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摘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摘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本由王力 主编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一):猎奇般的常识

一个文明死去不过百年光景,在后人印象中已经如此模糊了。

看着二十八星宿怪异的名字,听到隔世遗魂微弱的诉说,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在心中渐渐复苏了。我感到温暖,一页页书翻过,字里行间的的祖先们慢慢有了音容笑貌,平实的讲述着他们的生活,讲述我真实的身世,有种埋藏多年的儿时记忆涌上心头的感觉,急迫的想要了解更多真相,又为了这真相的无可挽回的泯灭而痛心。

他们带着诗意生活,四时风物的种种名目透露着先民的遐思,或壮丽奇诡,或雅致可人,即便姓名字号都带着种种从容不迫的美好,当一个古老而优美的词汇跃进眼底,就会在心中激起猎奇的快感,好像了解到深藏不露的沧桑大叔竟然有着惊人的过往。王力先生的行文却是非常朴实平静,不疾不徐的罗列着遥远过去的点滴常识,竟带上一点证言的意味,像在证实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奇观,意外的有着逼人的尊严感。

号称自己是那个伟大民族的后裔,实在惭愧,除了汉字以外,还有哪一点传承证明我同他们的联系?可笑古人生活的日常竟能以陌生的美感让我惊讶,可叹时光流转得太快,总是把人间匆匆改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个人短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四版),王力主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一版,斩!(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书,肯定不止这一本。比如文化类的《中国文化要略》,语言类的《古代汉语》,历史类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哲学类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等等多类的专著,都在不同方面有不同侧重的介绍或解释,像本书其实也基本脱胎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古代文化常识的部分,期间经历了多次的修订,因而更系统,涉及面更广,内容更集中。这个版本的主要特点在于: 一,在文字阅读方面,有注音,重点是部分注音源于王力等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到音韵学知识和研究,减少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也提出了一些和平常不一样的读音看法,比如伽蓝,龟兹等词,尽管大量的古汉语名词在书中充斥,但阅读理解起来是无碍的; 第二,有大量的插图以及文物、文献实例,更便于直观理解和观察。而且随着考古研究的发展,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也相应出现,成为本书修订的重要依据; 第三,非常详尽的文物资料注释,其注释的字数可能比正文还多,因为原著是比较言简意赅的,在尽量不大幅修改订正原著的基础上,许多相关知识和事件就融入到了注释之中,尽量让读者对某一方面有更详尽的了解; 第四,在注释中,涉及到了一些评价和观点,与时俱进地对某些曲解和误读做出了批评,少有大而空的赞美,比如对茶道,汉服等; 第五,还是在注释方面,突然就冒出了几句冷幽默,让人猝不及防,比如关于犊鼻裈(开裆裤)的解释——“那肯定不是因为某些部位特别耐寒”; 总之,本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读物,是非常有助于了解和厘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化传言的,也让人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三):不用月光宝盒也能穿越千年,把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搬回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文/诸神的恩宠

近两年,《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一时间,唐诗宋词成为宠儿,社会上掀起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风潮。但遗憾的是,仅靠唐诗宋词,并不足以让我们充分了解古代世界。银幕上古装戏满天飞,小鲜肉赚足了流量,一开口竟是琼瑶腔,真让人有想砸屏的冲动。更别提那些不伦不类的“戏说”情节,简直让观众哭笑不得。这些古装剧,看多了会脑残。

不懂历史,不懂古代文化,不仅会闹笑话,还会花冤枉钱。不信,去古玩市场转一圈,就全明白了。不懂古代文化的人,好比有眼却瞎了一只,有腿却瘸子一条,虽然还能看能走,可到底不得劲。英国文学家切斯特菲尔德曾说:“常识是我所知道的最高的通情达理。”在知识碎片化时代,常识已成为了一种稀缺品。

想了解古代文化并不难,博物馆是个好去处。要是嫌路远,想躺沙发上就能学知识鉴古董,办法也有。小声告诉你,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是本经典通识类名著,内容涵盖古人生活、学习及工作各个方面,是通往古代中国的一扇大门。有了它,不用月光宝盒,你也能穿越千年,还原历史真相,旁观古人日常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最早并不是独立成书的,而是从教育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精选出的第八、九单元。《古代汉语》是由中国著名语言学泰斗王力教授主编的,至今仍作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使用。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自1961年出版以来,前后历经四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是中国古代文化方面最重要的参考书。

说起这本书的编委团队,堪称中文学术界的奥斯卡阵容。我们来看看都有谁:主编王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翻译家、诗人。早年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翻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执笔人马汉麟,毕业于西南联大,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审校者是国学大师姜亮夫和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等。

这本书内容庞杂,上通天文地理,下达衣食住行。猛一翻像老虎吃天,从哪里说起呢?不如就从天、乐、试、教、食这五方面说开吧。

天:星空联盟

古代星空四象图

在古代,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为适应农耕生产,古人常观测天象。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可见,天文知识在民间已相当普及。

古人将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称为七政或七曜。直到今天,日语里“曜”还有表示星期几的意思。比如,“月曜日”是星期一,“日曜日”是星期日。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把星空分为二十八个不同区域,二十八星宿的说法由此而来。此外,还有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以北极星及其周边各星,统称为紫薇垣;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古人很重视北斗星,北斗星不仅能辨别方向,还能确定季节。北斗星的斗柄指东,是春季;斗柄指南,是夏季;斗柄指西,是秋天;斗柄指北,是冬天。

人们还用想象出来的四种动物: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在西方占星学上,十二星座是宇宙方位的代名词。我们多数人都认为,十二星座传入中国,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考古学家们却用事实推翻了这种观点。1974年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下葬时间约为公园1116年)出土,其中的黄道十二宫彩绘星图,就是西方十二星座。原来,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就已经知道白羊座、巨蟹座和摩羯座啦,好神奇。

乐:音律之美

曾侯乙编钟

琴棋书画,琴排在首位,足见古人对音乐的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律知识就已经非常精微了。记得《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欧阳克同时上桃花岛求亲,黄药师给他俩出的考题里,就有一道音律题。

按今天的标准看,郭靖完全没有音乐细胞,估计考唱歌的话,他八成会跑调。我们常用“五音不全”来形容这种人。可你知道“五音”指哪五音吗?在古代,宫、商、角、徵、羽被称为五音,它们分别对应简谱中的1、2、3、5、6。

1978年,湖北随州挖掘出一座古墓,墓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曾侯乙。从这座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套65件的编钟。这说明在公元前5世纪时,中国已经有了七个音阶,包括绝对高音和旋宫转调的能力,这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极为罕见。

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声音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叫十二律。十二律分阴阳两类,奇数六律就叫做六律,偶数六律叫做六吕。

试想一下:现在有人让你把手臂抬起来,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可你知道吗,吹灰这个动作,居然也和音乐也有关系。吹灰,最早指古人候气的方法,古人把葭莩灰塞进十二个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莩就飞动起来了。可见在古代,音乐不仅能修身养性,还有一定实际用途。

试:漫漫科举路

科举之路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官本位社会,科举制度是读书人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

正式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时加以完善。多数人以为,只要中了进士,就意味着捧上了金饭碗,从此便能飞黄腾达。其实没那么简单。在唐朝,中了进士还捧不上金饭碗,只有再顺利通过吏部(相当于中央组织部,主管人力资源工作)组织的“拔萃”考试,才会被授予官职。我们熟悉的大才子柳宗元和白居易,都是进士及第之后,又顺利通过“拔萃”考试,这才被委以官职的。而同样是大才子的韩愈,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没通过“拔萃”这一关,他一直无官可做。为此,他还三次向朝廷上书求职呢。

清朝时,科举制度增加了童试环节。参加童试的人叫童生,录取后叫秀才。秀才是等级最低的读书人。受影视剧误导,现代人总以为秀才都是苦兮兮穷哈哈的,其实并非如此。秀才内部也分三等,成绩最好的叫廪生,廪是粮食的意思,廪生每月由朝廷发粮食。此外,无论哪个等级的秀才,见县官不用跪拜,这搁封建社会也算是很大的特权了。

正式的科举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办一次,也称大比之年。在秋季举行,也称秋闱。参加考试的都是秀才,考中后称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参加就是乡试。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季在礼部(文化教育部)举办,会试又被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都是举人,考中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无论乡试还是会试,考题都是八股文和诗词歌赋。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策问是古代以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内容以经义、政事为主,与今天大学里的论文答辩有相似之处。能通过殿试的人,叫进士。进士中的前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另外,古代科举制度还有武举一说。

刘春霖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1904年。当时,正值慈禧七十大寿。老佛爷一高兴,增加了一场科举考试,末代状元叫刘春霖,是慈禧钦定的。相传刘春霖博学多才,还写得一手好字。晚年时落魄不已,靠卖字生活,后来病逝了。

综合比较一下会发现,古代科举制比现代高考制度要严格得多,激烈得多,残酷得多。

教:礼教吃人

《三纲五常》

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建起来的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无论哪朝哪代,宗法制度的力量都非常强大。这种制度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强化了人性之中的奴性,巩固了封建势力的世袭统治。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不知要过多少人的命。

在封建社会,皇帝一生气,常会将某人“灭九族”。这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在历史上,灭九族其实不止这九族,还包括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可以说,连坐制度是专制时代最惨无人道的刑法。

古代社会讲究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慈子孝,男尊女卑,妇女要守妇道。其实这些礼教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要听话。然而,这只是封建统治势力给普通百姓定的规则,他们自己并不遵守。为争夺皇位,皇室成员之间常有杀父弑兄等事,连李世民都干过这种勾当。

在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正妻被称为嫡妻,她的儿子被称作嫡子。妾的儿子只能被称为庶子。嫡庶血统不同,待遇也有严格区别。在继承制度方面,一般家庭是嫡子继承家业,皇室里由太子继承皇位。由于争夺利益,皇室杀嫡立庶的例子屡见不鲜。

现代人说起婚姻,一般指男女结婚。在古代可不是这样的。古人把新郎新娘的父母合称为婚姻,其中,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结婚,和小两口没多大关系,而是两个家族里大家长之间的事。在古代,任何一桩婚事,都要经过媒妁之言,要走完“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六关,才算完事。现在,能理解古代的包办婚姻有多残忍了吧。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宗法礼教,就是血淋淋的“吃人”工具。在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叼走后,祥林嫂重新回到鲁镇做工。这时,她成了所有人戏耍愚弄的对象。看看那些人的丑态,你就会知道宗族势力有多强大,人性有多丑恶。如果你以为时过境迁,那些看客都已经随风而逝了。那你太天真,难道你没听过那句话吗——“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针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糟粕一面的惊人洞察和无情批判,让鲁迅无愧于“民族的脊梁”之誉。

食:以食为天的基因

中华美食

在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里,朱元璋未发达前,被一碗烂粥救活,直至登上金銮殿,仍忘不了那口汤。几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美食再次名震世界。几千年来,从皇帝到老百姓,中国人骨子里对美食有着固执地追求。

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那时候,稷(小米)、黍(黄米)、麦(大麦小麦)、菽(豆类)、麻(麻子),这五谷是古人的主要口粮。

光吃主食也不行,古人也讲究荤素搭配。在古代,牛、羊、猪是主要家畜。其中,牛肉最珍贵,只能供有地位的人吃,普通人只能吃羊肉和猪肉,所以汉字里,一些美食都是羊字旁,比如羹。现代汉语里,猪常被用来指代不好的事物。比如,骂人蠢就说他是“猪脑子”。但古时候,猪代表着财富和生育,具有很美好的寓意。

古人吃的糖,一般指麦芽糖。据季羡林考证,中国传统的制糖术只能制出粗糖。唐代时,先进的制糖术从印度传入我国,从此我国也能制出松散的红糖。后来,中国人改进了制糖术,制造出白砂糖和冰糖。直到今天在印度梵文中,“白糖”一词,意思还是“中国的”。

茶是我国的重要特产和主要饮料。饮茶之风,最早是从江南地区开始的,南北朝时渐渐风行。唐宋之后,茶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但关于喝茶的概念,在唐朝和今天完全不同。唐朝喝茶,要把茶饼碾碎,用筛子筛过后,煮成糊状,加盐、葱、姜等调味品后饮用,听起来更像喝胡辣汤。而现在我们用开水泡茶的喝茶法,是元朝时期留下来的方法。

除了以上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识。比如:为什么说司母戊鼎是“一只耳”?为什么说日本相扑运动员的衣着起源于汉代犊鼻裈?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老佛爷” ,一位是慈禧,另一位又是谁?这本书,在原版本基础上,扩充了大量考古资料,有文字,也有图片,极大丰富了书本身的内容。图文并茂的形式,也增强了趣味性,读起来一点不枯燥。

中国古代文化灿若星河,既包括像服装文化、饮食文化和器物文化这类物质文化,也包括像诗歌文化、民族文化、宗法文化这类非物质文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化里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举国倡导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冷静头脑,擦亮眼睛,分辨出哪些是古代文化精华,哪些是古代文化糟粕。只有精华,才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才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至于糟粕嘛……垃圾桶在哪儿。

2018.7.15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