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张居正(1-4卷)》的读后感大全

《张居正(1-4卷)》的读后感大全

《张居正(1-4卷)》是一本由熊召政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1500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2009-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居正(1-4卷)》读后感(一):一朝天子一朝臣

看了第一本有想看第二本的想法,依次而行,但到了第四本,就看不下去了。

总的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让天子不爽了,你还想不想干了。

事情是发展与变化的,如果他没死,相信明朝能很好的发展下去,但这就是政治的残酷性,你的政治主张跟别人的不一样。那你就没法跟别人在一个队伍。当为官者不为民而为自己考虑,那真是灾难

《张居正(1-4卷)》读后感(二):缺少了张居正当次辅之前内容的描写

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会对以后的做事风格有很大的影响,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也会影响一个人。

这书从一上来张居正就做了次辅,然后当上首辅推行万历新政,对张居正青少年的情况只字未提,这会影响对人物的把握。

我很想看看张居正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学习情况,都有哪些重大的事件导致他成为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到人臣至极的万历首辅。

《张居正(1-4卷)》读后感(三):用术存正气,结党不营私

这是书里面我很欣赏的一句话

当然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

第一本读到第三本一直为张居正的浩然正气所倾倒

而从第四本陷入深深的遗憾、愤怒、悲伤中

万历新政仅仅开了一个头就再也不复存在

为什么师生情深瞬间就反目成仇

竟然 竟然要对自己的师傅“鞭尸”

这是何等的仇恨?

伴君如伴虎

还好 总归还有人记得他

《张居正(1-4卷)》读后感(四):夜读张居正

张居正,万历朝的权臣,有明一代的中兴人物。他从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在权相高拱之下历练许久,终究联合冯宝扳倒高拱,登上权力的顶峰。记得,黄仁宇的那本小册子《万历十五年》,被学界多人推崇,奉为治史之典范。明史的研修绕不过黄仁宇,《世间再无张居正》,从文题就可看出,史学家对张居正一生功过的感叹。读《黄仁宇全集》是大学二年级暑假的事情了。这次所评的是熊召政的历史小说《张居正》。从文笔上看,此书着墨不少,但是力道似有不足。援引大量历史资料,特别是奏折。从情节构造上看,起伏性一般,谈不上波澜壮阔。倒高拱、倒冯保,这些关键章节,平淡无力。为政治家立传,殊属不易,有争议者更是难上加难。张居正生前位极人臣,权倾朝野,死后却被满门抄家。如满清之际的摄政王多尔衮。“一条鞭法”推行过程,以及所受到阻力,应该是张居正一生最大的功绩,本书却描述不够。相较而言,孙皓晖所著的《大秦帝国》中对商鞅变法的过程着力笔墨甚浓,读之让人淋漓畅快。不过,该书四卷本铺张开来,对读者了解万历朝政事还是有所助益。除了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外,此书亦不失为诸多张居正传记中的精品。

张居正和冯保的合作,虽有互斗,但是在关键时候还是联手互助。张居正的智慧不仅止于刚劲有余,也在于对权术的把控。赢得李太后的支持是其为政的高超之处。用人驭人,张氏风格也别有一套。明朝的清流力量强劲,务虚队伍庞大,张居正是实干者。张居正和戚继光间惺惺相惜,将相协作,开辟了文经武纬的一个时代,也不奇怪。明朝最有名的武将除了开国的徐达、常遇春几位,就数戚继光、李成梁、于谦、袁崇焕了。而戚家军足以和岳家军齐名,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不仅承接了岳飞的岳家军的精髓,也直接影响了曾国藩《曾胡练兵语录》的编撰,进而影响了黄埔军校的学员,而正是这些学员塑造了中国现代史。

《张居正(1-4卷)》读后感(五):《张居正》与《雍正皇帝》看王朝政治斗争下忍辱负重的改革

纯属暂时的一点感悟。

改革·新政不是一个国家的常态,而是政治中一种激烈形式。“新政”是一种艰难的政治斗争,想要改革的前提是能够把握政局。改革是持有一种政见的政治集团战胜另一种政治集团的过程。因此改革伴随着权谋,应运而生弊端转嫁,并且在改革领导集团发生重大人事变故时,其他政治集团可以取而代之导致改革终止。

一.为利益集团服务的本质决定王朝更替的命运

王朝最终走向衰败的命运不在于它是那种社会形态,而在与它为利益集团服务的本质。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就是大家所共同仰慕效仿的卿大夫家族,利益既得者组成的利益集团。所以王朝的改革是一种政治集团与另一集团的斗争,而这种斗争永远局限在一个范围内,无法突破这一范围,归根到底是为王朝计而非为天下计。好比说张居正集团取代了高拱集团,整顿吏治裁汰了不少贪墨昏庸无能的官员,在一定程度内一定时期内确实提供了相对清明的政治。而这种“得罪”的上限是“明朝姓朱”这一事实,因此皇亲国戚贪墨犯错是得罪不得的,皇亲国戚腐化无法严惩,只能找替罪羊,转嫁灾祸。雍正改革也是如此,雍正触碰了旗人的利益,所以一生都苦于政治斗争。因此这种改革是极有局限性的,你无法约束王朝内部的腐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治国是为了朱明天下治国,所以前提是保证朱家的利益,要眷顾从朱家开国以来子孙的恩荫之福。这种腐化无法加以约束,最终必然导致王朝衰败。

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政体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全国国民是根本利益集团,相对而言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只存在人事上的更替,而不存在所谓的“王朝”。

二.对于一个自我调节功能弱,这种局限性时效性很大的改革充其量只能延长时间而无法挽救它最终的衰败

张居正的改革是具有很大妥协性和暂时性的,因为张居正姓张不姓朱,因为张居正新政十年不幸仙逝,也因为矫枉过正的改革不是常态,而腐化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常态。张居正新政继续下去的前提是他牢牢掌控政权,他可以人事任免,可以处置贪墨现象。他死后腐化势力和风气立马复辟,这不是张居正的错误,而是这个王朝根本的局限性,可以说这种现象已经没救了。这是政体问题。打个比方,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功能,还有一部分是人为保护,一个好的政体和约定俗成的风气可以让自我调节功能充分发挥,明朝虽说政体在封建王朝中还好,但也不怎么样,而且官场陋习不良风气根深蒂固,张先生只能活这么多年,他挽救了一个王朝创造了中兴,但是充其量也只是给这个王朝延长了寿命。

三.“改革的前提是政治集团取胜”的特点决定改革的妥协性

张居正能做到首辅的位置说明他绝非是一个“纯直”的大臣。所谓的“纯臣”就是雍正朝田文镜那样的,纯直到有邀功之嫌的酷吏,这样的臣子往往不能顾全大局,心思也不细腻,头脑简单,最终改革的弊端还不都是转嫁给了老百姓?!像张居正,张廷玉这种人就是能臣。他们老练圆滑做事滴水不漏却不失原则性,只有这种人才能在中国这种不透明的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去并且做出一番事业。

张居正想要改变一种政治环境,必须先从这种政治环境中取得胜利,首先适应它,其次才是改变它推翻它。而张居正也好,雍正也好,在身居高位之前都是一个“孤臣”,但是孤臣不等于孤立无援不结党。“孤臣”本身就是一个党派,本身就是一类人,只是这类人心怀匡扶正义的志向而不甘与巨贪为伍,但是身处这种政治环境中要想匡扶正义前提是取得权利。所以雍正拉拢年羹尧取得最终皇权,张居正联合内监冯保挤走原首辅高拱是一个道理。所以张居正日后的改革充满无奈,因为他首先是朱明王朝体制内的人。在那个时代,有两种人最配得上“爱国”的称号。一种是张居正,张廷玉这种体制内的能臣。另一种就是李贽黄宗羲那种思想超前反封建斗士。可是相对而言,远水解不了近渴,黄宗羲一类人更彻底,而张居正一类人更务实。所以张居正和李贽何心隐这两种能人就站在了对立面。张居正的优点是务实,张居正的局限性就是他这种改革的妥协性和暂时性。比如他要对冯保妥协,更要对太后妥协。张居正是在皇权,内监权力和多股政治势力中求平衡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改革工作。相比而言,我更加佩服和崇拜张居正这种忍辱负重的改革者。

四.多用循吏,少用清流。

这是张居正的用人之道。清流就是那种自命清高而不做实事,虽然不贪墨但是贪名,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依据,评论政治,臧否人物,这种人最为迂腐,食古不化,对改革毫无用处。但是清流是一种官场风气,张居正和雍正都是得罪清流的典型。好比张居正夺情,放弃丁忧,遭到士林猛烈攻击。雍正更不用说,本身就是一个满人政权,更糟清流非议。

循吏,百度百科上解释是“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大概意思就是那种肯做实事,务实肯干的能吏。

清流虽然清高不贪墨,但是不做实事,循吏就不同了。

五.改革中的弊端转嫁

这是最黑暗最不忍直视的一个现状了。改革本意是要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给减少利益既得者利益而增加百姓的利益。可是用现在话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百姓手里面没权利,可是被减少利益的利益既得集团恰恰有权利,所以这些人可以把弊端成功转嫁,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历史课上讲的变法,到最后失败的变法者下场很惨,往往是因为触犯了朝廷内掌握权力的人的利益,这也就罢了,可能很多百姓也吃了苦头。(当然受益才是主旋律)

好比说万历初年财政拮据,太仓根本拿不出银子给官员发工资,于是就发胡椒木。最终小官童立本胡椒木拦在手上换不出去,可是大官们的胡椒木以高价被商人换走(商人目的是结交权贵)。童立本最终上吊自杀,张居正的政敌借此煽风点火,可事实上他们的利益没有半点损失!这就是当时肮脏黑暗的朝政。

还有一条鞭法实施时,全国重新丈量土地。这个历史课上也讲过。问题出在丈量土地用的“弓”上,给大户人家用大弓,给没贿赂银两的穷苦百姓用小弓,最终大户人家3.5单位的土地数实际有4单位,穷苦人家3个单位的土地数给人家量成了3.5。

可是金学曾还是忍辱负重,让李顺不要把这事上报皇上。理由是一条鞭法推行,多数百姓还是受益了的,本身政治环境就非常险恶,一旦皇上这种事情让皇上知道,恰恰给攻讦张居正新政的人提供了把柄,新政很可能功亏一篑。这种改革,难道不够忍辱负重吗?

六.“一页风云起,变化了时空”

政治环境最有那种云诡波谲之感。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朝永远新气象,政治动向微妙却不言而喻耐人寻味了。

好比雍正死后,乾隆登基,马上口风一转,说“要学习圣祖(康熙)”也就是说,雍正朝的紧张的严苛的政策要变为相对无为而治的松弛的政策。雍正刷新吏治,振数百年颓风的政策也就随着儿子的登基彻底终止。

张居正死前最放不下心的万历新政,在死后随着小皇帝长大后的敏感和亲政的意向以及宦官的谗言彻底终止。小皇帝登基后最敬重和依靠赐予无上荣誉的张先生随着政局的变化马上遭到清算,抄家,险些被掘坟。

这两天一口气看完张居正的三四卷,真可以用“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来形容。小皇帝曾经对张居正品学才华非常相信倚重,直到小皇帝犯了错误险些被母后废掉,思想才发生了变化。到最后先生死后如此颓唐的境遇,实在令人唏嘘。

雍正和张居正都是得罪了文人的。张居正严禁讲学,彻彻底底得罪文人。还好到最后明朝又给他恢复名号,丹书青史也永远将他的功绩记载。

七.吏治

吏治是中国自古到今头疼的大问题。

人们常说,很多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好。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曾一次次沉浸于天朝大国的太平盛世繁荣景象中,以为江山基业万年长青,然而盛世过后,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躲避了衰败的命运。我们曾经威服四夷,我们曾经作为泱泱大国万国朝拜,我们并不缺少民族振兴和一次次的民族复兴。缺少的是,一个长盛不衰的根基——那就是吏治。昏暗的吏治是潜伏在王朝中的慢性毒药,一旦风气形成,改都难改。

不是所有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好转,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吏治才是一切问题的前提。

常听说一句话“世间再无张居正”,如果可以,我真希望世间再不需要出现张居正这样的改革大臣,因为新政终究不是常态,中兴更是暗示了衰亡的命运。我真希望再出更多张居正这样的人,而我真不希望政治环境如同万历前朝那样肮脏黑暗以致于需要张居正这样的新政去拯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