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收纳空白的读后感大全

收纳空白的读后感大全

《收纳空白》是一本由年年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开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纳空白》读后感(一):收纳空白

一直很爱年年的画,色调干净安静温暖。

周六正午的阳光,明媚的黄,眼睛被刺痛,一个人安静的在书店,于是在书堆中发现它。

封面上素描线稿,线条流畅的张力,于是买下,不在乎她在写什么,只是,太爱她笔下的鲜活灵魂。瞳孔内变幻的色调... ...

《收纳空白》读后感(二):年年的晦涩

几年前收到书的那一刻真的很爱这书的纸质和其中每页翻开来若有若无文字倒映出的内涵

年年怪异乱神的情感想象化成笔下的文字展现在眼前时 只能说若不是深刻了解年年 几乎不太理解当中所要表达的层层意识

如果单从文章内容出发 个人觉得晦涩二字几乎成了每篇文章的意念 反而觉得偶尔在网站上看到年年写的一些文字更加好懂 事实上写得不够好 有时候段与段之间无逻辑可言。。。年年在画功上可以说是唯美 但文字表达上则零乱而不知所云

书读了一半确实看不下去 大凡好作品好文章都不应与晦涩挂勾 也许年年有一颗自我封尘的心 当她内心的水晶球终于透出一点光亮可供世人探求 但世人只能从小小的光孔中窥视 终究什么都寻不着

《收纳空白》读后感(三):嘿。 静静听我说

你想要听的就是实话吧。

我看不懂。 特别是那些附送的图片。 唯一能够识别的是随处可见的碎片。

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图片上加上无数条不知从何散发出来的线条以及铺天盖地的碎片。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把人物的头发弄成一堆碎纸条。 不知道为什么人物总是会被一些莫名其妙的线条束缚着。 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图中有很多块小镜子。

关于书的内容也是一掠而过。 不用费经劳神去看每一个字的感觉很舒服。

但是读过之后完全不知道自己刚刚看了什么。 这是我最为懊悔的。

零零散散的有很多故事。 都和爱情扯上了关系。 但是情节又不是那么刻骨铭心。

简简单单。一眼就能看透的爱情。 也让我觉得很舒服。

靠近慵懒的感觉是我最喜欢的。

白色的窗帘 白色的桌布 白色的床 白色的被子

白色的裙子 白色的头饰 白色的鞋子 白色的书 白色的我

感觉很棒。

《收纳空白》读后感(四):细绳的末端

“我觉得自己是一条细绳的末端,随时可能被切断……”

要问我为什么会喜欢,会推荐这本书,我想也正是因为它给我带来的,那种无形却又强烈的复杂情感,夹杂着缓慢的青涩和迷幻的真实,太过于让我痴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那就是「孤独」。

我必须要澄清这里的「孤独」并不是字典所说的孤独。字典里的孤独具体来看有三种其实没有多大出入的释义:孤立无所依附;独自一个人,孤单;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而我对「孤独」也许会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理解,但我一直坚信着这才是孤独的真正本义。

前些阵子有个初中同学向我抱怨,说她在新高中里过得怎么怎么不舒心。起初我也听得有点纳闷,从平时她晒的说说和朋友圈可以看出,她三天两头就跟一帮好友出去玩,一起吃东西一起逛街,下面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点赞和「女神我要和你出去玩」的一长串一长串回复;学习上也有了些觉悟,洗头换面,一改以前的游手好闲的萎靡形象,成绩一直是班里乃至段里数一数二;男朋友也交上了,是个美少年,自己也算是小巧可人,门当户对,看起来也不怎么影响学习和生活。

我洋洋洒洒地列举了这些她在新高中理应过得怎么怎么顺畅的理由,她也哑口无言般的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她还是慢吞吞地说了出来:由于新高中学习风气低迷,身边的人包括男朋友都对她的觉悟感到嗤之以鼻甚至嘲笑。她需要花大量时间刷题看书上补习班,却必须得抽出时间陪好友们吃喝玩乐,只是生怕淡了感情。可即使她一心想要维持同窗之情,却发现自己虽然很想和所谓好友们讲掏心掏肺的真心话,但是不知和谁讲好,终究心存芥蒂。

突然想起了台湾女歌手蔡依林,发行在12年国语专辑「MUSE」的最后一首单曲「我」,不是情歌,也只适合坐下来安静地唱。黑白灰色调的MTV,MTV里没有其他什么人,更没有英俊的男子,只有脆弱,想要让人去保护的蔡依林,坐在沙发椅上蜷曲着身体,细密的眼睫毛颤抖着,看着镜子里的她,红了眼眶流了泪水。很多粉看完后哭得泪流满面,心疼蔡依林这十几年来走过的磕磕绊绊,为了抵挡攻击,脱下公主裙,穿上的伤痕累累的骑士盔甲。

我也哭得泪流满面,自己并不是她的死忠,也深知对蔡依林的艰辛历程没有多少感悟,但还是对她缓缓唱来略带哭腔的歌表示毫无防备。「我怕没有人爱/不算存在/生命剩空白,却忘了该不该/让梦掩盖/当年那女孩,假如你看见我/这样的我/单纯又软弱,会闪躲/还是说/你更爱我。」偌大的更衣间里只有蔡依林单薄的身影,她脱下闪闪发亮的高跟鞋和华装,更衣镜沿上的白炽灯一闪一闪。

那就是了,这就是「孤独」,就像初中同学向我倒完一通苦水,又沉默地摆摆手,算了,你不懂;就像我对蔡依林的死忠粉说出我对那首歌的理解,却想着「唉反正你们都不懂啊何必浪费口舌」。但其实那些死忠粉们也是如此,她们列举着近年来自己陪伴蔡依林经历过的苦楚,最后又自怜自艾地说,你不懂。那只是另外一种与我截然不同的「孤独」罢了。

「收纳空白」是一本短篇小说图文集,年年写的文字,年年画的插画。它同时也是我已经停了一段时间又重新拿起来看的短篇小说图文集。

说起来,已经停了一段时间又重新拿起来看的原因,应该是年年的语法。是很罕见,或是说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语法,会在仿佛还没有说完的地方断句,一个逗号,再断句,一个逗号,然后是一个接一个的逗号——有时候甚至代替了破折号或括号的作用——然后有时候又会出现莫名其妙地仿佛只是来打个酱油的句号。有点像藏在破旧书店最下层的由蹩脚翻译家翻译的盗版外文书籍。

像是这样:「他的伞并非伸缩式的,是老式挂钩伞,布纹蓝黑粗格相间。是雨海里一块沉稳游弋的礁石。」啊,那又是什么是雨海里一块沉稳游弋的礁石呢。年年的文字的确是有些晦涩难懂的,需要花不少的时间。但是对这种语法,初印象说不上坏,也说不上喜欢,只是觉得很特别很奇怪罢了。只可惜那时的我也许过于急功近利,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去读的书。

没有仔细数过,整部短篇小说集大概有四十篇小说,有的还是有些页数的,但有的却短得令人发指。然而,每篇小说里无一例外有一个人物,哪怕是只有两页的书,也都会有一个或长或小的故事。在小说里,名字仿佛并不是那么重要,没有像「XXX看见」或「XXX说」的语句,有时则根本提也没有提到。更多的,不,应该是全部的人称代词,都是由「我」,「你」,「他」和「她」所代替。

甚至还会有「他好一阵子没来,他想他大概在写东西,他之前告诉过他自己是写东西的。」这样有些哭笑不得但又会觉得哇塞好厉害的样子的句子,还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

很佩服年年,在每一篇故事里,年年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观察者,仿佛只是顺带着口述了一下围绕着故事中的「我」,「你」,「他」或「她」所发生的故事。少有的心理描写,更多的是白描式的景物和动作。仿佛把盒子都赤裸裸地粗暴地打开,展现在了你的面前,没有使用任何花俏的形容词进行修饰,但却一直觉得总是有什么东西在的。语气也是异常的冷静,甚至会有按道理来说只有幼稚园或是小学的「我」其实是个成熟老练的大人这样的错觉。

综上所述,很喜欢那种在特别的语法里,特别的人称代词里,特别的语气里,无形释放出来的却又是屹立不倒的——让人无法去怀疑它的存在性——叫做「孤独」的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觉得逼格够高够强大。

虽然说是图文集,但由于对年年的文字太过痴迷,以至于等自己从头到尾翻完了整部书,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来这是一部图,文,集。又一次回过头来好好端详了一番插画,大呼后悔,只想告诉全世界的人读文字时配合插图食用效果更佳。

她的画面和她的文字一样,仿佛连成一体,浑然天成。它的画面能向我传递和文字所给予我的如出一辙,那种「孤独」,强烈又复杂,实在是难能可贵。

年年画的插画里,有不少是人像,而且人像大多是少女,都是用线条勾勒出来的,没有丁点彩色。仅仅是很简单的勾勒而已,只有大致轮廓没有丝毫细节的手脚衣服,有时候会有无法剥离的错觉;附上的阴影仿佛是莫须有一般的脖子,锁骨也只是一条信手敷衍的折线;瞳孔是黑线白底的扁圆,没有填充其他东西,留着渗人的白,看上去是无神的眼睛,使每个少女都显得没有生气。

那些少女面无表情地独自摆着姿态,姿态是慵懒的,也是高冷的。乍一眼只是觉得新颖猎奇,是即使猎奇但依旧是很文静的少女,很平淡的画面。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面无表情的少女,她们仿佛挣扎着幻想能逃进一个可以无情无欲的避风港,才会横出那样的表情,那样的姿态。

只是奇怪的是,那些少女都有着纷繁复杂的长发,深深浅浅却杂乱无章的长发,长到塞不进一页,甚至塞不进两页,一直延伸到书页的外面去。总之是怎么也看不到长发末梢,看不到长发的尽头。

「孤独」,用最贴切的词语形容,在我而言,是认同感的缺失。

这样的「孤独」,并不是恰到好处的寂寞,而是对真正的自己能被知晓,被理解,被称赞的希望,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人,甚至是一个人。然而这样的希望常常会太过火热,走火入魔,我们会开始每分每秒的担忧,整日整夜的思虑,随着时间流逝,那种自己也许永远无法被知晓,被理解,被称赞的不安也会愈发加深起来。心思变得更加焦躁,每一秒的等待都好像是如坐针毡,其实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想法早与原来的最初目的大相径庭,甚至自身也会愈发不肯定自己。

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有那么好的运气,毕竟道不同则不相为谋,那些可以被满足的希望——真正的针对特定受众的能被知晓,被理解,被称赞的希望——少之又少。再怎样粗的麻绳也能用剪刀一点点地挫开,再怎样强烈的希冀也会被岁月所带来的不安打磨得一干二净,希望惯有的变成绝望,然后带来惯有的无穷无尽的心灵空虚。

对我而言,真正的「孤独」所惯有的,即是它无时无刻伴随着的不安和空虚。

而故事中的那些人也是如此,这也是我从放下这本书后随着时间沉淀慢慢所感悟到的。那些故事并没有很眼前一亮的开头很激情澎湃的高潮很荡气回肠的解围,而是平淡的,平凡得甚至有些食不知味,起初是有些大跌眼镜无法接受——毕竟这不像是最世文化出版的我一贯爱看的书,一时有些接受不了——但真正冷静下来往后看去,那些故事其实都在异口同声地说着「孤独」。

时隔多年重新一见钟情的女友与「我」始终理解不清对方的本意;渴望得到理解的「他」最后却与莫名其妙被要求一起吃早餐的书店里打工的「他」成了半吊子的知己;坚持从一家小成本网店每天买一件衣服却从不去穿,不被室友所理解,直到库存被「她」买完;自作勇敢地向父母叫嚣,却已经对所谓的尊重死心的「你」。等等等等,诸如此类。这些都是「孤独」,恶臭扑鼻却又芬芳四溢的「孤独」。

虽然他们或多或少有着大体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得到「孤独」被满足后的解脱,有的只是迎来遗憾的别离。但是她们所不约而同在做的,一直在做的,用矫情点的话来说,就是在寻找那个懂的人。是个美好的虽然很脆弱但意料之外牢固的鲜红氢气球。

而我们也未尝不是如此?不仅是我,我的那个初中同学,蔡依林和她的死忠粉,还有「你们」,「他们」,「她们」,每个人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孤独」,每个人都会有多多少少的所谓寻找红颜知己蓝颜知音的想法,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懂的人,能认同自己的人,只是没有年年那么感悟深刻,那么一针见血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短篇小说图文集的名字叫做「收纳空白」,它并不是其中的哪篇小说的标题,也不关乎或摘选自任何一篇小说或插画的内容,这样的标题是突兀的,但对我来说却不觉得莫名其妙。因为我对标题有着这样那样的亲切感,我对这四个字确确实实是有着一见钟情似的见解,并随着往后的阅读对自己的见解愈发肯定和进一步的加深。

对我来说,把一张白纸满满当当地涂写成黑色,会带来令人心满意足的充实感。所以我认为,标题中的「空白」所指的就是那种日销月蚀而来的不安和空虚。它们有着像A4打印纸那样纯然的白色,却渴望着被浓郁的墨给浸染,它们渴望通过这种途径——被了解,被接受,被认同的途径——得到幸福。而年年则精妙地把这些零零散散的不安和空虚,打散在世界观被多多少少架空过后的各个故事里,再把这些故事整合在一起,汇编成一部书,配上插图,成为一本短片小说图文集。年年期待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这本图文集的同时,能拼凑或挑选出自己所隐含的,大同小异的不安和空虚,以此来找到强烈的共鸣和代入感,也完成了年年写这本图文集的目的。这即是「收纳」。

当然我还是很有自信的,执拗地认为插画师兼文字创作者的年年也是依照我的见解所取的题目。或者说,在我的潜意识里,这本书,或者是这本书里所有的「我,你,他,她」的集合,它们映射在一个点上所重叠出来的那个人,也许就是另一个我自己。

另一个我自己,他有着前文提到的「孤独」,有着它所带来的浓稠的不安和空虚。

就像自己是一条细绳的末端,随时可能被切断的不安和空虚。

随时可能被切断,但依旧是藕断丝连的「孤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