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屏》读后感精选

《重屏》读后感精选

《重屏》是一本由(美)巫鸿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屏》读后感(一):是编辑的错还是作者的错?

书还是给人很多启发,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核对插图出处时吓了一跳,我在笔记里写了,绪论里太和殿屏风被写作乾清宫的,汉墓壁画的出处也不对,线描图是原来考古报告中的吧,费唯美描了一遍就成她的了?!美术史家是不是也得注意点儿啊,如果所有的细节都有出入,那最后的结论会不会动摇呢……就是这样了,有些事还是不能懒的。

《重屏》读后感(二):一次与古人其妙的相遇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讲屏风与绘画以及画中画。看到《重屏会棋图》和《韩熙载夜宴图》完美的联系在一起,有种第一次读懂了古人脑袋的智慧的激动并且有了极大的欲望想要看下去。这种时空的并置或者是重叠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至于欺骗性,想到了现在随处可见的镜子里的镜子的镜子。和建筑无关作为日常消遣或者精度都有意思。以及想看巫鸿的另一本书《时空中的美术》。

《重屏》读后感(三):收获颇多

巫先生从最初对屏风的物质界定就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我们往往认为绘画只是一种图像,但它更应该只是图像的载体,将一副画看作是绘画再现是对绘画物质性的否定,屏风作为图像的载体同样承载着这种功能。屏风作为一种准建筑形式,屏风图像在构建绘画空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绘画中屏风形象的表面装饰,屏风图像又称为一副“画中画”。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和《重屏会棋图》中对屏风的特殊处理,让我们看到屏风作为一种幻视空间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重屏》读后感(四):随写

一屏风为媒介把中国从古至今的绘画情趣一一道来。

同时通过对画中人物的分析来指引我们如何观画。让人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对韩熙载夜宴图做了着重分析,看来才发现为什么此画在绘画史上有那么重要的地位。

整书来说适合喜欢绘画或者对绘画有一定了解的人,看完会收获颇多。

《重屏》读后感(五):空间,空间,还是空间

“内部”和“外部”研究都存在显而易见的局限性,《重屏》的研究聚焦于绘画的物质媒介,将空间政治与绘画语法的角度引入对传统中国绘画的研究,同时,以“屏风”为着力点,试图超越“散点透视”的经典结论,进一步界定中国绘画的自身特质:“本书所关注的问题颇为宏大:什么是(传统中国)绘画?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就目前的学术研究而言,要么是对风格和图像做“内部”分析,要么是对社会、政治与宗教语境做“外部”研究……本书所建议的是另一种方法,即不仅把一幅画看作是画出来的图像,而且将其视为图像的载体。”(p1)

在古典文献中,屏风通过对物理空间的切割建构内化了政治秩序的象征性空间,在《礼记》所记述的礼仪程序以及历代帝王像中皆有所体现。在绘画空间内部,屏风通过转喻(模拟建筑结构)与隐喻(呼应画面寓意)的双重形式发挥结构功能,体现出了中国绘画的特有语法:“ 主要因为其基本前提是即便在非西方的传统中,一幅画也必须被一种高度理性化的几何系统所支配,而这种系统比单独的绘画图像和题材更为重要。我所介绍的这些例子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即传统的中国画家在组织画面时可能更多依靠的是一些特殊的图像。”(p15–16)这种解释有可能受到雷德候“模件”理论的启发。

结合上面总结的内容,巫鸿提出了一个三重的研究框架:“作为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屏风可用来区分建筑空间;作为二维平面,屏风可用来绘制图画;作为画中所绘的物象,屏风可用来构造画面空间、提供视觉隐喻。”(p26)需要注意的是,绘画空间中的屏风与画外空间中的屏风彼此映射,在这双重空间中的功能和意义脉络也随时变动,值得进一步思考绘画图像包括其载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