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代文化常识》的读后感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的读后感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是一本由王力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一):涨知识

王老师的这本书娓娓道来而又浅显易懂,一点也没有在啃专业书籍的感觉。

能增长不少历史文化的知识。看到某些章节会让你想要自己之后再深入研究的冲动。我想,王老此书篇幅虽然不长,但也是旨在给读者一个“科普教育”,真的想要深入研究,还是要靠个人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了。

全书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方方面面,天文律法乐律科举等等。

强推。

《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二):《古代文化常识》适合所有中国人读的书

人之所以活的懵懵懂懂,是因为我们是自然地活着,凭着生理需求吃喝拉撒。而你的身边总有那么一个智者,他懂得所有的礼节,懂得你们家族,你们地区所有的礼仪,那个人在你们村里,或者是家族里,一定属于有威望的人。我认为,一来,他懂这些规矩,二来,他能坚守这些规矩,三来,他能传承这些规矩。

说实话,落叶归根,不是没有道理的。

疫情前,我们姓氏全国范围内召集了很多宗亲的微信大群,大家定期聚会,还有人专门寻根,我们的根在山西大槐树。

我看到过他们拍的照片,看到了照片中的大槐树,看到了那里荒凉的景象。

说实话,这些都不匹配我想象中的根。

可是听到总会那个姐姐讲解寻根路上的各种故事,各种艰难险阻,各种坚持,我是被感动的。为什么被感动,我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时的结论是,内心有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去寻根,他们有心灵支柱,这个支柱很重要。

我们宗姓是这样。

中国人的情感连接也是这样。

小家构成了大家,大家构成了国家。

有国才有家,中国人才懂得情感,不需要多说,只需要说了,内心油然升起来的就是那种大家的情感。

为什么开始读《古代文化常识》?

一开始是想读了他再去读《孔子》可能会更懂。

一旦开始了读它,内心的满足和欣喜真的是抑制不住的往出冒,充盈内心的满足感。看到这个,我会内心:喔,原来是这样?看到那个:喔,原来是那样,这里有体系。真好,这就是文化常识给你的充盈和满足。

建议所有人来读读他,即使你不在上学,即使你垂垂老矣,都没有关系。

来这里寻根。

《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三):《古代文化常识》

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以蔺(lìn)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相是“百官之长”。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逐渐缩小。例如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势就远在丞相之上。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大司空是主水土之官,和先前御史大夫的职掌不同),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但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说的,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晋称为尚书都省,刘宋称为尚书寺,一名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yì)。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隋代避用“中”字,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在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时,三省名称曾有几度改变:尚书省称中台,文昌台;中书省称西台,凤阁,紫微;门下省称东台,鸾台,黄门。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唐代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唐高宗以后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为“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