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鲍庄》读后感精选

《小鲍庄》读后感精选

《小鲍庄》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鲍庄》读后感(一):不一样的王安忆

我常常无意识地拿王安忆和严歌苓比较,她们人生的经历有类似之处,细腻的文笔有类似之处。当然,她们关注的点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09年的版本居然有不少篇幅是访谈,初读时还有些不耐烦,觉得是凑字数,读进去尽然觉得有趣起来。我只是读故事情节,对于作者的构思过程不了解,可能也没多少兴趣了解,读下来觉得有些意思。

王安忆的书,第一本读的是《长恨歌》,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本。《小鲍庄》倒是完全不同的风格,看着文中人物的对话,真的很难想到这两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当然,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她好像一直想突破自己,尝试做不同的东西。只是最近,王安忆的作品好像少了。好像最近的一本是《天香》,但老实说读起来真的没太多趣味。

《小鲍庄》读后感(二):《小鲍庄》

捞渣这样的孩子是我梦寐以求的孩子模样,谦让,善良,孝顺,灵气足。拾来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出现在这部力作中,让我很感动。有的时候,需要这些不太被接受的现象出现在一些伟大作品中,才能改变一些世人对它的偏见。就好像在看《断背山》之前,我对于同性恋并不看得起,但这之后,我对于同性恋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小翠子是我喜欢的姑娘,勇敢,聪明,把自己的命运走向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姑娘是越来越少了。总的读来,小说很流畅,每一小节一个不同主人公身上的故事也让我不用一直疲惫地跟着一条线索追下去,读起来更是从容,也不急迫。即使最后捞渣死了,却也觉得没什么波澜,但是他的死却让每个人都没有慢慢遗忘他,我突然想到和班长在火车站的分别,我极力想营造或是暗示一种离别的氛围,却没能办到,即使真的是再不会见了。这兴许是最好的一种状态,我们的分别就像是捞渣的死一样,确是不在了,又确是不会伤心。可我心里,却明明想要一些。大概有两种书,一种流畅,一种磕绊,小鲍庄就是一种流畅,红高粱是一种磕绊,但他们都是伟大的作品。小鲍庄,我唯一还不知道的,就是最后那个老头和拾来到底是什么关系。有机会想读读《长恨歌》和《纪实与虚构》,王安忆。

《小鲍庄》读后感(三):《小鲍庄》

《小鲍庄》 小鲍庄先人筑坝做官被贬,落户小鲍庄。 鲍彦山妻子生孩子 捞渣 鲍五爷孙子死了 小慧子(大姑)捡拾来 鲍仁文写小说 和老革命讨论“文学的目的” 小崔子留在鲍彦山家里 鲍秉德妻子疯不离婚 鲍仁文写文赞扬他 把鲍秉德架在那里更不能离了 大姑要给拾来说媳妇 拾来生气 大姑听货郎鼓 拾来离家和二婶搞在一起 鲍仁文邮寄稿子(过程心理描写) 文化给小崔讲“上学” 娘要小翠和建设圆房,小翠“我才十六岁”,文化哄小翠,摔跤,小翠笑 鲍秉德妻子忽然正常,然后悬梁自尽 捞渣不上学给文化上,捞渣暖鲍五爷被窝 分地了 鲍彦山不给文化读书 又让小翠圆房 小翠不见了 “作家们”又没有来小鲍庄 二婶拾来的事情被发现 乡里公断 寡妇再嫁合法 拾来在小鲍庄的合法身份 发大水 捞渣鲍五爷淹死(拾来下水捞的) 拾来二婶吵架(倒插门) 娘天天用捞渣和文化相比 文化意识到自己喜欢小翠 小翠回来 鲍秉德和麻子结婚 文化想等着建设结婚再娶小翠 鲍秉德每天和麻子媳妇絮絮叨叨 心里却想到之前的“疯子” 鲍仁文给捞渣写的“报告文学”被看到 县里来人报道捞渣事迹 鲍秉德家里的生孩子 没几天二胎 计划生育 给送娘家了 鲍仁平(捞渣)被评少年英雄 县里来人给鲍彦山家盖新房

《小鲍庄》读后感(四):仁义,仁义

睡不着,没啥高见。就是来夸夸。

王安忆,名字美的让我以为是某个古代大作家类似苏东坡那种的文豪。小鲍庄的雨就那样下了七天七夜。旱涝的记忆对于我这个九零后,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够真实。我只记得童年有个夏天特别晒,那时乡村的土地就是土地,我在泥土里打滚泥土里奔跑。现如今都被覆以柏油,绿化带,专门买来的草皮。土地,再也没有纯粹的土地感。那一年应该是旱。还有一年,我去趟水坑,脚底板起了个板栗那么大的水泡。疼的我只能斜放着脚用脚的侧面挨地走路,当时还觉得酷。现在想来真是个不谙世事的小疯子。奶奶用蒜缨艾草扫帚苗熬水,滚烫的热水加上一把盐。还有从刺槐上掰下来的三角形状的刺,挑破我脚底的大泡,热水洗。水真烫啊。童年那么长,我还真有那么一年不爱穿鞋去趟那东地树林中混浊的积水。那一年就是涝。县里还给贫困户发东西,一箱方便面。想在想来仍是郁结,那个年月一箱方便面顶什么用。其实我知道心中的不快更多在于当时的我竟觉得开心无比。

小鲍庄整体有张有驰,节奏很让人舒服。能让人一直读的下去。《活着》里福贵的经历可以说是把所有的失去都集齐了。往往意难平的就是这些,小鲍庄中也有,那个懂事的孩子,还有四爷。想来我都意难平。但是我的奶奶有个孩子,也许十来岁吧,被隔壁村庸医的一针青霉素打的生命永远停在了那个年纪。意难平。奶奶多次讲述,每一次我都堵的慌,和读这书时的感受类似。中国的乡村也许大多相似,如果人口结构就是金字塔,那在泥土上刨食吃的我们,伸直了脖子仰望,但看到类似祖祖辈辈的悲剧时还是难过不已。反正我是如此,有次感冒去药房拿药我和奶奶还碰见了那个老人,一针让我再也没见过那个姑姑的老人,他的儿子子承父业还是在隔壁村开了个诊所。

就我写的这些我自己都不想回头读一遍,总觉得矫情。可能这片土地上贴近泥土的那批人,就是如同福贵,如同那个孩子的父亲,一遍一遍的讲述孩子临终的神态,一遍又一遍。我们能做什么呢?只是贴近这土地,如同祖祖辈辈一样贴近这土地。

《小鲍庄》读后感(五):《小鲍庄》读书笔记

《小鲍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故事开篇的引子介绍了小鲍庄的来历。小鲍庄的先人因治水不利被黜了官,虽然龙廷开恩免了他死罪,但他自觉对不起百姓,便带着妻子儿女到鲍家坝下最低洼的地点安家乐户,以此赎罪。从故事一开始交待小鲍庄的来历,我们便知道小鲍庄的先人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同时,小鲍庄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这里的人。山不高,可是地洼,山把地围得紧。那鲍山把山里边和山外边的地方隔远了。这样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正保留了小鲍庄人独有的质朴与善良,为后来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而后来作者所描述的在小鲍庄里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更是证明了小鲍庄人的重情重义。鲍五爷的儿子社会子去世之日正好与鲍彦山的儿子捞渣出生之日在同一日。因社会子的死,鲍五爷成了不折不扣的“五保户”,他曾经为此而怨恨过捞渣。但是捞渣的天真与善良打动了鲍五爷,鲍五爷渐渐待他如亲生儿子。而在故事当中发生的洪灾,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村庄的人的真情。捞渣为了鲍五爷在大水之中死去,让我们对村民们不断提出的一个词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词便是“仁义”。在小鲍庄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无不是“仁义”的体现。如鲍秉德之妻因多次生了死孩子而变疯,渐渐成了鲍秉德的累赘。但是作者为这样的疯子赋予了灵性,为了不再拖累鲍秉德,便借着洪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时鲍秉德的疯妻子对鲍秉德是仁义的,同样鲍秉德对疯妻子也是仁义的。虽然她一次又一次生出死孩子甚至成了疯子,而他却是不离不弃。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拾来对养他的姑姑、与他结为夫妻的二婶也是仁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小鲍庄是一个充满仁义的村庄。

另外,故事的结尾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温情。姑娘小翠不需要嫁给文化子的大哥建设子,文化子与小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捞渣通过鲍仁文的文章成了小英雄,这同时也是对长期坚持不懈写作的鲍仁文的一种肯定。

《小鲍庄》当中所提供的温情,总会勾起人们内心的暖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