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1000字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1000字

《流动的盛宴》是一本由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90元,页数: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一):安静的逝去的时光里有一个黑白色的小小的穿着背带裙的姑娘

看着那时候穿着背带群留着短短卷发的哈德莉、年轻的海明威,那时候阳光很暖,他们双手插在衣兜里,在黑色白色的太阳光下相视而笑,好像永远不会有后来。那时候他们只有猫、有小小的咖啡馆、赛马、斯泰因家的茶会,还有一条流淌的塞纳河。他们「吃的不错而且便宜,喝的不错而且便宜,睡得很好而且睡在一起很温暖,相亲相爱」。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二):有肌肉的文艺青年

若同样生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我不会喜欢这个叫做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男青年,他看起来精力十足,才华满溢,游走在社交圈子里,但表情深处矜持、淡漠,不信任女性的智慧,内心充满嘲讽;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则更值得人喜爱,一个飘忽又热情的小伙子,脸颊红晕,眼神明亮,说话口腔浮华,带着虚荣的微笑,很孩子气,易受伤害,有才气却不自知。

但谁更值得与之恋爱?无疑是海明威。没有为什么。

我不认为文学的“盛世”与世事衰荣有什么相干,治世有治世的鸿篇,乱世有乱世的妙言,一切浑然天成,无需因果附会。人们该扬名就扬名,该会面就会面,凡人心向往之,却羡慕不得。一个人不断向上攀爬,不见得只为利名利,也是为了结识想结识的人,让自己恰逢起会。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绝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饥饿感、寒冷感在蛤蜊与白葡萄酒中得到抚慰,并消解于作品的出版。一点闲钱能让大部分人感到愉快,从容选择有尊严的方式声名鹊起。你坐在咖啡馆的露台上细心刨着铅笔,以便写出大学教科书上的经典篇目;我微醺地行走在月光下的石子街道,无心吟诵头戴月桂树枝的诗人雅句。裤兜里硬币掏尽,那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其他待天明再议。

海明威时代再过三十年,法国的地盘已然被萨冈这个小魔鬼霸占,两战期间的硬朗颓废,被甜蜜的青春气息一扫而光,困窘寒冷、渴求名声的饥饿感与物质泛滥、年少成名的癫狂状形成鲜明对比。都是盛宴,不需厚此薄彼。

到冬天时候,定要把这本《流动的盛宴》再看一遍,聊以取暖。

PS:我最爱在吃饭时看大仲马和海明威,真心下饭,唇齿生香!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三):如果不是巴黎

人们总是把最好的一面说给人听。

坏的永远被藏着。

等要死了,不得不忏悔了,才痛哭流涕的拿出来说说。

海明威最后怎么死的,大家都知道;

他最后憋出来一篇《老人与海》,这个世界给了他一个名分,在他还没死的时候给了一个诺奖。

然后他头上叮的一声,终于获得了“文学家”的成就,然后崩了自己。

跟很多“脸上写着死亡”的艺术家一样。不虚此生。

我对这个结局没有任何评价——完全是个人权利。

读到这本书要感谢老话痨伍迪艾伦先生的《午夜巴黎》,还有杰拉茨菲尔德的盖茨比;顺道感谢Ford·Madox·Ford,不是他在这本小书里的龙套,我还看不到《Parade's End》。

每个名人都有穷酸的时候,吃着第一任夫人软饭的海明威,当时正在巴黎认真学写作,瞪大眼睛好奇的看着这个文青蜂拥而至的小世界。当中有成功者,有瘾君子,有天才,有慈善家,也有穿着长长貂皮的美丽女子,是巴黎成就了当时的海明威,而海明威对于巴黎来说,只是一个吸取营养的过客,它太过于庞大,少了谁都行。

至于后来海明威接了多少次婚,我也不想说;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这一点似乎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走多多少城市,遇到过多少奇葩,见过多少场战争,这些才是写作的真正高质素材;而海明威一直冲在最前面,无论是在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古巴空打德国潜艇的朗姆酒战场上。他无疑是勇敢的——自然凭借这一点,文学果儿们投怀送抱,他能睡很多女人,自然没法牢守坚贞——他也一定是这么给自己圆场的吧?

其中包括盖尔霍恩,所以在新电影《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当中,导演毫不犹豫的黑了海明威一把,把妮可基德曼演的女神盖尔霍恩推了上去。人家霍恩的确是女神,要容貌有容貌要才华有才华,老了之后拼命酗酒,才华殆尽的海明威最后也是被抛弃的命运。说实话,了解过他本人的感情经历之后,你会给出两个字:“活该”

当然,我们要承认还海明威对于写作的专注,对于行走观察的勇气,不过哪个圈子不都这样,你胆儿大,混得久了,不说是条龙,最少也是条虫,何况站在世界文艺巅峰的巴黎,谁去那儿住个一年半载,泡几次lily,flora咖啡厅,穿成不是黄色就是黑色,怎么都能压上些文艺范儿,您说对吧?更何况对于国内我们这种文艺极端缺乏的苦逼,简直就是福音呐,敢打赌,不是以前经济水平不够签证不方便,以后要真是条件敞开了,去巴黎容易了,能傍个金主混吃混喝了,中国式海明威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如果有这种好事,我想说——请一定带上我%¥#@……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四):流动的盛宴,硬汉的柔情

“没有你的地方都是他乡,没有你的旅行都是流浪。”听到这句歌词不由想起了一本书,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情感的共通时常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尽管相距半个多世纪的时空,却意外的在一个永不褪色的主题上得到了契合,那是青春。

我们常常熟知于海明威是自他的《老人与海》,印象于他简明的语言情节和淳朴的地域风情打造的冰山风格。加之他总以强壮体魄糙胡子的形象选入书籍的封面与内策,又有他强健清新的笔力总爱塑造一种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的“硬汉”性格,加以佐和,海明威,在多数人的心里,就像是一个不会被打到的硬汉。

就是这样一个硬汉,却最终是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关于他的自杀动机后世一直猜测,在所有的猜测之中可能只有后来同样以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给出了最好的解释:“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这本《流动的盛宴》就完成于海明威离世前一年。通俗而言,这是一部年过六旬老人的青春回忆录。青年人手里青春过盛总容易泛起铺张的激情,反倒在这位老年人的笔下总能隐约瞧见那份小心翼翼的呵护,他会喋叙二十年代巴黎的街景与四季的转变,又用无数笔墨复述当年旁枝末节的对话,仿佛真的就如梦回巴黎一般真实璀璨。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it stay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Ernest Hemingway to a friend 1950

扉页的献词已阐明了他心中巴黎的价值,这个圣地一般的存在,几乎可以算作他青春真正的意义上的开始。似乎那个时代的欧美文学家都将融入巴黎文学圈视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成长,在那里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与潮流,灵感在思想的剧烈碰撞中才更能创造出火花。也正是那几年的巴黎旅居生涯,为日后海明威登上世界文学舞台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在《流动的盛宴》里,你时常可以见到文学史艺术史书上大咖的名字在这里轻描淡写的流过。咖啡馆里的写作,在酒吧的聚会,画廊里的文化沙龙,午后漫步街头的惬意,所有能够想象的作家在巴黎的生活场面在这本书里几乎都能得到验证。在浪漫的情境之下,海明威的笔触也是浪漫的可以生出无数朵河中荡漾的水花,这涟漪一层又一层的展开,直到心底,直到那份珍藏了近四十年的柔软。

她是哈德莉,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菲茨杰拉德曾经开玩笑说海明威每写一部小说就要换一个妻子,于是他就娶了四个妻子,刚好对应了四部伟大的小说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在这四部作品中,最杰出的一定不是《太阳照常升起》;但在这四个妻子当中,他最爱的一定是哈德莉。

细看海明威的这部回忆录,会惊诧的发现大多与哈德莉有关的回忆大多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尽管只是生活之中极为平淡的对话交谈,却在他们的对话里却莫名其妙的感受到哈德莉的形象并书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深刻。

贫穷与拮据一直是海明威与哈德莉巴黎生活的主题,“可是巴黎是个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因此没有什么是简单的,甚至连贫穷、意外之财、月光、对与错和月光下躺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是不简单的。”

尽管贫穷,“我们从不觉得自己穷困。我们不承认穷困,我们自认为高人一等,而那些我们瞧不起、理所当然不信任的却是有钱人。为了保暖将运动衫当做内衣打底穿,这对我来说一点都不稀奇,但对有钱人来说却不伦不类。我们吃的又好又便宜,我们喝的又好又便宜,我们在一起睡得又香又暖和,我们彼此相爱。”

当贫穷的困扰一直迫使他们总是处于饥饿的状态,海明威就想着投机去赌马,哈德莉在犹豫之中又快速的选择相信支持了他的丈夫。

她说:“我像我们应该去赌马,我们好长时间都没去了,我们可以带上午餐,再带点儿酒。我来做好吃的三明治。”

“我们可以坐火车去,这样就很便宜。但是如果你觉得我们不该去,我们就不去。我们今天无论做什么都会是好玩的。这一定是一个美好的一天。”

“我想我们应该去。”

“你不想把钱花在别的地方了吗?”

“不,”她傲慢的说。她那高高的颧骨带着一股傲气,非常可爱。“我们是谁呀?”

海明威第一次进入莎士比亚书店,热心的店主西尔维娅让海明威可以赊账借书。回来后他告诉妻子找到了这么一个好地方时,一段有趣的对话开始了。

“可是塔蒂,今天下午你必须把钱付了。”她说。

“我肯定会的。”我说,“我们俩都去,然后顺着河和码头散散步。”

“我们顺着塞纳河大街三步,逛遍所有画廊,看看商店的橱窗。”

“好的,我们去哪儿散步都行。我们可以去一家没有我们认识的人,也没有认识我们的新开的咖啡馆,在那待一会儿,喝上一杯。”

“我们可以喝两杯。”

“然后再找个地方吃饭。”

“不行,别忘了我们还要去图书馆还钱。”

“那我们就回家吃,我们可以好好吃一顿,喝点从合作社买回来的波恩红葡萄酒。从窗户往外望,就能看见那家合作社,波恩红葡萄酒的价格标在橱窗里。然后我们就看看书,上床,做爱。”

“我们只爱对方,永远不会再爱上别人。”

“嗯,永远不会。”

“多么美好的一个下午和晚上啊。现在我们最好吃午饭吧。”

忍不住抄下了他们的两端对话节选,事先知道了故事的结局,才看得到一个老头妄图重复他们的对话回到那段无比纯真的时光,贫穷而有爱的时光令他骄傲的一生都无法忘却。然而在重复这段故事的时刻。尤其是在第二次阅读这些对话时,才发现了第一遍未曾发现的伏笔,更是惋惜这么一段美好时光的失去。

就接着上一段对话之后,泪点出现了。

“我们可以读世界上所有的书了,旅行时还能带上它们。”

“这样可以吗?”

“当然。”

“她那儿也有亨利·詹姆斯的书吗?”

“当然。”

“天哪!”她说,“你找到那个地方,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我们一直很幸运。”我说。像个傻子似得,我没有敲敲木头,然而那个公寓里到处都有木头可以敲。

在西方的迷信中,认为敲敲木头或触摸木制的东西,可以防止已有的好运气跑掉。

在巴黎的最后一段时光,他终于完成了他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而随着这部作品的完成,他爱上了别人。关于这段过往,他写在最后一段,写的的极其隐晦。东拉西扯了无数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铺垫,终于“一个未婚年轻女子成了另一个已婚年轻女子最好的朋友,和他们夫妇俩住在一起,然后不知不觉地,天真又无情地计划着和这位丈夫结婚。作为作家的丈夫正在艰难地写东西,因此时间大多被写作给占据了,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都不能好好陪着妻子担当一个好伴侣。这样的安排有些好处,直到你发现这样做的后果:完成作品后,丈夫身边有两个迷人的女孩,并且一个还是刚认识的、陌生的,如果运气不佳,她们两个他都会爱。”

“然后,就成了他们三个人加一个孩子,而不是他们夫妇俩和他们的孩子。开始的时候很刺激很好玩,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所有真正邪恶的事都始于无知。你一天天过着日子,享受着拥有的一切,无忧无虑。你谎话连天,厌恶这样的生活,因为它把你毁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危险,你日复一日就像生活在战争中一样。”

值得玩味的是,纵使故事的结局是他与她离婚了,另外这个年轻女孩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但在他这本最后的作品中的最后却说:我爱她,从没有再爱过别人。

There is never any ending to Paris and the memory of each person who has lived in it differs from that of any other. We always returned to it no matter who we were or how it has changed or with what difficulties, or ease, it could be reaches. Paris was always worth it and you received return for whatever you brought to it. But this is how Paris was in the early days when we were very poor and very happy.

对于海明威而言,巴黎永不灭。没有她的地方都是他乡,有她的地方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永远住在他的心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