个人勇于做一个失败者是很了不起的。这不是悲观,恰恰是勇气。”现在的电视电影,多从正面角度来叙述辛亥革命,而又有谁知道那些背后的挣扎。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

关于梦和死亡

书中有很多的梦,而每个人的宿命都如雨打浮萍,沉浮全不由自己做主,梦就成了最真实的现实。秀米最后一次去往花家舍“一只乌篷船载着她们,沿着水路返回普济……不时有芦枝拂过船舱,发出清脆的飒飒声。她又一次梦见了那座被湖水围困的小岛,月光下蓝莹莹的坟冢,那些桑田,还有桑林中的断墙剩瓦……半夜里,一片昏暗的灯光将船舱照亮了。秀米披衣坐起,透过舱门朝外一看,原来是有船队经过。每一艘船上都点着一盏灯。秀米数了数,一共七艘。这些船用铁索连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是一行人打着灯笼在赶夜路。起风了,天空群星闪烁。在这深秋的午夜,看着渐渐走远的船队,秀米不由得打了寒战,泪水夺眶而出。她知道,此刻,她所遇见的不是一个过路的船队,而正是二十年前的自己。”

故事的结局别有深意,以秀米的死亡,凤凰冰花预见的幻梦作为结束,让人怀疑它的开始。这一切都让人读罢难免陷入思考。“他常说一句话,他说,人生如寄。这话是说呀,这人活着,就像是一件东西寄放在世上,到了时候,就有人来把它取走了。”人总是要死,要失败,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会展开自己的生命和情感。

陆侃还没有死?梅元宝会跟他姥爷见面么,还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即使是在苍凉的末世,即使是犯下再大的过错,仍然可以原谅和赎还。革命、理想、乌托邦的梦幻……这些又都算些什么?掩卷之后陷入长时间的失落,心头一片索然。夜里四下静谧无人,忽的一阵响动,吓了一大跳,去看,原来是立起的案板不知何故倒了下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