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铠甲馆事件》读后感锦集

《铠甲馆事件》读后感锦集

《铠甲馆事件》是一本由冷言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铠甲馆事件》读后感(一):铠甲馆居然没有使用与铠甲有关的诡计......

台湾作家冷言的作品,个人阅读完毕感觉比较平庸,也许先看过前作《上帝禁区》会比较好?

作品可以说是由书中的不同人物撰写的两篇书稿组成:一篇是十多年前某青年与好友携两位女伴旅游,无意间却卷入了家族中的遗产仇杀,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大家长竟在众人的隔壁密室里遭到谋杀......一篇是十余年前的扮演侦探角色的冷言(与作者同名)会同某女警(另一篇中大家长的孙女)和退休警官一起调查此案,然而命案又发生了......

可以看的出作者很认真的设置了一个比较正统的诡计,然而并不怎么吸引人。设置成双线的手法让人感觉是XXX,其实书里也有XXX,然而和双线根本没什么关系。在下觉得这本书实在中规中矩,让人无心吐槽,就这样吧。

《铠甲馆事件》读后感(二):很棒的一部本格

铠甲馆事件 书评

这书斑马给四星。

这是2016年最后一篇书评。

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结构上是做了精心的设计的。时间线跨越二十多年,中间又分为两个案子的主线以及一件瓦斯爆炸案的支线。全书由一伙人在咖啡馆度过圣诞之夜开始,每个人带来了自己的故事,中间的交换礼物环节更是别有深意。整个书就是在这些人阐述的故事中展开。

这样的写法,视角会不停的转换的,因为毕竟人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自己对案子的经历,同时,对案件还原的角度也有所变化。但由于处理得足够巧妙,阅读的时候并没有不适感,同时在里面作者还加入了一个叙述性诡计,贯穿了整个感情线,功力十分老到。

案件部分,也是由于上述写法的缘故,给人造成的冲击力有所不足,杀人的过程,事件前后的氛围稍显平淡。而动机有点类似于《露西亚人偶杀人事件》,诡计又类似于行人的《馆系列》,虽说作者也有自己的新意,但这样的背景设定总是让人不由联想到一起。

凶手的隐藏还是比较深的,尽管人物众多,但很大一部分是可以直接排除的(比如开头就在一起讲故事,偶然借宿馆内的主人公四人组),因此嫌疑人并不算很多,这个情况下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倒是两起密室杀人,因为过于古典,倒一开始就明了,这点可以设计得更巧妙一些的。

总的说本书相当值得一读,台湾地区的推理小说家,在整体布局跟文字驾驭上整体水平确实高于大陆。

《铠甲馆事件》读后感(三):【书评】铠甲馆事件

这是读冷言的第二本长篇小说了。

核心诡计的设计很不错,虽然也没有离开“馆”的大杀器——密道,不过觉得这个密道堪比绫辻,甚至更好。不仅仅让人觉得有一种真实的存在感,而且从一开始就和“铠甲”相呼应,也从行文的起始就慢慢渗透了关键的铠甲房间里的关键位置。相比来说比其他作品的密道出现更加不突兀。

另外文中关于“淘金”的历史渲染也是一大亮点,虽然在文章中引入了一开始看似不那么相关的背景知识,但是最后却都一一照应并且完美解释。同时不显得因为“无关知识太多”而冲淡原文,反而增添了神秘色彩。

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首位两句完完全全的照应,让人觉得很圆满,毕竟笔者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行文方式,也觉得非常新奇。

要说不足的话,除了这一个核心诡计之外貌似就没有别的太大的诡计设置了,显得文章有些单薄。

另外一点就是案情缺少了些许“惊心动魄”的感觉。人总是不知不觉间就死了,个人感觉缺少渲染和铺垫。而且本身的叙述视角不断变换,也使得这种描写非常困难。同时,作为“半局外人”参与其中,描写“馆内杀人”+密室手法就更显得难度加大。一行人的出现不仅有点“故意使然”而且也无法真真正正的参与其中,如果不调查的话,就不是推理小说,如果调查太多又显得不自然,毕竟这是陌生人家。虽然主人公有恩于他,但毕竟外人不便参与。所以给读者一种始终“离案子很远”的感觉。

这本书中同样有恋情穿插其中,貌似与案情不直接相关,而且在中间交换笔记的时候也用了小诡计,但是始终不觉得有什么必要。以前的书评也写了这一点,但是现在觉得应该是冷言小说的特色了吧,也无可非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