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德语课》读后感摘抄

《德语课》读后感摘抄

《德语课》是一本由(德)西格弗里德·伦茨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44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语课》读后感(一):这老头翻译的好烂

作为被公认为语言精美优雅,频繁被选为课文的伦茨居然能被翻译成这个干巴巴又倮里巴索的样子,我也真心佩服了。看了下老头的简历,居然还挺大牌。为被他翻译过的那些书掬一把清泪阿。

建议大家念顾士渊先生翻译的版本。不错的。

《德语课》读后感(二):为什么要评论

《德语课》是一本适合去评论的小说。用孩子的眼光去看沉重的事情,总能不露痕迹地看出奇怪和恐怖来。伦茨有意识地反映这种孩子的无辜和无奈,也是在说,能像这孩子一样看到世事的怪异的人们也有这样的感觉。一切是在回忆中发生,一切又在德语课作业上,在回忆和写作文的孩子身上发生。我们看到了故事里套着故事,最后两个故事融合到一起去了。这些叙述结构是精心设计的,在加上第一层和第二层故事中德国北部那种阴冷的,充满暴风雨和浮冰的海边环境,衬托了情节,叫读者也沉入了那种情绪当中去。

《德语课》读后感(三):翻开这本书后,无法放在一边不再读

翻看译文,有时不免搞不懂标题与文章的联系,这部小说共二十个部分,并非每一个部分的标题都能让我掩卷之后回忆起其中的内容,也许因为是在熙攘的环境下阅读导致的分心吧。

小说人文情怀浓郁,有许多关于作画的用色的讨论,作者用十分谨慎的笔触描写涉及的画作中的色彩,有几个小细节讲到了对颜色的修改还牵出了许多争论。个人阅读期间,经常被这种通感似的写作技巧所感染,似乎眼前就放着那些画作,感受着颜色变更带来的情感上的冲击。

关于心理学家的描述,常常会引申出很多的词汇,专业晦涩,但在我试着理解时,把它看做一种社会规则与个人价值的碰撞。

翻开这本书后,常常读着就睡着了,但就是无法放在一边不再读,也许是被尽职的快乐所感染,于是终于翻到最后一页。

《德语课》读后感(四):读它,在经历一种惊心动魄。

很喜欢作者叙述的方式,以及他精美的语言和缜密的行文模式。惊讶于西吉的少年早熟,惊讶于严斯的“一丝不苟”,“忠于职守”,更加惊讶于画家的善良和追寻自由的无与伦比的精神。

喜欢文章的娓娓道来,喜欢文字中的景色,文字中的情感,以及文字中透露出的公正不阿。喜欢它读起来给我的那种清新自然的感触,似乎像是再度一片很长的散文,而不是在读一本小说。作为德语三大家之一的伦茨果然是名不虚传,他的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他对社会生活的敏锐的洞察,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我们读来是似乎感觉很稀松平常,但是仔细想想,猛然发现原来竟是如此丰富,如此不易被察觉,突然会觉得它就像一部对一种生活的史诗般的描述,把那个时代的人的“忠于职守”和“助纣为虐”的情态如此自然的,如此平淡的讲给了读者,不自禁发现,做一个旁观者是多么的幸福,可以沿着作者赐给我们的独特的视角,对这种生活做如此深刻的品察和认识。

《德语课》读后感(五):灰色地带

文字很美,翻译也很精致。很多比喻简直是神作!(比如形容收音机劈里啪啦的噪音,是一群蝗虫穿过金属管道。)拍案叫绝的那种。

虽然情节缓慢,虽然大段大段的描写,但是一点都不让人感觉枯燥。读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心理很烦躁的日子。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拿起这本书来,读一句,立刻就像从燥热的午后被扔到了灰蒙蒙的北海畔,海水的咸腥味道,冷风中海鸥尖叫俯冲的声音,海雾中那些随自己命运波浪沉浮的身影,都鲜活的呈现眼前。。。

这也是一本不同年龄段能看出不同的书。

现在,我看到的是责任和道德的挣扎。

或者也许这二者之间除了重合部分,剩下的,也就是一种灰色地带。因为无论责任抑或道德,都是可以当大帽子扣下来的,也就是说,那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如此单纯的东西。有些职责,也许为世人所不容;有些道德,也许为责任所拖累。

而这本书里,正好相反。一个执拗的德国风范的小警长。固执的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对抗着自己的子女,监视着最好的朋友,孤独地恪守着已被击垮或逃离的上司曾经给他下达的命令。。。也许这就是笑话里说的,最悲惨的国度里,是德国人做警察的国度。也许心理学家可以剖析出他潜意识里的某些肮脏东西。而在我从表象看来,这就是一个大时代洪流中既悲壮又可笑的小人物。他妄图完成螂臂挡车的工作——即使他知道自己只是一直弱小的螳螂。但他又没有那么正义,或者说,我所感觉到的,他的行为的正义,来自于他一直不能清楚甚至哪怕些微意识到自己信仰的错误。也许二战结束后,他依然能供职警局,更让他有了一些“我没有做错什么”的错觉。。。

克尽职守,和宏观的道德、正义的冲突,就这么悲哀的呈现着。他一辈子都在尽心竭力地工作,然而这工作本身却如此的灰暗、毫无价值、不值一提。

这种感觉太强烈了,以至于无论如何我都无法对他产生憎恨。。。

更加悲哀的是他的家庭。三个孩子基本都离开了家庭,“背叛”了父亲。大儿子身体的残废,女儿爱情的残废,小儿子精神的残废,又何尝不是对他“尽职”的报复。他们的残缺,象他们父亲一样,也很尽职,从自己生命中最投入的部分下手,斩草除根,坚持不懈,毫不妥协。

整个一本书就是灰蒙蒙的。隔着一片泪水去寻找《尽职的快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