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简明拉丁美洲史》读后感100字

《简明拉丁美洲史》读后感100字

《简明拉丁美洲史》是一本由[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 / [美]朱莉·阿·查利普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明拉丁美洲史》读后感(一):无

那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我们的课本上沒有什么存在感!在我的脑海中,一直只有比国家名称不多出多少的几个词汇!本书让人受益良多,但是也只能算新华字典一般的入门级存在,被人忽视肯定是痛苦的,应该会有更好更详细的美洲史出现!对我们的意义来说,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诡异的,但也有其脉络可寻,学习借鉴并尊重它,是我们最紧迫的要求!

《简明拉丁美洲史》读后感(二):一个大陆的拉丁史

先后分三次,历时三年,终于把这本读完了。

说起拉美,想起的总是西葡曾经的残酷征服与掠夺,以及当今拉美停滞发展的陷阱。通过这本书终于看明白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来自于其异常的苦难与乐观的拉丁气质。

一方面你会惊艳于拉美革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惋惜于其革命成果总被美国的恐共神经质而风吹雨打去。

拉美无疑也是被资源诅咒的大陆,进步的力量总是被资源价格走低所激起,又总是在资源价格的走高下败走。

《简明拉丁美洲史》读后感(三):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大概地总结一下本书的基本内容,正文如下:

《简明拉丁美洲史》的作者是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E.Bradford Burns,1932—1995年)。曾任美国拉美史学会主席、洛杉矶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攻巴西史、中美洲各国史和19世纪拉美史。著有:《巴西的民族主义》(1968)、《巴西史》(1970和1980)、《l9世纪拉丁美洲进步的贫困》(1980)、《巴西历史文选》(1966)、和《在尼加拉瓜的战争》(1987)等著作和几十篇论文。他在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在美国四所大学讲授拉美史概论课程,他的学生从大一到研究生都有,学生年龄跨度长,从不同角度提出新颖的问题使他对于拉丁美洲各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伯恩斯在他的前言中提到,“因为他们阅读本书时提出批评性意见和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寻找答案时,我不得不阐明我的想法,进一步明确我的历史观。本书是为他们而写,但也是因为他们而写成的。”

本书的时间跨度从公元1500年前后印第安人、欧洲人和非洲人三种文明在拉丁美洲这块土地上发展交汇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版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方面:中美洲问题与拉丁美洲不发达问题。同时,本书探讨了美国在中美洲的作用。作者把这一阶段的历史划分为十章。

第一章讨论了拉丁美洲上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不同种族在这一地区交流和通婚,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拉丁美洲文明。第二章探讨了由于美洲土地上的金矿和银矿给西班牙和葡萄牙带来的大量财富,伊比利亚王室为谋取财富在拉丁美洲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着重分析殖民地矿业、农业的发展以及国家机构,教会组织和城市兴起的情况,这些措施使得殖民地的利益服从于欧洲人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拉美人民,尤其是拉美上层阶级的民族主义情感、自我意识得到觉醒,拉美地区的独立运动发展开来。作者在第三章断言大多数独立运动由克里奥尔人和马松博人权贵领导的,行使了伊比利亚人可以行使的权利,而巴拉圭的独立运动尤为特别。

第四到第六章分析独立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第四章作者认为新国家的独立是有名无实的,因为执政的上层人物在精神上与伊比利亚相连,文化上依赖于法国而在经济上屈从于英国。不到5%的人口代表了国家的利益和愿望。第五章中作者指出,19世纪后半叶具有经济和社会革新以及政治稳定的特点,加速了拉丁美洲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倾向。第六章当中作者关注两种趋势:一是美国对拉美施加的深远影响,二是拉美地区内部出现了较为明确的中产阶级。这两种趋势相互连结,对20世纪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第七到第十章中作者以墨西哥、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古巴和尼加拉瓜为重点,分析了拉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20世纪初期,一些拉美人开始表示期望实行真正的政治改革,拉丁美洲社会中的新兴阶层为传统的上层社会带来了压力。然而,旧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保留过多使得拉美地区失意情绪高涨,从而导致了拉丁美洲的暴力事件。许多通过民主化、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所产生的变革浮于表面,大部分居民没有受益。拉丁美洲今后的发展方向,各类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仍旧是今后的挑战。

《简明拉丁美洲史》读后感(四):两百年现代化的尝试

如果要问世界上哪一块区域是最令国人感到陌生的?我想答案毫无疑问应该是拉美。它不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是距离中国最为遥远的,在心理上估计也是最为隔膜的。当地通用语言的西班牙语在国内一直处于小语种的地位,拉美本地的文学艺术作品几乎没有太多的译介,除了秘鲁之外它也不是几百年间中国移民的主要的迁徙之地。它也不同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尤其与非洲和亚洲的诸多区域不同,并不具有前者那般殖民时代所共有的历史经验与共鸣,而是几乎和美国一样,在两百余年之前就开启了建国与欧风日渐现代化的进程。

令人好奇之处正在于此,为何拉美这样的区域有着和美国甚而欧洲一样的历史断代性,却在今日成为悲痛地称作“第三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拉美还是全球基尼系数最高的地区,贫富差距最为悬殊,不是一种平均型的贫困。本书作者所写的拉美史主题线索也即在此,为何“富裕的土地上居住着贫穷的人民”?估计它也是所有拉美通史的主题线索。

因此,本书对拉美史的探讨范围主要集中在拉美各国独立之后的近二百年时间里,印第安时代和殖民时代的介绍都是为其建国之后的分析作铺垫的,因而都是简短又浮光掠影型的,如果想了解玛雅、印加、阿兹特克古文明以及16至18世纪伊比利亚殖民史的话,本书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伯恩斯教授对于拉美造成两百年落后的原因总结为一句话:“长层分子趋于将自己的利益和愿望与整个国家的利益和愿望混为一谈”。对于具体的表现形式,作者大致以19-20世纪之交来划分,1910年墨西哥的全国性革命为界,大体上19世纪是“进步的贫困”,20世纪突出特征为“发展的劫掠”。

自殖民时代初期,拉美殖民地就与广大的欧洲市场捆绑在了一起,并在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指导下,大量黄金白银重金属运往欧洲,这点毫无疑问是掠夺性质的。而殖民地的经济基础却是具有原先美洲特色的“伊比利亚制度”,可以说是二者合一了,伊比利亚殖民者将新大陆的征服视作是收复失地的延续,利用委托监护制、劳务摊派制以及巡查制,将原来授予、抢占的土地变成了大庄园,这点上和西葡宗主国的国内土地制度相类似,同时也给予土著上层人士一些特权。另外天主教的大力传播不仅使得面积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形成文化的相似统一性,还使得等级制度赢得了社会合法化,加强伊比利亚式的家长制传统,维持了长达三百余年的殖民统治,就时间之长这一特点上说,西葡的殖民统治力还是相当成功的。

正是大地产制奠定了今后拉美历史发展的基调,考迪罗制、各种样式的威权主义、反反复复的暴力革命、社会主义运动都是如此。各国的独立只是强化并肯定了原有克里奥尔上层人士的特权,使得名义上的统治者由欧洲人变成了美洲克里奥尔人,并且间接使得民众更加的贫困。独立之后的19世纪,各国模仿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也就是古典自由主义,但是工业基础较差,显然不能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竞争,只能采取介于殖民地与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以初级产品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现在看来,这一政策明显是失败的,主要诱因应该是产业过于单一所致,很多国家对外出口都是只有一种初级农产品,并且上层人士的腐败形成资本主义化的产业利益集团,加剧了拉美与欧洲的差距,这一过程加剧拉美的依附性(在咱们国家,这一特征好像被称作“半殖民地化”)。这一特征的继续延伸发展,使得拉美进入20世纪爆发了5次大的革命。随后的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还无疑问的在依附性作用下加剧各国国内局势的动荡,形成军政府--文官政府轮流上台的局面。

一些独具拉美社会的特征令人好奇。一是作者在本书当中开创性的提到了“民众考迪罗”,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代表农村贵族、罗马天主教和军队利益的上层考迪罗,表现美洲具有的印第安--非洲--伊比利亚混合的社会经历,回归传统并深受人民的拥戴,在我看来它更像早期的民粹主义统治者,但是最终统治相继失败,作者并未深究其原因,只是表明拉美这样一种发展道路是可能的。我猜想的一部分原因是“民众考迪罗”也未给予底层人民有效的经济社会利益,总体上看仍未发展,也没有争取国外相关利益者的同情与支持,最终被强大的国内保守势力所推翻。二是拉美中产阶级问题,这个和拉美的发展起步时间相关。这一阶层的产生通常代表着市民社会的不断壮大,能够有效遏制腐败与独裁,而在拉美却反其道而行之,被上层统治者所同化,成为保守主义势力。这一特点感觉和英国有些相似,新兴资产阶级最终被传统的上层绅士贵族所同化,后者主动效仿前者的各种生活方式和特点,使得早期清教徒的逐利奋斗欲望日失,但拉美的中产阶级为何没有产生自由民主的意识呢?作者随后的推断性描述的解释是,他们害怕下层阶级的革命和不稳定,对他们的冲击过大而导致和上层的结盟。更深的原因或许是拉美的城乡差距很大,一部分是殖民时期的产物,建设了几座大都市作为殖民总督区首府,繁华而现代,与传统农村大地产制的落后形成鲜明对比,另一部分或许是拉美各国地形复杂造成的国土交流之不通畅,造成各阶层、各地域间的地方主义与冲突。这一特征持续困扰着拉美各国的今日。我认为这一问题和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相似性,它是系统化、普遍化、历史化的,解决此问题或许只能是统筹解决,对于这个问题拉美各国只是小修小补。

这本书在国内出版原初的意义是比较与借鉴,作者在序言中认为中国和拉美在两百年中有诸多相似性,而拉美两百年的现代化基本上是失败的,中国的发展理应借鉴拉美的经验教训,拉美曾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今也在中国上演,尤其须避免拉美两百年都没解决的“拉美中等发展中国家陷阱”。就我看来,中国虽然出现拉美一系列诸多问题,例如城乡差距、东西部的区域差距,但现阶段国家却也致力于做出一些显著化的努力改变。另外,拉美的经验广谱意义上是四维对比的:除了与中国的对比之外,还可以与欧洲(尤其是西葡两国)、与北美(外加澳新加)、与亚非第三世界相比。西葡两国也是后进的欧洲工业化国家,文化经济特征与拉美极其相似,在“第三波”的冲击下才进入到民主化的工业现代国家,而拉美普遍在19世纪就建立了起码名义上的共和制国家,却一直没在政治上取得明显的突破,原因何在?与北美澳洲这样的新大陆,如今社会发展也是相差万里,不能简简单单的解释为盎格鲁--撒克逊与伊比利亚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所致,这样的比较研究应该更为关切。与亚洲“四小龙”同时在战后期间采用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方针政策,而且拉美的经济技术基础还好于亚洲的“四小龙”,结果却是一个成功另一个失败,引人深思。

近些年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的90年代中期开始,拉美出现世人普遍关注的集体“向左转”的现象,历经80年代结束的强权右翼独裁和军政府的专政,向民主资本主义努力的失败,对于自由市场的幻想破灭。对此经济学家莫萨斯的解释是,像拉美这样的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牺牲者,当今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的两极,有资本和高技术劳动力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贫困但富有廉价资源的国家,夹在二者中间的社会,没有过多资本、技术、劳动力,发现它们无法发展,只能求助于左翼激进势力。就莫萨斯的判断看,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很难逃脱这个发展陷阱,从实际上看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显然不是这样,但是这一潜规则也确实是种现实世界的隐喻,启发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飞跃性的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达到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水平。伯恩斯肯定不会同意莫萨斯的看法,就他看来,拉美近期的左派政治领袖纷纷上台只是拉美迟迟未现代化的一种现阶段社会各群体的普遍回应,或许1910年的墨西哥革命就已经标志着拉美“向左转”了,因为革命本身就是激进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个人认为作者将本书当中的一些观察视角还可以适当扩展和深挖,一是对于拉美社会经济的深度挖掘,大地产制是拉美各国经济的主体,牵动拉美各阶层的转变,对于只将拉美现代化的失败归结于“长层分子趋于将自己的利益和愿望与整个国家的利益和愿望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底层和中产阶级虽基于本身的社会地位在特殊时期采取相应的行为,最终没有根本上改变拉美的体制和相应社会流动性的形成,但是他们也应对拉美长时段迟迟没有现代化的历史负责。二是几乎没有探讨拉美的移民问题。更具讽刺意味的现实是,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移民拉美的人数远远超过美国,中期之后大批人改为移民美国,移民美国的欧洲各族群恰好在19世纪末推动美国的迅猛发展。之前的这样的一批欧洲人虽然现实上没有改变拉美主体经济社会特征,其对拉美社会的影响也应该不是一点没有,何况大正时代之后日本大规模移民南美,这些日裔移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美诸多国家内政,这一点理应有所探讨和回应。值得说明的是,伯恩斯教授虽治巴西史、中美洲各国史见长,但本书还是很好地整合了各小区域的特征,给予合理的篇幅分配。另外,伯恩斯教授的代表作《巴西史》中文版已出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48263/ ,能从中看出其更为完整的学术观点和方法。

--------------------------------------------------------------------------------------

校译:

P8:阿拉卡塔卡的马康多(Macondo),一般译作“马孔多”

P20:最稳定的时代是罗马统治时期,从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5世纪后期:按罗马统治伊比利亚半岛最早也是布匿战争之后,应为“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后期”。

P42:西班牙实行重高主义,按当作“重商主义”

P54:这就是省奥古斯廷预想的基督君主概念,一般译作“奥古斯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