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财务诡计》读后感100字

《财务诡计》读后感100字

《财务诡计》是一本由霍华德 M.施利特(Howard M.Schilit) (作者)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财务诡计》读后感(一):内容不错,翻译太次

内容还是很实用的,对财务骗局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不过翻译实在太次了,明显是找了人随便翻译的,一方面翻译者根本没有财务知识,对于财务术语瞎翻译,另一方面翻译者根本就是把英文生硬的翻译成中文,完全不流畅,读起来很累。很好的书,被那么次的翻译糟蹋了。

《财务诡计》读后感(二):财务是投资的第一步

从06年开始炒股,先是跟风,后是打听消息,再后研究KDJ与MACD等简单指标,再后研究庄家操作手法,诸如换手率之类,至今过了五六年,才发觉自己一直都不是投资者,而是投机分子。

学会投资,第一步是要掌握财务,找到那些知上进,懂经营的企业,辨别出哪些企业在欺骗投资者,搜掠金钱。现在市场的要害,一在于制度监管不成熟,二就在于投资者对财务有欠深入了解,一个有眼光的投资者不该将资金注入虚假业绩的企业,若大众理肯理性判断市场,造假者再继续造假,就无异于自取灭亡。

《财务诡计》读后感(三):努力成为最接近真相的投资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哪里有诱惑,哪里就会有财务欺诈。

可以说目前A股的环境,财务造假成本如此之地,报表不造假或粉饰的公司凤毛麟角。心理先对所有公司的财报都进行有罪推定,然后再去证明其没粉饰。

老师常教我们“心中常有三张表”,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会计是分类的艺术,每一个科目都有其完整的定义,书中的造假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增量造假,通过无中生有,伪造收入或资产;第二类,移花接木,通过会计的分类艺术,在不同科目之间玩数字游戏。其实会计准则中“一致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规则如果得到真实贯彻执行,书中所说的财务造假就会消失一大半,现实中往往是公司经常变化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目前的我的看法是“ 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绝对的真相也是没有的 ”,但作为把投资当做事业的人,必须以寻找绝对的真相来要求自己,一步一步逼近真相,努力成为最接近真相的投资人。

《财务诡计》读后感(四):财务诡计

资产有两大类:一是预计能产生未来收益的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等),二是通过销售或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且这些资产最终将转化为现金类的资产(如应收账款和投资)。预计能产生未来收益的资产与费用十分类似,反映的都是实现企业收入增长而产生的费用,这些资产与费用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生时间。

先设立虚假负债,使贷方余额达到理想状态,然后在需要时,通过会计分录将负债中的贷方转入费用账户,从而达到减少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许多负债准备金账户常常被打包成所谓的软负债(有时被称为“其他流动负债”或“应计费用”)。(格力)

收购使收购方继承了被收购方的应收账款和存货,所以收购方通过迅速变现这些资产,就可以实现非持续性的经营现金流。换言之,先有收购前形成应收账款的现金流出,之后才会有收购后来自应收账款的现金流入。

收购还能带来误导判断销售收入的效果:在并表前,被收购公司往往确认很少的销售收入,而在并表后,却将本应在并表前确认的收入加以确认。

《财务诡计》读后感(五):篇篇惊心,既可当案例看,也可当理论学

之前买过钟文庆《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读了不错,这次看见钟推荐《财务诡计》就买了。

这本书以全球知名,也可叫臭名昭著的公司财务欺诈事件为素材,系统分析了财务造假的三大类型,这三大类型又可细分为13个细分项,44种手段,既有理论上的逻辑,又有实际事件的佐证和分析。整本书比较有条理,例如,将收入操纵类财务欺诈手法归类为过早记录为收入、虚构收入并加以记录、借助一次性或不可持续的业务来夸大所得、推迟费用至未来、推迟收入至未来、提前确认费用、用其他方式掩盖成本和亏损等7个范畴。

书中介绍的财务欺诈涉及的那些公司,既有老美鼎鼎大名的安然、世界通信,也有我们的邻国印度的萨蒂扬,特别值得深思的是,萨蒂扬的财务造假竟然是在其审计师,著名四大公司普华的协助下完成的。四大可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公司啊,以前因为安然事件知道了安达信造假,这回读了本书发现普华原来也会干这种事情。真担心这些N大中还有哪些肮脏的事情还埋在灰尘下。

书中只有UT斯康达的例子勉强算得上是中国的。其实,财务造假的中国企业一定也不少,只是除了夏草敢时不时说几句,懂行的专家在忙着当独董,不懂的被蒙在鼓里,似懂非懂的还在使劲琢磨。

这本书中需要熟悉财会准则或法规的地方极少,讲的主要是识别财务欺诈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世界各地的强盗罪行并不因各国的法律不同而辨认不出,忠心希望中国企业别在财务欺诈上与国际接轨。

无论是做财务还是做审计,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分析,估计都能从本书中学到一些方法或知识。

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谁最希望财务造假?谁最怕遭遇财务造假?还没有想的很系统,好像谁都希望谁都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