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态城市读后感锦集

生态城市读后感锦集

《生态城市》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瑞吉斯特 / Richard Register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态城市》读后感(一):打着生态城市的幌子,主要说了一件开车多么不好的事情

对于作者来说,似乎只要解决了汽车的问题,生态城市这个目标就实现了。他所提出的规划概念,更像是“立体城市”而非“生态城市”,其生态性和可行性还需进一步论证。此外,作者采用了大量理论话语、“寓言故事”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不够科学和严谨。本书论证观点的方式不够合理,感觉作者在激情地兜售自己的思想,但没有向我们证明其思想是正确的和有用的。作者是一个很好的作家,但很难说是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如果实在想看的话,就看一下该书最后的“译后记”即可,全书内容压缩下来仅此四页。

《生态城市》读后感(二):生态城市,未来地球的希望

裳裳五月 2010-7-26

怀着沉重的心情,一页一页的翻读完这本社会文献,一共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或许,是一本稍显枯燥的文献,但是,其中包含的对这个地球,对生态,对人类未来的焦虑和谋划,以及作者所付出的极大的努力,让人不由的深深的被打动了。

我们家附近有这样一条路,以前是一车道,两旁则绿树如荫,并将汽车和单车、行人隔开了。夜晚,经常还有旁边工厂的恋人在树下纳凉拍拖。去年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大堆推土机,哗啦啦的把树木都推倒,砍掉,然后干脆利落的淋上沥青,成了一条两车道的马路。现在如果行走在这条路上,光秃秃的路,阳光极毒,会将人晒得虚脱。唯有汽车,行驶得非常畅快。

而这样的路,在这个经济发达程度超过国内非常多二级城市的小镇上,比比皆是。

所以,即使我在这里住了七年,买了房子,开了车,但内心里,依然有着极度的排斥感。这里,仅仅是富裕的工厂老板和公务员的天堂,对弱势群体,绝无一丝的怜悯之情。成千上万的工人为这里的经济洒尽汗水,却很难得到人性化的照顾和同情,甚至,连行走在路上,都失去庇荫的权利。

而这样的不平等待遇,在很多发达地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默许的惯例。比如,大量必须行走极远的人行天桥,且多半是露天的,无法遮风避雨;取缔所有的摩托车和电单车,让那些在风雨中送外卖、送水的人必须以自行车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人行横道不知不觉的消失,更不提那些盲人道;公园改造成停车场……城市变成了汽车的奴隶,而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总在怀念那乡间的生活,怀念鸟儿成群哗啦啦早起捉虫的声音,怀念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地。好想,回到那样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城市,太乱太挤太肮脏了。

所以,当看到这样一本书的时候,眼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还有多少人,是真的关注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的?人们抱怨着自己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劣,却极少有人想过自己该为这个环境做点什么;规划城市建设的领导急功近利,一切都以“为了实现现代化”这个所谓伟大的目标而奋斗……所以,大自然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惩罚着伤害她的人类——君不见,今年的天灾比往年多了多少倍?即使我们的灾后重建工作做得再好,即使我们中国人再如何众志成墙,如何有爱心的去捐献自己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怎么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灾害?到底,怎样才能防范于未然?

这样一本《生态城市》,给予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作者的描述中,一个取缔了私家车的美丽城市出现在眼前。在这里,每一座建筑物都不是独立的,冰冷丑陋的高楼,而是连贯的群体式的区域,人们在这里工作、购物、居住,四处都是鸟语花香,温室被用于寒冷地区的室内增温;而大大的顶棚则在热带地区可以更好的促进通风和纳凉的效果,从而无需使用空调;积肥区域减轻了水质的污染;人们骑着便携式的脚踏车,鞋子是可两用的滑轮鞋。等级制度因为私家车的消失也消失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世界啊……

简直就是乌托邦的世界了。

作者,就是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写下这样一本书。他在全世界都不断的演说自己的信念,希望,更多的人,会渐渐的接受和考虑他提出的方案。即使,那是一件无比艰巨的事情啊。

真希望我们的政府官员,都能够人手一本的阅读这本书,并有所触动;真希望所有的周围的人,都能够正确认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并自觉的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最起码的,不要为孩子购买需要电池的玩具,尽量减少电池的使用;减少垃圾,使用环保袋;在短途路程中,尽量使用公交车和步行、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少开或者不开空调,减少各种电器的使用;尽量做到水的再循环使用……我以诚恳的心向您发誓,以上就是我平时一直坚持的,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做到。

请多多爱护我们的地球吧。共建生态城市,才是未来地球的希望!

《生态城市》读后感(三):生态城市之梦

城市,是人类为了更便利的生活,更高效的交流和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复合体。现代城市中各种公共资源获得便利,各种物资快速流转,经济活动高效运行。城市化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的指标。然而,城市的发展和蔓延也导致了居住环境拥挤、自然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噪音及各种污染等形形色色的问题。如何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摆在了全世界城市人的面前。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便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虽然比起这一口号,如今世博会给人印象更深的是排队的长龙,但至少表面了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和思考城市建设问题。如何建设一个真正适合居住,持续发展的城市?这本《生态城市》提供了一个基于生态学基础的思路。

书中,作者瑞吉斯特通过对历史上城市发展轨迹的梳理,以及对城市功能和组织形式的探讨,凝练出自己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在书本的一开始,作者便开门见山地指出当今城市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皆是由于城市建设方法缺乏系统考虑以及认识倒错所致。作者对几十年来美国所进行的城市建设及其所依赖的“汽车-城市蔓延-高速公路-石油”复合体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假定化石能源可无限获得的发展方式注定无法持久,且以车为主而不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宗旨使得城市的功能失调,区划割裂,能耗增加,效率降低。这种发展模式是背离自然,破坏生态的,在繁荣的表面下隐藏着无数的危机和弊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美好期许,倡导建设无车化、高密度化、三维化的新型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融合,更适合人们居住的,更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健康城市。为了证明自己并非空想,作者在书中不仅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提出了许多技术理念、建筑方法和规划步骤。全书图文并茂,让本显学术枯燥的行文稍稍生动(不过图的位置似乎都和内容有点不搭,是个问题)。

然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虽然令人向往,可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现在,包括中国这个作者寄予厚望的对象,也同样走上了美国曾经走过的“汽车主导”发展之路。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成为了主流价值观宣扬的高品质生活和社会地位的象征。面对作者“无车化”的呼吁,也许不少国人的想法会是“你们美国人享受了汽车带来的便利,如今却以其产生的弊端为理由要求别人不追求这种生活,这算什么呢?”说实话,这也不是没道理的。

关键在于,作者虽然在书中无时无刻不在论证汽车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但汽车的出现本身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生产效率和出行便利的事实却是无法否定的。虽然,这种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获得是在不计算环境损耗等外延成本的前提下得出,且效率会随着系统的蔓延而逐步降低,但是对于具有惯性的社会发展趋势,往往更多趋向维持现有模式。除非经历巨大的失败教训,否则这种模式很难改变。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往往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汽车-高速路-石油”复合体已经大行其道,其相关利益集团无比庞大,占据社会主体及主流价值观时,那些质疑的声音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对这一点,作者不是没有体认,在十一章中他就以自己的遭遇为此做注。建设生态城市的努力从一开始就是阻力重重,遭遇人们的漠视、不解和反对。而且,作者过于强调步行化和自行车城市交通,却忽视了人类自古以来就在寻求非人力代步工具的努力。他反复提到阿兹泰克人没有将轮子付诸实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念不被用到更大范围,然而讽刺的是现代人的汽车社会,不正是建立在对轮子的“活用”上么?这也使得其生态城市的构想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说,“建设生态城市”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是,即使前景并不乐观。即使屡屡遭受挫折和不解,但作者仍没有放弃对人类未来的希望,没有放弃对人类社会的理性反思,没有放弃自己建设生态城市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这种昂扬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令人感动。老实说,本书篇幅较长,读起来也稍显枯燥,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显示出的那种对于人类未来的殷切关注,及其为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而奔走呼号的坚定决心,着实令人佩服。也许,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时,人类才能避免崩溃的结局吧。

《生态城市》读后感(四):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

【美】理查德 . 瑞吉斯特 《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

没有通读。书中描述了作者对于生态城市的认识,对以往城市模式的优劣总结,并对于目前“汽车-城市蔓延-高速公路-石油”模式提出了批评。按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短期无法解决对化石能源的过度利用甚至依赖。“繁荣就是增长?”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后,我认为,繁荣是一个收缩与增长的组合过程,为了更好的增长,适当收缩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增长的时机,这个问题是国务院和专家的问题。

《生态城市》记录了作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经历,描述了诸多生态城市的细节,并对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指出了可能的方向,也提供了一些成功的范例,比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城。城市该如何发展,如何建设人性化的城市,这都是前瞻性的问题,需要政府和他的选民卓有远见,仅凭作者一个人见解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本书可以使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追求的不是大师所说的,而是追求大师所追求的。本书更多的是提出了设想,或者说是理想,并给予同路人以借鉴。

【译后记】—全文各章内容:

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委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室承担了本书的翻译工作。

全书共分为12章。第一章阐述建设形态如何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城市大多数为汽车所主宰,富有生命力的生活被抛弃了。几乎没有自然生态,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被扭曲。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提供大量城市建造和管理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把功能分割的城市重新整合起来,建设一类紧凑、亲近和多样化地的生态城市。

第二章阐述城市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生态问题:城市的演化使空气组成发生了变化,对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了影响;城市化迫使农耕业离开了那些原来靠近城市中心的富饶土地而成为一种能量集约的产业。在污染增多、人口增长的的同时,城市、公路、农田、森林采伐地、堤岸大湖将大陆分割成众多小型生命的孤岛。而我们有义务认识物种灭绝与进化间的联系,令其在城市及其腹地区域中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并重新接合在一起,创建半开放的、与毗邻的腹地和当地生态系统高度协调的生态城市。本章还介绍了三位城市,这是一种的新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将城市进化推向更高层次的革新。

第三章说明城市是文化生化的自然组织模式,如果城市布局得好,功能也完善,城市可以成为一种使文化

和自然融洽的极佳的工具。人类应该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紧凑的城市能够大大减轻人口对自然的压力,应该将城市与其”腹地”紧密联系起来。城市的重要特征就是能为其居民生产出多样化的、丰富的产品,并积极与腹地和其他城市进行贸易,通过增加市场品种来促进国家的生态多样性。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

第四章追溯了城市产生的历史过程,分析了由乡村过度到城市的必然性。指出乡村和城市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自从城市第一次出现以来,对城市和自然平衡的追求就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回顾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已经几百年了,现在正是把这两种发展路线(城市和乡村)再次结合起来的时候了,以实现乡村和城市、人和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第五章在反思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所伴生的环境灾难之后,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和伦理、适用技术的综合与生态思想的整合是生态城市理论和时间的核心。随后分别举出了不同类型的范例,如比尔·莫里森所占网的永续农业、勒纳和他的同事们所建设的库里蒂巴生态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今日城市的前景和魅力。

第六章分析了过度依赖高速公路和机动车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所存在的诸多弊病:事故频繁,占用大量的土地,浪费时间和能源,污染环境,把城市肢解得支离破碎,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破坏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等。未来城市的设计应当采取紧凑布局的策略,人们应当就近就业,商业中心布局也应该实弹分散,以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应最大限度的减少机动车的使用;自行车和人行道的设计应该更注重人性化,尽量安排一些绿地;如果需要修建高速公路,也应该尽量减少其占地面积,从而增进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联系。

第七章从各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出一套包括三位立体发展、结构与功能协调、建设顺序合理、以自行车和轨道为主的交通网络、保护土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在内的一系列生态城市建设原则。在此基础上勾画出一幅步行生态城市的美丽蓝图,并就其建设格局、新型复合社区、水源的合理安排与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建筑等方面做了详尽的描述,使人们对生态城市的内涵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第八章简述了生态城市管理的经济和政治方法,自然系统由太阳能、动植物和矿物质的循环组成,人类社会更加复杂,他以个人、家庭、民族、种族、职业、城市、国家联盟、联合国等形式运作,但粉笔遵守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人类以自己的方式在自然界营造它的大厦—城市,在这个过程中要受到经济和政治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人类的活动与它们相违背,就会出现问题。

第九章介绍了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阐述了生态城市思想产生的过程以及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介绍了作者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所受的挫折和取得的经验,这为建设更多的生态城市提出了借鉴。

第十章介绍了向生态城市转型所需要的一些适宜的方法、手段。作者提出了生态城市区划的宗旨、方法、步骤以及他对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城市区划是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注重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区划对发展商、环境学家、技术家和立法者而言都是一个向导。要制定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要抛弃以汽车为主的发展模式,采取有效防止城市的扩张蔓延。最后介绍了

国际生态重建项目的进展、主张以及目前国际上生态城市组织的情况。

第十一章是作者在该书第一版出版后的三年里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评论与反思,可以说是从消极的方面来促使人们转到建设生态城市上来。”9·11“事件给人震惊之余,对建设生态城市来说未尝不是机会。但我们只能看到令人遗憾的世贸中心重建方案。如果这还不够严重,那么还有更严重的重大事件,那就是石油峰值(及其他主要资源的峰值)问题。矿物燃料不再是廉价的,更不是取之不竭的。有谁想过后石油时代的生活?作者提醒,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不能再用常规的思路,更不能无动于衷,我们鼻血采取一种全新的思路,那就是尽早着手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庶几免于文明和社会的“崩溃”。

第十二章提出了向生态城市转型所需要的一些侧路,如:强化自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有机疏散建设的策略;“城市心脏”工程的策略;建设一种可接受的文化策略和冲的呢发挥艺术与想象力的的策略。这些策略需遵循一定的原则:1 土地规划,开展生态城市的概念性规划;2 经济生态规划,包括生态城市区划、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人的能力建设;3 交通规划,建立蛛网式交通系统,同时考虑生物的栖境和廊道;4 功能规划,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5 情景规划,预测未来可能的各种变化和风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