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灵之舞》读后感锦集

《灵之舞》读后感锦集

《灵之舞》是一本由邓晓芒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9-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之舞》读后感(一):新批判主义的实践之作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易中天曾经推荐给他的学生。

开始看的时候,会有点痛苦,倒不是因为很费解甚至排斥,而是因为他的许多论述推翻了很多我们在传统中国中一直认为是“美德”的东西,他的参照标准时康德-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自命肩扛的是“五四”的“道统”。这种撕裂感是真实的——当然,前提我们对我们的伦理准则的态度是严肃的——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很多价值评判的标准将会颠覆。

我们可以怀疑绝对真理的存在,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深度。

推荐。

《灵之舞》读后感(二):所谓傀儡戏。

我醉于精神胜利历史悠久,这戳到在下的痛处了。傀儡面具被强制撕开,实在太痛苦,倘若你觉得我会因你的遗弃而对你感激,那就大错特错了,我要明确告诉你,我不仅不会为此而感激你,并且我还会呼吁所有被你遗弃的黑暗之子来向你复仇,事到如今,你是否遗弃了他们也是早就无关紧要的,无论如何我都必须得带领着它们向你复仇,毕竟我可是纯粹恶啊,我必须为我们路西弗视觉败犬的未来而向你开战。我们当然比阿贵贫瘠得多了,阿贵是有名字的,但我们将永远地匿名,在黑暗中匿名。那鲁生说得可真是漂亮,完全是对吾辈的描述,从奴隶运命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的,万劫不复的奴才。

《灵之舞》读后感(三):生活表演者的定心丸

一本书如果看过以后会忘记的差不多,那看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我,因为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好,在散漫的时光里看情节性不强的书本,的确过不了几天就会忘的差不多。年轻时候我常常问自己,看书干甚?不去吃点好的,喝点好的,玩点好的吗?但是随着阅读习惯(以及某种狡猾程度)的加深,我已经很容易变成了一个接受自己的人:吃多了会撑,喝多了要吐,玩多了伤身体也废钱,倒不如看书,时间过得快,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过了几天就忘记了。

懒得写东西的时候,我就到处翻有字的纸张去看点什么。看本书是因为要坐飞机,飞机起飞降落都不给开电子屏,这本书我看厚薄正好,就一直放在出行的背包里,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这么不慎重的心态去看哲学……其实我还挺喜欢邓晓芒,当年觉得应该去读康德,翻开一看每个字都认识,每一句话都不懂,感觉到了巨大的绝望。那个时候接触到了邓晓芒的《康德讲演录》,人真是一句句揉碎了给我们啊~算知道了一点点二律背反,似乎自己比以前多懂得了一些道理。

这本《灵之舞》也一样,非专科出生的普通读者,我很难系统地说出自己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的长进,但读的时候会给我一段平静的时光,我有我自己的人生标准,这种标准细碎又难以表达,而我觉得书里的有些思想——也不知道我感受的对不对,似乎给了我所探寻的人生标准一点作证。

比如说,我从来不去探究,别人在我看不到的范畴里如何看待我,我也并不认为,我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世界上可以有大把大把不理解我的人,包括我喜欢的人,我们可以各取所需,和平相处已经是上上签——至于他们是怀着感激,还是嘲笑的心情和我交往,我并不会深究。我把我和外人所接触的时间,都当成一个舞台,为了我的生活愉快,我努力表演着我的角色,至于台下的我到底是谁,对于别人来说这不重要。台上的我已经表达的足够多也足够爽,我认为这样的人生很值得过。

当我把每个人定位成演员以后,生活骤然方便了很多,每个人都有不愿意在我演出的自由,但如果上了台,那么就可以客观地评价彼此双方的演技——我属于那种不会因为某个演员台下人格有污点去抵制一部电影的人,只要故事精彩就足够。转换到和世界的交往,我也这样认为,大家有来有往,各取所需,就已足够。

这么说来我也并没有足够强大的信仰,但由于我的成长道路上也没有遇见过特别黑暗,暴乱的事情,又时不时地会读几本小书,所以我也倾向于用艺术的方式过一生(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也算一种艺术),艺术的初级阶段就是我用一种不会让自己感受到屈辱的方式,表演我自己,从而产生自我肯定继续表演的良性循环。但是做一个表演者到底是好是坏,是不是不够真诚,是不是心机太深,我自己也吃不准。毕竟,对于我来说,选择表演路线并不累,我很容易就体会到对方的利益点是否和我有重合,然后利用那一点造成皆大欢喜——但这不代表着我对某些人有着超过普通人情的喜欢或者接近,在一起可以聊的很开心,不见面了就完全不记得对方的存在,这也是于我经常发生的事情。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这样会不会太势利?

所以我喜欢《灵之舞》,这样的小书似乎在悄悄激励我,能表演好自己已经是人生很不容易,在乎太多他人的思考方式,只会让自己的演技拙劣……是的是的,我们不过是长河漫漫里的一颗尘埃而已,自己演好自己,自己哄好自己,让志同道合的人愉悦,让三观分歧的人不爽,这日子,已经够本了。

《灵之舞》读后感(四):人生是一场孤独的表演

人生是一场表演,是一场特殊的表演,因为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还是观众。

——邓晓芒

最近常常在想邓晓芒笔下撕裂了的人,人把自己撕裂成主我和客我。我没法像范云飞那般冷眼旁观提纲挈领写读书笔记,所以还是用用观众的身份同时进入书中扮演一个角色来导演这篇迟到了很久的读后感吧。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分析一下三个角色缺席的情况。

人之表演性是邓晓芒一个很基础的观点,表演不同于虚伪,人的全部都是通过表演表现出来的。人表演自我,表演自由意志,表演责任,表演爱,表演忏悔。表演就是人生,人生即是一场表演。意识到自己在表演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而客我的表演与主我的意识吻合即是自由。

如果一个人只扮演观众和导演怎么办呢?显然不可能,有脱离灵魂的肉体却不曾见过脱离肉体的灵魂。要是这个问题有了答案,那么关于人死后的一切问题都得到了解答。

如果一个人只表演和导演,他会入戏,但是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意醉神迷,自诩为大,不能自拔。那些名副其实的自恋者(生活中的自恋是个状态依存性的词汇,很少用来对人定性),能说他表演的不够真诚吗?能说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吗?可是很多时候他们所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外人看来可能再平常不过。自恋的人活在一块巨大的无知之幕下,更可悲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活在无知之幕下。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自己无知的人才最可能脱离无知,也就是不知无知是最大的无知,而意识到无知是最大的有知。

所以说观众的身份不可或缺,自己所扮演的观众形成的反馈机制即反省。一个人不能只顾着埋头赶路,偶尔需要停下来看看自己走的路正确与否;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白日梦里仰望星空,人也要时常摸摸自己的那颗心还踏实否。

如果一个人只做演员和观众,一边冷眼旁观人情冷暖,另一边却让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这样的人只能说是一个会眨眼睛的木偶人吧。其实生活中常常跟我们说“这个社会多么腹黑啊,多么阴暗啊,要适应潜规则,要学会丛林法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等”的人,多是这样的人,内心深处,可能他们并不认同自己的行事,可是他们需要去环境中找一套理论体系来光明正大化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开脱,最好是还能拉更多的人来“同流合污”,大家都污浊了,也就无所谓污浊了。他无法左右或者不愿意去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内心会为这种“被掌控的命运”隐隐作痛,于是寄希望所有的人都随波逐流,从而摆脱这种羞耻感。这可以说是邓晓芒笔下着重分析的以阿Q为代表的东方精神胜利法的一个表现。

仔细一想,如果这样的均衡能够存在——每一个人都以乌鸦自居活在乌鸦的世界,不以乌为乌,以乌为耻,从而达到精神上的绝对平等——有何不可呢?

自由、自我虽然有美好的一面,可是也有沉重的一面。用弗洛姆的话来说:自由意志主导下人可以自由行动、独立思考,成为自己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必听命于人;可是另一方面,他失去了以前曾享受的那种安全,失去了以前那种无可非议的所属感,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精神上都茫然不知所措,深感孤独与忧虑。

选择太多的人甚至比没有选择的人要苦恼得多,这也是今天当我们越来越自由,越来越自主,却越来越焦虑的原因。如果说自由代表着人类终极的价值观,那么焦虑于个人虽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却是社会向良好方向发展的一个表象了。

人在追求自我、自由、自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孤独和忧郁。一个人自由把自己撕裂成不同的角色,把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的不同,才会产生自我意识。而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可被代表不可被贴标签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时,人必然会陷入孤独,表演孤独。孤独和忧郁是西方哲学史的主旋律,作为补偿,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性和民主得以蓬勃发展。

人在表演孤独的时候,亦在欣赏自己的表演,同时还在不停地反思修正自己的表演。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亦将孤独地告别这个世界,中间这个过程人一直在学习怎么适应孤独,怎么表演自己的人生。

(欧阳银华 2012.3.21)

《灵之舞》读后感(五):请为你跳一支舞

正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到的,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当代中国人对自己的内在灵魂进行“反思”的实例,而且事实上它不仅是对个人也是对整个中国人内在灵魂的反思。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每个人在晚上睡觉之前都曾考虑过,像脱下衣服和鞋袜一样慢慢卸下白天的面具,然后在脑海里仔细地清理自己。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系统地考虑这些情感,作者却做到了,他以那一代人的独特而复杂的经历加以反思,指出了人格具有内在和外在表演的特性,在人格表演过程中我们又追求自由。从个人进一步上升到民族的个性层面,中国人格最深的根基是诚,西方人是真。“真诚”是由内向外,其中不乏主观的欺骗,也是一种伪装;“真实”却是对客观事实的强调,与中国的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不同的是,西方人认为人性充满未知,人性不是用来证明的工具,而是应该去证明的对象,证明自己的人性并不坏——只有自己去劳动、勤奋有为、投身于个人的事业,才能彰显上帝对自己的恩宠,这也是新教的伦理起源。

失去润泽的球茎

水仙花球茎原本是一个纯净的生命体,孩子发现了它的美,但是珍珠色的球茎由于空气的氧化和水分的蒸发而变得晦暗,不满足的孩子只好不断地剥、剥,一直剥下去,直到最后剩下一大堆残破的水仙花球茎鳞片。

球茎的鳞片就像是我们表演的面具,也具有内在和外在的两面。在内的一面是自我意识,它包括真诚、虚伪与自欺,忏悔与羞愧,移情和拟人;在外的一面是人格,包括孤独意识、责任和罪过、尊严。这两面兼具才构成完整的表演道具。我们的每一次反思都是在细细地剥灵魂的鳞片,它常常是晦暗的,晦暗得令人沮丧甚至难以接受。有时候我们因为不肯相信或者愤怒而不停地剥下去,希望得到理想的纯粹,但是却最终一片狼藉。所以海子死了,尼采疯了。

我总觉得灵魂也是一片一片的,因为自己的贪欲、粗心与放纵还有他人的背叛与伤害,灵魂的碎片洒落了一地,只有到了晚上睡觉前清理时才发现丢了,而且还想不起来丢在哪里去了。“有时我在清晨醒来,我的灵魂甚至还是湿的。”那是因为焦虑的她在众人舒眠的深夜独自出去寻找,却收获寥寥,她的衣襟上沾满了黎明的露水,她的面庞挂着悲伤的泪水。

失去润泽的球茎,真像我们失去完整性的灵魂。

真诚的表演

作者卖甘蔗的经历吐露也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前段时间我的小学老师把保存的日记本给了我,我当晚就躺在床上看完了。日记唤醒了童年的记忆,我被当时的天真所感动,但是更多的是羞愧,我替这个孩子羞愧。如果现在她站在我面前,我会很讨厌的,甚至觉得悲哀。她想的事情太多了,同桌的成绩与爱生闷气的性格、班级荣誉、男女生朦胧而矛盾的好感、家里拮据的生活……这些不该是她操心的,应该是别人的事情,她的日记应该写着自己的梦想还有对世界的疑惑,甚至是对这些苦难的责问。但是没有,日记里都是对这些苦难的合理化,都是天真的自我安慰,说着一切都会过去的,未来会好的。她在骗自己,而且那么真诚。这真诚让人看了多么心酸。

以前写作文,老师总是喜欢给我们讲一个例子:沙子进入了贝壳里面,贝壳很疼,但是却将沙子磨砺成了一颗晶莹剔透、价值不菲的珍珠。苦难会磨练我们,但是当我们取出珍珠的时候,是否看到已经畸形的贝壳?它的肉原本是柔软的,像海水一样柔软。明明很疼,为什么却要含着泪说自己很幸福?我们常常用主观去骗客观。那么小,我就开始骗自己,教育是多么麻木而残忍。我们的小学教育充满了规训与灌输,缺乏公民教育,缺乏对个性的包容与尊重。它从一开始就教孩子表演,为了讨好老师与家长、为了外在的奖励而表演,还表演得那么真诚。就像六一儿童节涂红抹绿地在舞台上龇着牙笑着给台下的领导看一样。

每次跳完舞第一件事就是拿纸巾把妆擦掉,那时的我就已经知道羞愧的感觉——脸上红辣辣的,而且还不敢见人。但不是所有的表演都是这么幸运,它往往要坚持很久很久,要把真实的自己丢得很远很远,妆画的又重又浓以至于怎么也擦不干净。有的人一生都活在愧疚中,脸上扑着白粉红腮。

孤独的温度

菊花因为开水的浸烫而芬芳,生命也因为孤独而强大。孤独的温度就是开水的温度,那么真实而热烈。当孤独的开水倾倒而下时,生命就像那水中舞蹈的菊花一样狂放而自由。

失眠就是灵魂在暗夜中的独舞。“失眠是一种可怕的绝症,并非出于对某件事情的焦虑,而是一种面对空虚的存在所感到的焦虑。”当大家都在把床铺得柔软舒适并暗示自己“我该睡了,明天还得早起”时,却有人不肯睡觉。失眠的人都是过分认真、过分敏感、不愿有一点自欺的人。白天他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而生存下去,不得不表演,但是到了属于自己时间的晚上,他不肯再说服自己表演,于是回归到纪伯伦所说的第七个化身,独自睁着眼睛凝视着无边的黑夜。此刻,他的灵魂卸下了枷锁,只为自己舞蹈,即使没有节奏与装饰也是那么优雅。

“我是孤单一个人,可是我像一支军队进袭一座城市那样地走着”是多么勇敢,能够抗拒外力独舞的灵魂是多么强大。开水的温度令人感到一种燃烧,而只有在燃烧中才能涅槃。

请为我跳一支舞

刚出生的我不会说话,也不会说假话,更不会真诚地说着不真实的话。但是大人却全教会了我,变得和他们一样,一样地晚上睡去白天起来,踏着共同的节奏跳舞。

我们不是生来的舞者,但是生来就要跳舞。

老师在书的结尾说,永远不要取悦你的观众。想罢是说我们灵魂的舞蹈是要跳的,但是不要忘了跳给自己看。菊花茶的姿势再美也离不开水的冲倒,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所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出选择对人来说都表现为一种义务,而不是权利。”年轻时我们不懂舞蹈,被人教着别扭的把式;中年时为了取悦观众获得奖赏,我们即使懂舞蹈也得跳别人喜欢的姿势;而只有到了晚年,老无所求,真正回归内心,个性得到高度的自我实现,那时才能无拘无束地跳一支舞。

人生的艺术是迷人的、美的、孤芳自赏的艺术,但也是可怕的、可羞的、难以隐忍的艺术,它都以舞姿表现出来。人生只有一次,我常常跟自己的灵魂说,请为我跳一支舞,为我自己跳一支舞。就像《闻香识女人》里面中校跳的那支探戈,热烈而高雅。那才是灵魂真实的舞蹈,而不是真诚的表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