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彼德伯格俱乐部》读后感锦集

《彼德伯格俱乐部》读后感锦集

《彼德伯格俱乐部》是一本由(美)伊斯图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德伯格俱乐部》读后感(一):历史是在不断的猜测中倔强前行的

又见阴谋论。——在阅读任何阴谋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一条哲学定律:『关联』不等于『因果』。当各种揣测、判断、归纳、总结散见于各种野史、报告和回忆录的时候,你必须保证并确信自己是有着绝对的客观性,才能不被作者的主观情绪绕着走,继而窥得事物的真相之一斑。

对于本书所记述的『彼德伯格俱乐部』,我相信肯定确有其事——记得几年前的某份国内报纸也花过一个整版介绍这个组织。但是更详细的资料就不得而知。本书的作者将这个俱乐部归结于一个秘密操纵世界的影子政府——对此我不是完全苟同——我以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包括两方面:1)肯定有一个秘密影响、干预甚至操纵世界的跨国组织;2)但我认为,这个『彼德伯格俱乐部』事实上还不是这个秘密组织的正体,而只是在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

现在很多人鼓吹『货币战争』。但我觉得,这个在幕后操纵世界的组织,可能不但超越了政治,而且甚至超越了金融。也许事实的本来面目就如同美国学者亨廷顿所提出的那样,本质上是『文明的冲突』。就好比前几个月我听内部消息说,基督教在中国的信众规模已经在事实上达到1亿——渗透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牢记这一点。

一直以来,互联网上都流传着各种关于NWO(New World Order,新世界秩序)的小道消息。经历了08年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相关的阴谋论开始浮出水面。阴谋论固然给人一种危言耸听的不良印象——但阴谋论的价值事实上并不在于它90%是假的,而是它毕竟还有10%是真的。无论是天花乱坠的夸夸其谈,还是若隐若现的蛛丝马迹,都十分考验当事人去芜存菁的思辨能力、想象力还有定力。当然,只要你搜集的碎片足够多,你还是可以沿着一种统计学上的概率拼凑出一个接近事物正体的全貌,但不可能做到100%的符合。

历史不但是笃定的,也是在不断的猜测中倔强前行的。

世界不大,高人很多。自说自话而已,纠结碎碎念、娱乐大家。

--------------------------------------------------------------------------

http://www.leeforce.com

《彼德伯格俱乐部》读后感(二):美国精英的隐秘年会

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接受了阶级斗争学说的人,都是阴谋论的始作俑者或支持者。毛主席有句名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什么中间道路可言”,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国家接受中小学教育的人,几乎都是浸透在了骨子里。所以,从苏联逃亡加拿大的丹尼尔•伊斯图林,在热爱他的新祖国加拿大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世界金融寡头组成的《彼德伯格俱乐部》,意图分裂加拿大,所以,阶级斗争和冷战思维立即占据了他大脑的中心,一个和《货币战争》一样的“阴谋论”——《彼德伯格俱乐部》也就诞生了。

在这本书中,一个政商两界组成的精英团队——包括克林顿、基辛格、洛克菲勒家族、布莱尔等人组成的非公开会议成为了作者眼中的阴谋发源地,在他看来,作为记者,帮助公众实现知情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揭穿阴谋、还世界以和平和正义,则是自己为后人所景仰的必备条件。所以,他在抽空了地板的电梯中遇险,在危机重重的时候去和线人接头,依然有一种类似于即将揭穿“水门事件”的冲动。然而,这一切都是现实中的隐秘的存在,还是他脑海中的幻想?

先看所谓《彼德伯格俱乐部》的成员名单:克林顿是当时美国总统,基辛格是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洛克菲勒是美国大财团的代表,布莱尔则是英国首相,当然,照他所说,还有许多大银行、大公司、大财团的当家人,甚至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或国防部的高级官员。但我想说的是,这帮人固然有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彼此的竞争对手,每一次彼此的合作,所包含的风险丝毫不比收益小多少。在世界上掀起一股风潮或发动一次动乱很容易,但要想平息这种风潮却很难,最明显的是,美国公开联合西方发动了几次公开的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哪一次不是深陷泥潭难以自拔?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阳谋都是以失算告终,那些偷偷摸摸的小伎俩,就更难成事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次政商两界的通气会、摸底会。如同基金经理的年会一样,大家彼此在洗桑拿的时候,彼此虽然也是坦诚相见,但心里都清楚,此时说的话都是不作数的,回到公司,每个人还是得各为其主。要不然,明年来开会放松的资格都没有了。如果说彼此之间能达成什么阴谋的话,那也就是我的女秘书肚子大了,能否安排到你的下属公司先避一避,你家孩子正在申请的某某奖学金,我也就顺便算上他一份。真要是合伙拉动股价,将公众骗上一把以诈取其财富,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欧美都是民主国家,任何一个东西的异常波动都会引起人的质疑,而政府的不作为则意味着被指控或被解散,也就是在专制的前苏联和过度市场化的俄罗斯,这种事情才能不断上演。

此外,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人物关系,倒是让我想起了《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中所提到的十七个金融机构的人脉关系图。事实上,名人一直受人关注,所以名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也不可避免被当作阴谋来处理,载某种程度上,我完全赞成有更多的记者来加入丹尼尔•伊斯图林的行列——毕竟,公众对掌握公共权力的精英享有知情权,但是,所有精英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他不轻易相信任何人,也决不会不顾自己现有的身份地位而鲁莽从事,他们虽然也很贪婪,但他们却不笨。而这一点,也是我对本书最大的质疑之处——毕竟,我没有从本书中看到,参加如此昂贵的彼德伯格俱乐部会议,到底给这些与会者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好处。

《彼德伯格俱乐部》读后感(三):卷帘背后兰花手

(《钱江晚报》特稿)

如果能把中国历史把玩得滚瓜烂熟,那么,你一定不会忘记那些木偶似的傀儡王权,以及隐匿在他们背后扯线的神秘人物。战国的赵太后、唐朝的武则天、北宋的高太后、南宋的谢太后、辽国的萧太后、清朝的慈禧太后……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垂帘听政”者,一度打破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女人不得从政参政的囹圄,摇身成为朝野实权的执掌者。重幕低帘背后伸出的那只兰花手,纤纤盈盈,却随意拨弄着政治棋盘上颗颗渺小的棋子,在多少风云时刻导引着整个王朝和民族的命运!

看来,历史并不总是如狂海般波澜壮阔,它也总在某些特殊时刻呈现暗流汹涌的状态。它既可能是谈判桌上的口水战,也分明可以是后花园里的折子戏。你甚至难以想象,少数的几个人,关在一个房间里,就能决定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其实,这断然不是传说神话!如此吊诡的感受在我阅读《彼得博格---你不知道的当今世界最大的阴谋》时尤为强烈,思绪不禁浮想联翩,明显地感受到了历史的蹊跷和玄机——人类常常因为某个人或组织,就被置于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重大分岔口。中国的邓小平、美国的洛克菲勒集团都在相当长的时段里,强势地左右着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时代的命运轨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在某些决定性的尖峰时刻,表现得真像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叙事大师和戏剧家,谁都不知道下一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没准正在经历的这一刻突然就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纪念日。

可是,历史,究竟是一个人的历史,是一群人的历史,还是整整一个星球人的历史呢?

丹尼尔•伊斯图林给我们揭秘了一个既奇特又强悍的组织:彼得博格俱乐部。在诞生以来的55年间,基辛格、查尔斯王子、克林顿、拉姆斯菲尔德、欧盟贸易委员、西班牙国王和英国首相、BP老板布洛文尼、美国参议院议员爱德华、比尔•盖茨……如此重量级的欧美政界与商界的顶级大腕共同“策划”着金融危机、美国大选、关税壁垒、伊拉克战争、国际警察力量建设等事关重大的全球性议题,甚至控制着联合国的议程,将“精英政治”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个在“暗处”操纵全世界的“西方精英秘密俱乐部”试图通过向国际组织授权,以内部颠覆的方式,彻底摧毁所有国家身份,建立一整套世界价值标准。并且,这个“超国家”的游说团体,触角几乎伸及到了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它才是联合国背后垂帘听政的“世界政府”。

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在戒备森严的高级酒店里,该俱乐部的某个成员轻啜了口醇香的红酒,对他身旁的同伴说:“你该好好教训一下萨达姆了”,或者“近来石油价格太低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组织成员都是些洋鬼子,他们商量的事情都与我们相隔遥远,殊不知,所谓大浪淘沙,沙欲静而浪不止,大浪一下又一下,那沙岂能安稳?他们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数以亿万计的无辜平民百姓卷入到硝烟炮火中,或者,纷纷掏出腰包里少得可怜的一沓钱,以多于往日几倍的价格,给车加满油。他们仿佛就是我们这个“地球村”里最恶毒的巫师,一不小心,我们就有可能中了他们的蛊毒。

这真是一种波诡云谲的历史真实!风云变幻,一切都是被幕后策划者精心设计好的,世界的秩序也仿佛只是他们的游戏!“他们能摧毁任何事物——无论大小,只要是妨碍他们创造统一世界的新秩序”。而他们如何策划以及策划了什么却是秘而不宣,他们的借口就是“这不符合公众的利益”。因此,全世界几十亿人,也包括我们自己不得不乖乖成为少数政客手下“沉默的羔羊”,被动的待命——要么被继续圈养等死,要么被送上屠宰场立刻。“彼德伯格俱乐部成员太有权势了,他们无所不在,所以不会暴露。” 从法国广播播音员斯瑞•塞贡札克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组织无比强悍和狡猾的本性。所以,读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撕开它伪善的面具,至少死也得知道背后施放冷箭的那一位到底是谁吧。

如果人类的命运和文明总是由少数几个人来操控掌握,这究竟是人类之大幸,还是大不幸呢?这是世界范围的民主,还是另一种变相的专制?且听丹尼尔•伊斯图林控诉道:是他们迫使世界大规模地屠杀。我想到数百万在城市贫民窟的嗓音哭哑的孩子,数千万吸毒者(他们的未来就是沉湎于毒品)……与之相对的是,一小撮人从别人的苦难中赚取了大量金钱。

很幸运,他以如椽的史笔揭示着黑暗和光明交替的时局,激荡着我们的心灵,也引领着我们看到:时代和政治的卷帘背后伸出一只兰花手,不要相信她只是白皙温柔的,保持警惕,她可能在倾刻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拨弄乾坤一指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