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句頂一萬句读后感100字

一句頂一萬句读后感100字

《一句頂一萬句》是一本由劉震雲著作,九歌出版的平裝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图书,本书定价:NT$ 420,页数:528頁,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句頂一萬句》读后感(一):角度相当智慧

相当欣赏刘震云老哥。

忘记是去年还是前年读的这本书了。

现在想想,感觉又是一场“人间盛宴”的再现。

“有些话,能这么说不能这么做;

有些话,能这么做不能这么说;

有些话......”

哪位朋友帮我校正一下这段原话,谢谢。

引起我的思考是:我族人里面,到底谁和谁之间有话?怎么说才能说一辈子?如果,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我们之间真的就轻易开始“隔心”了么?

几千年,我族都没有个像样的沟通规则可以被大家默契使用么?是不愿意,还是没教化?照我看,都想按照自己的来,谁跟谁有话?

真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可几人自知?

反正小的我今年才开始学着自知......

《一句頂一萬句》读后感(二):标题写反了

好多年没正经读过一本书.

但看了这一本,感觉这么多年,白等.

这本书我感觉,应该叫作一万句顶一句.

何况,就那一句,作者也还是没说.

因此对这本书的评价,我改正为,一万句也顶不上一句.

您见过麻将打不好的人,对着一桌麻将牌算自摸的概率多大么.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人.

书里每个角色,无论男女老少,全是一个人.

我不管你怎么想,我就看到几十个刘震云穿着不同的衣服在台上演绎一出不是独角戏的独角戏.

你的孤独是你自个儿的事儿.

你的话语也是你自个儿的话儿.

书里前言说,这是我们民族的孤独.我个人认为,那是你作者自己的孤独.你并不爱人民.你以为这个民族的经历对你只是自已的体验的放大版,太小气了.

但是你真诚.虽然你不伟大,这份真诚的意思,值得我买一本正版的,算是对得起你.

世间真善美难求,因真者之不善,而善者之不美,且美者之不真.

但读书我还是喜欢求真.

《一句頂一萬句》读后感(三):没那么简单 就能找到聊得来的伴

刚读完刘震云的三本小说,我不能也说不出人家写作都是个什么风格,仅凭个人喜好和自身理解单纯记录下读书过程中的感受。

1、 刘震云的小说设置像是大雾中的鼓风机,你翻开第一页只知道前面还有一个庞杂的世界等着你。他的文字是领路人,领着你一点点向前走,鼓风机吹散一点迷雾你看清一点,末页吹散全部烟雾,你看清了整个世界。

刘震云经常从一个小人物入手,围绕小人物的人脉展开故事,再用每个人的身份和所到场所搭建起一个村庄一个镇子一个城市景观。他书中的人物关系更像一个圆,兜兜转转,最开始的人和最末的人往往会触发一种特殊反应。

被刘震云称为哥哥的莫言,他的小说设置则不然,他习惯先把这个庞杂的世界在一开头展给你看。把小说要出现的人物和人物关系、人物形象和特色一股脑地抛给你,《丰乳肥臀》里光是人物介绍就快小十页,看完前几页努力记住这些主角们的关系就已经把我耗累了。后面看正文的时候经常忘记A和B之间的关系还要去翻人物关系表,导致我现在还没读完他的一本书。(也是因为我笨和懒)

2、 我知道我曾经说我喜欢郭敬明是多么的傻逼了。以及我居然曾经说我认为《后会无期》是最好的国产电影。我现在偶尔想起我以前说过的话,我想把那个我掐死,或者把那个脑子吃了。

看完第一本刘震云的《我不是刘跃进》之后,我异常惊喜地和大石分享我的“读后感”,大概就是太特么好看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看的书。大石不屑地表示,她高中就看过了,而郭敬明是人家小学看的读物而已,顺便给了我一个白眼。我猛然想起来我大三的时候居然还“义正严辞”地跟各种人推荐郭敬明,还在小聪的期末考试卷纸上跟60多岁的人讨论我自以为的“大道理”。太弱鸡了,不知道以前的骄傲和张狂哪里来的,无知者无畏?觉得自己聪明是因为知道的太少了。

3、 刘震云的小说好理解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物情节简单,都是血淋淋的真实;二是语言简单,车轱辘话来回转,讲道理也用最土气的话直接来。他的车轱辘不会让你厌烦,反正不会让我厌烦,而是更强化了主人公的形象。

就我目前看过的三本书它们都有同一个主题: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找朋友要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找媳妇、孩子都是为了说得上话,为了一句话、得到一个答案,他们走上三四天、几百里。“寻遍千山万水,只为找到一个能说得上真心话的人。”这谈不谈得来,对于中国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不能再慢悠悠了,得快快地追吖。

《一句頂一萬句》读后感(四):讀書筆記

1、慢性子容易心细,心细的人容易记仇。

2、老汪他爹处事与人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

3、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在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4、上学是得脑子好使,但要说值得着,还得那个脑子笨的。人就像鸟一样,脑子好使,翅膀一硬就飞了;脑子笨,撒出去才能飞回来。

5、秦曼卿叹一口气,便知生活和明清小说里不是一回事。但事到如今,主意全是自己拿的,想回头也已经晚了,在乐器的吹打中,不禁流下泪来。不是伤悲嫁错了人家,而是伤悲不该读书。

6、等老顾走出饭铺,发现昨天堆在饭铺外棚子里的几十包布匹和纺线,已被杨百顺一个人一包一包扛到了渡口。原来他们睡觉时,杨百顺五更就起床了,替他们扛包。经过两年的风风雨雨,杨百顺也跟从前不一样了。一包布匹和纺线,足有百十斤重。摆渡的老叶这时也撑船过来了,杨百顺又将一包一包的货,撅着屁股往船上扛。雪地里,扛出一身汗,哈气从头上冒出来,周身像蒸笼一样。小宋指着远处的杨百顺对老顾说: “看。” 老顾朝地上啐了一口痰: “看啥?他不扛包,说明他老实;他一扛包,证明我没看错,这孩子有心眼,我不敢要。” 待走到船边,杨百顺已将货扛完。半截棉袄都被汗打湿了。老顾三人上船,如果这时杨百顺跟老顾搭讪,杨百顺的大包就白扛了;但杨百顺见到老顾之后,并无表功的意思,看老顾没收留他的意思,也没说啥,本来可以跟他们同乘一条船,到黄河对面,现在也不乘了,跳下船,向小宋招手。他这一跳船,一招手,老顾心动了,觉得他是个憨厚孩子,便向他招手: “小子,上来吧,去染坊让俺家掌柜看一看。他收你,是你的福气;不收你,你也埋怨不着我。”

7、这些年杨百顺经历过许多事,知道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

8、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9、挨打不算受欺负,被人蒙了,就算受欺负了。

10、一个人总顺着别人的心思来,自己心里就有些别扭;但一个人自己别扭,也比再让别人别扭自己强。

11、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12、一次小谢见陈奎一又跑到工地向牛爱国使眼色,说“有情况”,又见牛爱国加紧干活,干完,从卡车上跳下来,跑向伙房,也赶紧跟了过来。进了伙房,见两人正坐在一起,对着头在吃一盘猪耳朵猪心,小谢假装偶然遇见: “光吃菜呀,也不弄壶酒。” 接着作朋友状,便想坐下。但牛爱国和陈奎一都没理他,把他干在那里。吃完猪耳朵猪心,牛爱国站起又去了工地,陈奎一白了小谢一眼,将一大笼馒头盖到锅上: “开饭还得会儿。” 不是心疼那点儿猪耳朵和猪心,是让小谢明白,一个人想和另一个人成为朋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13、曹青娥在牛家庄生活了二十年,早已将丈夫牛书道掰扯过来。两人不再吵架。但这时的牛书道,成了已经去世的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曹青娥成了老曹老婆。曹青娥这时才明白,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别人,就是掰扯了自己。

14、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15、他在世界上主要急两件事。一是人说话不算话;二是遇事认死理儿,一件事,理儿事先在那里摆着,人变了,理儿变了。

16、宋解放和牛爱香都穿着夹克,牛爱国出门时只穿了一件背心,凉风一吹,打了一个冷战。牛爱香对宋解放说: “老宋,把你的夹克脱下来,让爱国穿上。” 宋解放二话没说,当即停下车,脱自己的夹克。牛爱国虽没穿这夹克,但觉得宋解放这人厚道。厚道不是说他脱夹克给牛爱国穿,而是脱这夹克时,毫无怨色。

17、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要想不清楚这一点,也活不到今天

《一句頂一萬句》读后感(五):吴摩西和巧玲的延津

吴摩西出走延津,本是为了丢掉吴香香,丢掉一些闲言碎语,丢掉一些麻烦,却没想到丢掉了和自己最亲的巧玲,巧玲被人贩子老尤贩卖,辗转到了老曹家,成了曹青娥,十三年以后的曹青娥被迫嫁给牛家的儿子牛书道,被从延津卖到牛家庄的曹青娥也就是巧玲跟牛书道过了一辈子,她把自己变成了吴香香,把牛书道变成另外一个吴摩西或者是老曹,但是在牛书道死了以后曹青娥也就是巧玲却只对着死去的牛书道说了一句:

“我不是哭他个龟孙,我是哭我自己。我这一辈子,算是毁到了他手里。”

曹青娥和牛书道的儿子牛爱国,在巧玲也就是曹青娥离开延津七十年以后,循着曹青娥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又回到延津寻找后来改名叫罗长礼的吴摩西的踪迹,却无下落,吴摩西也就是罗长礼,巧玲也就是曹青娥,还有牛爱国,终其一生都没能找到那个能够对上话的人,曾经一度可能他们以为找到了一个能够说话的人,并且在陶醉其中的时候又被另一个误会打醒,清醒以后的他们再一次继续寻找的时候就不免茫然,不免又要经受再一次相遇和被打击的命运,这种打击包括婚姻,连相邻最近的人都没能说上一句知心话的时候,也就对人世间所有事情感到失望,失望之余又想对未来抱有一丝希望,于是牛爱国曹青娥也就是当年被人贩子卖到温家庄的巧玲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这是近段时间来我读过的一本,很仔细读过的一本书,并非因为里面的文字“绕”,绕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道理让我大吃一惊,当一件事情钻通八八六十四个管道以后才发现根本不是原来你看到的样子,当你以为自己已经看清事情真相的时候却发现原来事情的真相距离你仍然那么遥远,于是又开始绕了起来。

通常我们都觉得,与人对话比较接近,因为人就在你周围,人与人之间只要想说话就能说得着,因为中国是一个不缺人的社会,每个历史时期每个朝代都不少人,甚至让我们感到更加窒息的是中国的人太多了,我们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能看见人的身影,而与神对话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神遥不可及,却又在你心里,在你心里并不是说在每个人的心里,而是每个人不知道这个神就是在他心里,或者说我们不知道神何时才能驻在我们心里,正因为这种对于神性的布确定性让我们感到对神无所适从,从而感到对神的对话是如此困难,当我们了解一些事情以后终于发现,这一切又都是相反的。

对人的对话是如此困难,是因为你无法触及对方的心,每个人都可以跟自己对话,但话语由此失去了它所应承担的功能,对话的意义在这个时候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但当对话直指向外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找到一双认真倾听的耳朵是那么的困难,比我们说出一句话更加困难的时候,这种对人的对话就比对神的对话要困难得多,孤独由此而生。每个人的孤独都不一样,因为埋藏在每个人心里的神行指向也都不一样,这是外在导致的困惑和恐慌,这种恐慌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慢慢滋长,当人把这种外在指向内在的神性以后,会发现周围一片沉寂,沉寂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沉寂本身,而在于沉寂带给人身心的折磨,这种折磨是任何物质享受无法达到的。

神父老詹的那座教堂最终也没能在中国的大地上建造起来,也没能在吴摩西的心里建造起来,吴摩西最后带着恐慌和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曹青娥也带着同样的恐慌和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吴摩西的世界已经无从知晓,但我们知道,曹青娥在临死的时候喊出的“回家”却永远无法再次踏上延津的土地的时候,牛爱国也没能完成同样的夙愿。但是时间同样在流逝,时间在他们三个人的年轮上慢慢流淌,一代人又一代人之间不同的信念和理解差异上流过的时候,他们最终都没能达到彼此理解的境地,虽然这三个人都在不断的寻找和回忆中度过,没有人知道另外一个亲人心里想寻找的净土到底在何方,他们只不过遵循自己想要的路线和亲人沉默的话语中寻找得来的蛛丝马迹到达了一个几乎面临失控的局面,最后,反倒很可能在吴香香,章楚红,庞丽娜,或者是在老曹,老詹,甚至是宋解放身上找到了。

这里我们突然想起王小波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并非偶然,恰恰相反,很可能是一种使然。

---Apr 06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