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锦集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锦集

《公司的概念》是一本由彼得·德鲁克(Drucker.P.F.)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一):感悟

自己底子太薄,看第一遍的时候没看懂个2.3!现在读第二遍希望有所收获。

脑洞大开是因为碰到了前所未碰的领域后的惊讶。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我要好好读一读。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二):巨作

工业社会

首先,要思考其本质,工业生产的效率,不能盲目的、简单理解为,生产工具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效率。生产工具的出现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也是人力的结果。

其次,对于工业社会的思考,不能单纯的从商业思维角度来进行思考。社会哲学,也是社会每一个人的思考因素。只有清楚的理解社会哲学,才能帮助我们更多的理解商业世界。在商业世界里,我们每一个都即作为社会的一分钟,也是商业社会里的一分钟。兼顾二者,于企业的员工或者管理者,其意义就更加深刻。

对于,一本巨作,之前也受到了很多人、机构的不认同,但是时间、事实往往可以证明其实质的内容。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三):行云流水一般

一读并一发不可收拾,一气呵成读了一大半。

文中,从通用汽车的案例阐明了分权原则,并将分权原则在一个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具体的应用,其他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都进行了详细的整理。

对于,经销商与企业的关系,这个部分的内容,我非常的感兴趣。通用汽车的方案近乎完美的解决了,二者的利益冲突问题。

其实,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都是利益关联体的关系。保障了双方的利益的前提下,各方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恰恰在此处,通用汽车不仅是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更是站在了经销商的角度,为经销商考虑和设计了诸多有利的政策,而经销商又足够的理解这点对他们自身的益处,真正实现了双发的利益共同目标,解决了二者的冲突问题。

妙!

继续细细品读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四):再来说说《公司的概念》

这本书是的立意可以如此概括:

1:在政治和经济的历史的背景下,在以人为本、公民权利的诉求为基石,以工业社会的民主与和谐为主线,展开了对通用汽车公司的论述;

2:通用的成功,取决于它的分权组织;通用的困境,在于二战后没有及时恢复其分权的组织架构;

3:对工业社会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评述:包括垄断、市场、战争、公民权、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就业、商业周期、企业领导人的挑战等等。。这些庞大的主旨,德鲁克皆一一涉及,但个人真的觉得好罗嗦。。其实完全可以用数学家的方法,说明条件,说明他自己的总结、计算模型、各种博弈和趋势等等,但倘若如此的话,德鲁克就是个经济学家了。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简洁,避免了用文字描述的罗嗦;这样做的坏处是比较抽象,没有一定数学基础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他偏不是经济学家,呵呵。

所以,从以上总结看,这本书,其实是一本经济学范畴的书。。

所以,再进一步说,数学涵养、数学思维、数学建模能力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是成为成为经济学家的充要条件之一。没有必要的数学能力,是绝对成不了经济学家的。若某人用劣质的数学修养高调宣扬自己是个经济学家,必定是骗子。。。个人的看法。。。

这也是德鲁克谦恭之所在:他不承认自己是经济学家。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聪明人同时也是个诚实的人。

不诚实的人,我们能相信他的学说吗?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五):基于自由信念的有效性管理

以我目前的理解,德鲁克的思想源于一个朴素的信念:“把人当成人来看待”,也就是“自由”的含义------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会生活里以个人的意愿做出选择并对此承担绝对不可逃避的责任,同时承认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这暗示了,自由是类似宗教的信仰而不是人类的天性;同时,承认了计划是不可能完满的)。

本书里,他论述了大公司作为工业社会的组织,如何成为一个“自由的”“大规模生产的”“工业社会”的“代表性机构”。

“代表性”意味着此类机构承担了社会及个人意志的实现,体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内涵。

他分别从公司与外部社会功能的关系;公司内部组织结构能否满足社会信仰和公司自身的持续运行三个方面阐述了观点、提出了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很重要的观点是,无论对以上哪一方面的讨论,都是从构成自由信仰的两个观点出发而进行的。即,自主选择并承担责任以及承认“人不完美”而知道“没有一个正确答案”。

这就表明,一切的社会组织的管理,无论大公司、工会、政府、军队、宗教组织等等,都应该以其“有效性”为出发点和基本方法,从而否定了貌似源于实践的教条与意识形态。

这本身也暗示了,这本书所提出的是一种方法论。它是说,一切管理都是动态的,应该随着社会生产结构的变迁,以社会的基本信念为基础来构造相应的“代表性机构”。

这就是说,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美国当时的工业社会,而且可用于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现在和未来社会的生产结构是什么情形就更加实际和重要。

而要认识到和实现这一点,对于“自由”信念的理解和现实要求是极高的。

从通用汽车公司虽然意识到了有问题,但仍然维持了几十年的思维定势上就能够体会到要符合“自由”的要求有多难。

有人说,“《公司的概念》这本书已经被中国的管理人说烂了,里面的概念已经为人熟知、已经成为事实”,我倒不这么认为。你觉得呢?

自由是信念而不是天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