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100字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100字

《流动的盛宴》是一本由海明威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一):一席流动的盛宴

巴黎之所以成为巴黎是有她无以抵抗的魅力的。

丁香园咖啡馆,斯泰因女士,乔伊斯,安德森,菲茨杰拉德夫妇,还有众多影响世界文明史的伟大的人们。

巴黎的伏尔泰路笛卡尔路上曾留下他们的印记。

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留给我们更多的话题。

海明威那时候很年轻,很贫穷,却可以在那里寻找到一份依靠,以及对文学的信仰。

他辞去记者工作专从文学创作的转变甚是艰难,但却坚持自己的信条“人生至贵,不懈坚持;我尽心力,无愧于死。”

本来对海明威的兴趣不是特别浓厚,书中一些句子倒是挺让自己喜欢的,摘下一些。

“不过你清楚春天总会到来的,就像你清楚河水在冻结之后会再次流淌那样。当寒雨下个不停,杀死了春天,就好像一个年轻人无缘无故地死了。在那些日子,尽管春天最终总会到来,但是令人着急的是它差点来不了了。”

“饥饿有很多种。春天就更多了。现在饥饿感已经过去了。回忆也是种饥饿。”

“人们说将来我们行为的种子就在我们的里面,不过我一直认为那些在生活中爱开玩笑的人里面,种子上覆盖的是优质的土壤和高级肥料。”

“我爱她,别的人我都不爱,我们俩人独处的时候,过的是魔幻般的美好时光。”

“巴黎永远不会结束。每一个在巴黎生活过的人,对巴黎的回忆都不会和其他人相同。我们常常重返那里,不管我们是谁,也不管她怎么变化,也不管我们回去是难或是易。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地方,无论你给她带去的什么,你终会得到回报。”

我希冀的是在书中看到我幻想般的美好的巴黎左岸小咖啡馆优雅静谧的生活,没想到却了解到海姆这番被众人所羡慕的生活经历。

总之,每个人都会有些经历的,我们所能做的就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这份经历变得非比寻常。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二):海明威:作家好友,读者友好。

本书主要是记录20年代一战后在海外(欧洲)生活的杂文集,并不是小说。在巴黎期间海明威写了许多关于美国expatriates的故事,《太阳照常升起》即是其一。西班牙斗牛节和自行车赛是后者一大主题,海明威似乎极爱潘普洛纳及它的狂热节日,书中提到的圣塞巴斯蒂安如今仍是赫赫有名的度假胜地。由此可以猜测,海明威是一个极懂生活的人。这在《流动的盛宴》里得到证实。

巴黎,去过的人应该很难放下这座城市。到如今巴黎拥有的故事太多,这座城市本身就是浪漫和传奇。除了写作,咖啡馆和酒是《流动的盛宴》两大主题,充斥其中的还有塞纳河、名画、书店、度假。后来如我们所见,莎士比亚书店因海明威而成名。尽管现在坐落于圣母院河对岸的该书店,其实已经商业气息十足、游客如织,Beach店主乐善好施的旧时代风貌已不复存在。

从《流动的盛宴》来看,海明威注重生活品质,极会享受却又十分随遇而安。他每天早起写作,然后出门买报纸,下午去看赛马,后来为了戒掉赌马而改看赛车;天气晴好时他喜欢把房间的窗整日整夜打开。他在书中提到要把在巴黎发生的一切实事求是地写下来,之后就有了《太阳照常升起》后半部分大段关于自行车赛的描写。他常常到咖啡馆写作,找个好位置点一杯奶油咖啡(热爱酒精的海明威似乎很少点黑咖啡),然后写上大半天。有时坐在咖啡馆安放在室外的桌子旁,他什么也不做,就发呆,看光线和天色的变化,和遇上的熟人聊天。当时的海明威并不富裕,时常感觉饥饿,因此也很看重吃。尽管如此,他却不会为了填饱肚子而省掉酒钱——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了。关于喝酒,他有两条准则:写作前不喝酒,午饭前不喝酒。书中提到与菲茨杰拉德相交的许多时日,连后者向其请教“尺寸大小”这种事都如实公布了(心疼菲茨杰拉德一秒),可见他们友情匪浅。“发过横财”的菲茨杰拉德虽无可避免地具备“迷惘的一代”几乎所有毛病,在海明威面前却难能可贵地十分天真可爱,他的故事是另一桩浪漫悲剧。书中提到度假,海明威和他的时任妻子都很爱外出旅行,他的很多作品也跟度假有关。冬天到奥地利的山村过冬是他的例牌,从书的最后部分推测,他应该是一个滑雪好手。如世人所知,海明威去过、写过很多地方,因此偶尔也令我联想到毛姆的作品。

书里透露了海明威许多生活和写作习惯,这使我这种好奇心重的人读得酣畅淋漓。海明威的种种特性,给我感觉很像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和《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提到的他自己的习惯,不知后者有没有从海明威身上得到过些许灵感。

这个版本翻译相当流畅,能读出翻译润色的成分,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海明威的原版也很好读,不过至今我都没读完《老人与海》或《乞力马扎罗的雪》,据说其中他对动词的使用打开非母语学习者单词认知的新世界......我英文实在一般,觉得同样好读的英文作家还有谢伍德·安德森、奥康纳(女)、雷蒙德·卡佛,最好不要从福克纳开始——会产生自我怀疑。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三):此情可待

此情可待

这是一位业已功成名就的作家,回忆自己年轻时,在一座古老又极富彼时代文艺情调的城市里,一段体验、思考和探索的心路历程。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是觉得困惑的:老爹就是在记述自己二十多岁时在巴黎的一些流水账嘛,见了那些人,聊了什么话,有点什么琐碎的感受……再加上早已耳闻这本书的盛名,所以它就愈显枯燥。

虽然还是有些生动的文字:

“我已经看到你了,你这美人儿,不管你在等谁,或者我以后再见不到你,但你现在是属于我的,我想。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都是属于我的,而我是属于这个笔记本和这支铅笔的。”[第5页]这是一个人在观察、思考和写作时的感受,他像一位巴黎的王,俯瞰掌握着整个都市,甚至其中的一切情感。

“写完一篇故事之后,我总是空荡荡的,既落寞又快乐,好像做了一次爱。”[第5页]这就是一次畅快写作结束后的感受,太准确了。

是的,准确,这本书中,海明威的文字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准确:凝练的文字准确地传达出神秘又鲜明的情感体会。而这也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努力训练并要求自己做到的。他“会站着眺望窗外巴黎鳞次栉比的房顶”,告诉自己:“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写出一个真切的句子。写出你知道最真切的句子。”[第9页]“要是我开始想写的精巧,像是有人在介绍什么,我就会把这些装饰性的文字丢掉,以我写下的第一句真切简单的陈述句作为开始。”无疑,“这是良好且严格的训练”[第10页]。

可是,这终究不是一个教授写作技巧的说明书,而我也不是在做海老师的课堂笔记,这本书本身,已是一部体现作者写作才华和智慧才智的艺术作品。这在我读到以下这段话时,更加明朗起来,也让我终于“进入”了这部作品:

“但巴黎是座古老的城市,而我们都很年轻,这里没有一样东西是简单的,贫穷、意外之财、月光、对错,以及月光下睡在你身旁之人的呼吸,都不简单”[第50页]。

这是一段极富象征意涵的表述。几个名词,几个对比,以及这像先知又像是巫者的预言或谶语,为之前对这座城市见闻的琐屑记述镀上一层光晕,又把后文导向了神秘且充满魅惑的情感体验之幽径。在巴黎的背景下,作者以个人的名义,引我走入他的内心世界。

他对人的臧否从不隐晦,就算没曾当面指出,在书中他也不会闪烁其词,而是直接的甚至毫不留情的。如葛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 1874-1964),对于她在艺术和生活上给予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海明威无疑是感激的;但对于她个人的生活和感情问题,海明威也充满了困惑,甚至反感,这种反感也是导致他最终疏远她的原因。莎士比亚图书公司的西尔维娅•比奇(Silvia Beach, 1887-1962),她那些破例租借的图书正是拮据的海明威的精神食粮。对于福特•马克多斯•福特(Ford Madox Ford, 1873-1939),海明威的反感溢于言表,不过他们的谈话倒是直接随意,毫不虚伪做作,这一点倒令读者畅快。甚至让我觉得,和不喜欢的人进行这种坦诚的交谈(如果交谈不可避免的话),也蛮不错。对帕散(Jules Pascin , 1885-1930),海明威仅记叙了他们及一对模特姐妹在咖啡馆的一段谈话,但却极其传神地刻画出了这位画家落魄下的不羁、以及玩世不恭中的才华。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是圣徒一般的可敬的人,但他的朋友、他所帮助的“才智之士”却未必能让海明威喜欢或欣赏。比如他对温登姆•刘易斯(Wyndham Lewis, 1882-1957)的外表有着莫名其妙的厌恶,对于艾略特,他的文字多少带些轻蔑的调侃。而对与自己同名的欧内斯特•沃尔什(Ernest Walsh, 1895-1926)——一个将死之人,海明威直接的刻薄也不曾丝毫减少,因为他觉得沃尔什是虚伪的,这种虚伪在他“死亡印记”的幌头下愈显丑恶,这和他们Ernest这个名字背道而驰。与之相比,埃文•希普曼,这位在闲暇时间喜欢和咖啡馆侍者一起摆弄园艺的诗人,无疑是单纯、干净和美好的,海明威在一章末尾引用了他的一段话:“真正没有野心的作家和真正没出版的好诗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东西。当然,这里有一个生计上的大问题。”[第127页]这一章的标题是“一个邪恶的特工人员”,海明威猜测爱吸食鸦片的邓宁是这样猜度自己的。这很有趣,因为海明威确实曾被克列勃招募为间谍,不知晚年的他写这几句时带着怎样的幽默。

以上所有内容结束之后,真正占据本书重心的两位人物才正式出场,这两个人,倾注了海明威更多的心血与情感。不知当年在巴黎的那段时间里他们是怎样让海明威所思所感的,但在他晚年写这本书时,他们无疑让海明威最为追思。

一位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在开始记叙他时,海明威以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开头:

“他的才能犹如蝴蝶翅膀上的细粉形成的图案那样自然。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对此理解得并不比蝴蝶更多,他也不知道这一图案什么时候被抹掉或损坏了。以后他才逐步意识到受了伤的翅膀,了解其结构,学会去思考,却再也不会飞了,因为对飞翔的热爱已经没了,他仅能回忆起飞得毫不费力的日子。”[第128页]

多么生动而令人怜惜!菲茨杰拉德有着让海明威赞叹的才华,但他也有一位让人不安的、“鹰一样的”自私善妒的妻子,她妒忌丈夫全力以赴于自己的工作,终于,菲茨杰拉德,这位天才而脆弱的作家,因为情感的折磨和生活的叨扰英年早逝。海明威说,开始时,他是以学习前辈的态度走向菲茨杰拉德的。听起来,在海明威心目中,菲茨杰拉德似乎与庞德一样,是值得尊敬的长者。但在他们开始交往以后,菲茨杰拉德却更多地成为一个单纯而柔弱的、需要被照料的角色。这还不是简单的英雄相惜,海明威那极具硬汉气质的坚定成熟,与菲茨杰拉德带有孩子气的灵光流动之间,定然有更深的情感契同和相互怀恋。当晚年的海明威忆及这段往事,笔触间可见温情脉脉。

最重要的人往往是最后出场,那就是“月光下睡在你身旁之人”,对海明威来说,是他的第一位妻子,哈德莉。本书的最后一章,主要回忆他们在奥地利施伦斯城镇的生活。是的,哈德莉早已出现,但在前文,她只是那样一个在海明威生活中的存在者,虽然有些语句偶有动情,但远不及在这里貌似琐碎的记叙中的慨然情深。

“我还记得那一条条小道,穿过村子上面那些山坡上的农场的果园和农田,那些暖意融融的农舍,屋子里都有大火炉,雪地里有一垛垛木柴堆。在厨房里,妇女们在梳理羊毛,再织成灰色和黑色的毛线。纺纱机的轮子用踏脚板带动,毛线也无需染色。黑色毛线取自黑羊身上的毛。羊毛都是纯天然的,连毛中含的油脂都没有经过脱脂,哈德莉用这种毛线织成了一个便帽、毛线衫和长围巾,所以毛织品沾了雪也不会湿。”[第186页]“那是一家非常漂亮的老客栈,在我们吃饭和喝酒的房间里,四面的板壁经过多年的擦拭,像丝绸般亮滑。饭桌和几把椅子也都是这样。我们把卧室的窗户打开,两人相拥睡在大床上,身上盖着羽绒被子,星星离我们很近而且非常明亮。”[第188页]“我还记得松林的气味,记得睡在伐木者的小屋里由山毛榉树叶铺成的褥垫上,顺着野兔和狐狸出没的林间小径在森林中滑雪。”[第189页]甚至,在海明威爱上那个将导致他们婚姻最终破裂的女人之后,“当火车终于在一堆堆原木旁缓缓开进车站的时候,我又看见了我的妻子,她就在铁轨旁站着,我真希望在爱上她之外的别的什么人之前已经死了。她微笑着,阳光照到她晒得黝黑的脸上,那是由白雪和阳光带来的。她形体优美,在阳光的照耀下,她的头发看上去红中透出金黄色,那是整整一个冬季长成的,长得又厚又美,邦比先生和她站在一起,金发碧眼,矮胖敦实,面颊经受过冬季的风霜,看上去挺像个福拉贝格州的乖宝宝。……我爱她,别的人我都不爱,我们两人独处的时候,过的是魔幻般的美好时光。”[第195页]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最后一章的名字是,“巴黎永远不会结束”。不过这恰恰是全书中唯一与巴黎没有关系的章节。作为一位老人几乎最后的一部作品,回顾青涩前尘,我想这样的命名不无深意。其中的“巴黎”,或可换为一个人的名字,或某些人的名字,却唯独不是你看到的、或他看到的巴黎。

其实,也与那么多的名字无关,而只是海明威的“巴黎”,是他生命节点处的一个“圣节”,并在他此后的人生中点滴涓汇,蜿蜒长流。

2015/5/9

——————其他书摘———————

“要是你知道你省略了,而省略的部分还能增强小说的感染力,让人感觉到某些比他们理解了的更多的东西,那就可以省略任何东西。”[第64页]

“少吃一顿饭会让你觉得很饿,不过这样做倒也可以让你所有的感官敏锐起来,……”[第87页]

“抛却所有技巧,竭力以塑造代替描述。”[第136-7页]

“到后来我倒高兴起来了,因为一开始我就把怒火全发出来了,也就不再生气了。”[第138页]

“从来还没有什么可以骗他,只有信任他的人才会受骗,进而被害死。他早年接受过做坏蛋的无可替代的培训,对金钱怀有一种暗暗的不止息的热爱。”[地191页]

“我轻信和愚蠢得就像一只捕鸟的猎犬那样,愿意跟任何一个带枪的人一起外出。”[地193页]

“虽则巴黎还是巴黎,但她绝不会一成不变。”[第195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