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干杯!柏林大街》经典读后感有感

《干杯!柏林大街》经典读后感有感

《干杯!柏林大街》是一本由简铭甫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干杯!柏林大街》读后感(一):柏林是一个无法言说的城市

每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努力让所有的城市看起来都差不多

但在欧洲

所有的城市

都各有各的特点

而这其中巴黎、柏林、罗马、伦敦和琉森

是我最爱的城市

或许去了北欧之后

我会在这串名单之后

继续增加

柏林的特殊

因为这是一个两次发起世界大战的国家的首都

也因为这里曾经被人为地分成两个都市和国家体制

还因为这里一直保留着原始的对自由的信仰

看完这本书

你会发现

柏林不是一个细腻的城市

也不是一个平淡的城市

太多的包容力,让太多的文化在这里混杂

太多的沉淀,让太多的历史在这里酝酿

不去柏林,绝对无法体会

但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

而且我认为作者就是一个充满艺术特质的同志

他对文化的品味

对多元文化的辨赏

对同志文化的体会

有它的独到之处

读过之后

柏林更加清晰

让我更加向往

这是我的旅行计划

在2014年

《干杯!柏林大街》读后感(二):小小布尔乔亚得做多少道减法题才能成为小小波西米亚呢?

或许待在国外最是安心,安心做一只小虾米,没人会来质疑、说教你的人生。就算有,freak/dreamer比例也是那边高很多,几番作怪都还轮不上你:一个来自内敛东方世界,乖乖牌的,50%未知论者+50%宿命论者。

相形之下回国后,情况不但瞎,就连你最崇拜的爸爸都会轻视你这个小手工业者。除非你一跃而成非常有钱的大商人喔。注意,一定要一跃而成,飞速在现代社会就是均速,甚至最低限速的意思。这以后情形完全另当别论,你甚至可以为自己包装个贵族排场啦。

其实你已经非常循规蹈矩,甚至还有自己的医疗保险。不过不去上班和不爱社交的问题总还容易遭人垢病。可你每天都在工作和思考中度过,也有较完整的精神体系。明明就象现在,是个吃饱喝足后敲起键盘的十足现实派嘛。

而那个梦想家的你说是要四处流浪。去到不同国度,尝试不同工种,学习不同技艺。什么都不带走,只带走印象。如果可以和伴侣一起,和孩子一起,在路上,生活、学习、艺术。你的伴侣甚至可以不分性别,比如一个信念坚强令你景仰的女人,当然你自己也要内心非常强大才行。

说起梦想的那会你还两手空空,不用手机,全部家当一只行李箱就能装下,外加一台小破彩电用来收看SBS频道的世界电影。可你现在像极了一个小小布尔乔亚。你和你快要漫溢的家当塞满着65平,你又频繁闪烁起置业的念头。拥有的越多,自由就越少。

你相信力量源自信仰,真正的幸福也是发自内心。当理解什么也带不走的含义,你终于轻松自在起来。过去并不可惜,未来也不可怕。不过你又说,总还要找点乐子过日子吧,好,那就让生活成为艺术。

《干杯!柏林大街》读后感(三):那是一种想象的颠覆

我是个有恋书癖的人,从小在大书店旁边长大,养成了逛书店如别人逛街一样的习惯。有很多书,读过很多书,还在买很多书。不怎么借书,也不把轻易书借给别人,也许我只能在这一件事上很坚决的说“不”。和我熟的朋友都知道,我对书的要求近乎完美,有一点神经质的freaky...小时候总会把手头的书看一遍又一遍,但是最近,不知怎么了,很少能安下心来看看书,桌子上买了没看的书已经攒了一大摞。

昨天,拿起了那本买了一些时候却一直没看的《柏林》。书到的时候,韩童鞋就说,这书有股怪味。其实我是很习惯这个味道的,书有很多图,像打过蜡的味道,我总是很喜欢每本书的味道。但是,对我来说,这书奇怪在内容,我读到的是一种想象的颠覆。

其实,我一直不了解柏林·德国。要是提到德国,我也只能想到:啤酒,奔驰,罗密施耐德。我知道德国人严谨,但总觉得他们骨子里也应该有那么点小浪漫,要不然路德维希怎么会建起那座天鹅堡?也许是因为巴伐利亚和柏林有太多差别,这本书连我想象的那点小浪漫也都彻底颠覆了,他们血液里,天生没有浪漫热情的基因。

可能是不再每天学历史的原因,我早就把东西柏林这个历史事件淡忘了。看到书里常常出现的“公社”“布尔乔亚”等各种词,我有那么点摸不着头脑。西方社会的工人阶级、社会主义一定我们的很不相同,也许那种理想在那个地方真正的成为了一种信念,而在我们这里却渐渐成了一种形式。

柏林的朋克是对我曾经想象的另一个颠覆。我怎么会知道,朋克文化在那里那么盛行。那种特有的艺术,涂鸦和同志文化,坦白说,我不一定能够完全接受,但可以慢慢欣赏。对于我理想城市的概念,柏林的形象近乎疯狂,一种沉闷的疯狂,大面上不会觉得他是那么的另类,但是深深的去读去品,便感受到了那些在角落中的宣泄。一个经历过很多的城市,冲撞、分割、倒塌和融合。所以,我觉得那是一个适合男人的城市,一个可以让男人们不顾一起跑到那里去宣泄、去寻觅、去成长的城市。

在读《带一本书去巴黎》的过程中,我把这本书加了进来,也正因为这样,我体会到了这两座城市有多么的不同。巴黎,泛滥着浪漫,每座城堡、每座教堂都有像爱情诗一般的故事。我读着巴黎的宗教、革命,心中却能泛起身临其境的小资。也许,巴黎就是那么的适合女人,不然罗密施耐德怎么会从德国搬到巴黎?从没想过要去评价这两座城市谁好谁差,但是的确读出了那些永远不可能融合的差异。

读完《柏林》,体会着各种颠覆,我很想再读一读《巴黎》的浪漫……

2010.5.22

《干杯!柏林大街》读后感(四):柏林是个形容词 。补充下作者不足之处

在欧洲生活的时候,发现欧洲的年轻人可以用一个方法去判断---向往不向往柏林。如果向往柏林的,就是cool people.这包括了许多潜台词----请原谅我的刻板印象----基本上具备了一个左翼很酷的年轻人的特质,比如素食,party animal,不相信宗教但是非常追求spirual喜欢meditation…这都是很酷的事情。比如喜欢clubing的年轻人,喜欢Berlin和喜欢Ibiza的就是完全两类人。Berlin夏天24小时不间断的party,在地下室里,在装修得alternative的club里,在楼顶上,在草坪上,在肮脏的楼里,总之不会是像ibiza那种posh和fancy的club里。对的,Berliner不屑。

柏林是一个形容词,Berliner的基本素质是Open minded,easy going and cool.这逐渐就成了欧洲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就算你找张沙发,也要在CS网站上declear你这个人open minded 和easy going。这里有个笑话,回国之后大家问我找男朋友的标准,我说open minded,easy going,cool and interesting.于是大家尴尬地说,这要求太高了。高么?---这就是在欧洲找个陌生人沙发睡一晚的标准啊。

柏林是我的精神故乡,我住在维也纳的时候没事就出门搭个车,十个小时之内,穿越四个国家的首都,晃晃悠悠地到了柏林,住上半个月。我也曾经想过搬到柏林去,最终我因一种莫名的恐惧而退缩了。因为我害怕失去柏林。后来我那些好朋友们,同学们,莫名其妙认识的神经质的年轻人都陆陆续续地搬家到了柏林,柏林变成了我心里的一根刺,一旦有任何的只言片语去触碰,就生痛得没了力气。

在柏林,如果你是一个artist,那么注定你的生活会很艰难。因为满大街的,出租车司机,咖啡馆女招待,看门的,都可能是没有成名前在努力维持生活的艺术家。柏林永远只有一种人,就是artist/某某职业。比如我一个波兰的女性朋友,生物学博士,依然只能找到咖啡馆女招待的工作,然后业余的时候在另外一些空间,比如另类土耳其餐馆里策一些不出名艺术的展。

呃。貌似我说了太多我自己的乡愁。这个德语词汇叫Fernweh.意思是,对于除了故乡以外其他地方的乡愁。

简铭甫写的柏林非常私人和主观,作为一本私人游记非常棒,而且很少有华人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写出真正的柏林,柏林的惊世骇俗,如同魏晋时代的名士风流。

可是作为一本介绍柏林另类文化的书,我觉得略显偏颇。

比如我气愤的是,他居然说techno已经成了历史。可是柏林的techno文化一直没有萧瑟过,柏林大部分的party,club,festival依然是techno为主的,而且越来越白热化。推荐简铭甫可以去看看一部电影Berlin calling,就是讲述Techno文化和柏林的地下文化。政府依然在主打Techno。事实上有一部记录片,大约是2003年的,叫做《We call it techno》,就讲述了Techno文化运动,不仅仅是音乐,还包括了各种态度----techno文化是德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运动。我很气愤的是,事实上我在维也纳曾经做过techno的DJ,维也纳也是一个techno重镇,区别是Berlin更偏重于音乐本身,而Vienna更篇重于visual.在欧洲地下文化里,vienna和berlin是最受到关注的audiovisual arts的中心。

再比如,简铭甫居然没有写Kreuzberg!这是柏林最最最重要的地下文化中心,投奔柏林的年轻人,十有八九是冲着Kreuzberg去的(这就是文中非常轻描淡写地提到的十字山)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写柏林文化的书,居然不提或者没有着重写Kreuzberg!虽然现在哪里因为过多的hipster和hipper还有慕名而来住在哪里的艺术家,导致房租上涨得很厉害,他们正在寻找新的乐土。

还有好多细节,比如居然没有提到柏林夏天的电子音乐节---总的来说,不提techno文化的柏林是失去了核心灵魂的柏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