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说新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说新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说新语》是一本由沈海波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说新语》读后感(一):怎么越来越写不短评论……

有趣,好玩儿,短小,易读,每个人都非常的酷。有谢安王导这样的邪恶守序人格,也有阮籍嵇康这样的中立混乱人格,至于王羲之,我觉得他是致命大boss。曹操这个人太恶趣味了……谢太傅一句“使人思安丰”,魏明帝一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真真是虐到骨髓里去…… 站锺雅×明帝,二王。好吃。 不过刘义庆大大好强行啊!明明是怼人的故事,非得取个排调第二十五;明明是nerd型人物卖萌,非取个纰漏第三十四。 章节名新鲜又有味道。最喜欢“容止第十四”和“贤媛第十九”。

《世说新语》读后感(二):装*指南

原本也是附庸风雅来看的,既然大家都说这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便信了,以前看这书,也不以为然,感觉有点装,还以为是自己修为不够,不懂得欣赏。

现在开了女权的视角,就看出那恶来,身在高位的人,屁股决定脑袋,不自觉的就会夹带私货,通篇都是男人的德行多么高贵,言谈多么机智,多么勤政爱民,多么贤良方正,多么胸怀宽广,多么见微知著,多么微言大义。

零星谈到那些没有名字的女性,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出现的(妻子、后母之类),还要折辱她们一番。什么妒妇善妒、后母欲加害继子、老婆庸俗爱钱啦,反正她们也无法开口说话,只能任你嘲讽,真是窝囊的坏男人。在肉身上奴役女性,还要在精神上贬低女性,直到她们真的信以为真,大概自己真的不行,要不高位上的怎么都是男人呢?这大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

看来鲁迅先生真是没有说错:世说新语是名士的教科书

如果是从体裁上讲,鲁迅称《世说新语》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志”是记的意思。

如果是从内容上讲,鲁迅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读后感(三):古文字的魅力

(刚上高中时的自己呢!) “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想要下笔写读书笔记时,我重新翻着《世说新语》,再次读到司马太傅的话,便觉得这正是在嘲笑我。“天月明净,都无纤翳”的夜空!我却要在一千五百年后“意欲微云点缀”,甚至不得不没话找话,“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我非常low的古文阅读量,使我常常将一些常用字也看做了什么新奇的用法,少见多怪,但也使我经常为有了什么“特别”发现而更感古文的可爱了。 “风起浪涌……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方“王”?我想象着谢安站在穿梭于浪花间的小舟上,俨然王者的气度,那么他应当指点着船夫,奋勇向前……吟啸不言?吟啸的确是书中经常出现以表示魏晋名士风流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吟啸不言这个动作还是难以和我刚建立起来的“王”形象联系在一起。“神情方王”?在反复地读了许多遍后,我也感到像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了:“神情方旺,吟啸不言”吧!我也不禁开始嘲笑自己过分出色的想象力和极差的古文理解能力了。 虽是如此,但文言文精致、巧妙的用词还是让我觉得奇妙。 “……于是寇盗处处蚁合。”我原本正漫不经心地扫过这段关于历史情况的介绍,却一下子在这“蚁”的群围之下充满了兴趣。仿佛一个小小的突起的圆柱形土堆,而一群群,一股股的蚂蚁,黑乎乎的一大片正从各个方向远远近近地移动过来。没有那一只蚂蚁是能看清的,没有细细的一条条腿或是一小根轻轻颤动的触须,有的只是一股浩然来袭的气势与出现在脑海里的那个小土堆即将被彻底淹没的幻景。况且“蚁”、“合”二字,就像一个做陶器时的手势,总让我觉得即将要把那个小小的口彻底封住,不给人留一丝幻想。单单两字,就让一群骄傲而无远见的诸侯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这句话似乎与上一段出自同一人之手,又是以动物形象出现的活用。一“虎”一“狼”似乎并没有多大区别,但狼给我的感觉通常是几只成群出现,他们撕咬的力量,凶狠的眼神;但若是以一定的高度和距离关注它们进食的过程,恐怕看到的是猎物皮肉的一块块消失,同时感到一阵阵寒气,这即是“噬”。而“虎”则不同,身为百兽之王,站在山顶眺望山林里的一个个小小起伏。并且,这种“视”带着傲气和一点血腥的欲望,就像一出手就能将对手置其死地,自己只要决定是否出手的问题。 识鉴第七不仅有精准的用词,语言也非常明快生动。 “石勒不知书。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石勒听读)” 现在,赖有此耳也成了一个成语,或者说,一个常用词。想必曾经的读书人也和我一样,因为这四个字表现出来的情感而印象深刻吧。一个“赖”,现在人们常说“这事都赖你”,但“赖”首先让我想到的是赖在床上,赖着不去上学等等。这个词总是在我的脑海中唤起诸如紧紧地拉着抱着一个东西任凭人拉扯,也不愿离开的动态过程。这个东西通常是有一定体积、不易挪动、值得依赖的,但一个“此”显得有些单薄,很不科学的说,在字形上像几根小木棍拼凑而成。但最后加了一个“耳”,就像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靠在一堵不太结实的墙上,眼见着就要塌了,来了几根小木棍,坚强地撑住了;走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反面。而这四个字在一起,读起来好像一时找不到什么精确简洁的表达,只是一下子把一直积聚在胸膛里的气吐了出来,就成了“赖有此耳”,带着一点点激动兴奋、一点点欣喜释然。 除了这些词给我的感受外,《世说新语》更重要的就是记录了魏晋南北朝独特的人物风情。王子猷的不可一日无竹,谢安的淡定不喜,谢道韫的灵慧过人,阮籍的路尽而泣…… 魏晋名士的旷达不羁在他们的言行中显露无疑了,但他们总是想突破常人行为标准的“率性”和故作玄虚的清谈却总让我感到有点做作,不那么自然。而孝武帝的随意感慨却让我感到亲切了。 “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 这真是一个可爱的皇帝,不像其他皇帝那般总抱着永生万年的美好希望与坚定信念,要人家“万岁万岁”地日日念叨。他甚至是带着那么点调侃的语气,去和一颗远在天边的星星感慨人生的短暂。既然早知必死,又何苦总想要万岁的好事?莫不如与这度过万世的星星共饮一杯吧。但孝武帝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必是无奈的,这个早就被人料定不过二十五岁的末世皇帝,在仅仅两年的在位期间也只能与星星诉说自己的惆怅了。 《世说新语》在我眼前展现的这个魏晋似乎在散发着一种自由的气息,风流倜傥的名士,幽默的皇帝,有德的老人,早慧的孩子……这个“有风度”的魏晋啊! 原来只是抱着看看译文的想法看这本《世说新语》,但译文的平淡与拗口,使我逐字逐句看原文。并不长的一小段一小段的文字,常常也使我停下来去欣赏,去反复地回味。有些词句一入眼,便觉得十分的华丽,譬如“穆然清恬”、“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有的格外具有表现力,“掇皮皆真”;还有许多巧妙的对答,让我不觉感叹这藏在这久远文字中的智慧,为这古文字的魅力所倾倒。

《世说新语》读后感(四):《世说新语》十八条(含刘孝标注)讨论报告

A.重点分析其中部分条目(六条以上)

(1)德行第一3 (2)德行第一15 (3)言语第二18 (4)政事第三7 (8)文学第四18 (10)规箴第十9 (15)任诞第二十三12

B.重要参考数据目录

一、传统文献

(1)西晋•陈寿《三国志》 (2)南朝•顾野王《世说新书》 (3)唐•房玄龄等《晋书》

(4)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5)宋•汪藻《世说叙录》

(6)明•何良俊《何氏语林》 (7)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二、近人研究论著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张之《世说新语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5)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

(6)张叔宁《世说新语整体研究》,南京出版社,1994年。

(7)张万起《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9)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10)猪乐桃《世说新语•八周刊》

C.比较四种校注本(以及其他版本的文字异同)

(1)德行第一3

a.袁奉高:四种校注本都认为南朝•刘孝标(刘峻)注“袁宏字奉高”,非;并指出“袁阆字奉高,袁宏字夏甫”;是。按:袁阆为东汉末人,袁宏为东晋人,此处应指袁阆。

b.成皋: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认为“成”应为“城”。

(2)德行第一15

a.兖州: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兖”应为“兖”。

b.李康家诫:除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外,其他校注本都作“李秉”。

c.复:音f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复”应为“复”。 复,音fù。

d.荀景倩: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认为“荀景倩为荀倩之子”,而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引《晋书•荀顗传》,认为“荀顗字景倩,魏太尉彧之第六子也”。按:《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记载,“诜弟顗”,又裴松之注,“顗弟粲”,没有发现叫荀倩的人,所以推测徐说是。

(3)言语第二18

a.不同: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不同”应为“固必”。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认为“固必”意为固执,必然,进退无坚定之意向。

b.复:见(2)。

(4)政事第三7

a.即: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即”应为“既”。

b.启: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认为“启”应为“启”。

c.左丞相:四种校注本都认为“相”为衍字;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认为,“晋无左丞相,且安有不可为吏部尚书而可为丞相者?”;非。按:《晋书•元帝纪》,“愍帝即位,加左丞相。”

d.非选官才: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认为前应增“初”字。

(8)文学第四18

a.三语掾:掾,音yuàn,佐助,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四种校注本都认为此事属阮瞻。按:《晋书•阮瞻传》亦有记载此事,是。

b.复:见(2)。

(10)规箴第十9

a.“钱”字: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字”为衍字。

b.遶:音rǎo,同“绕”。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遶”应为“绕”。

c.举却阿堵物: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举却阿堵物”应为“举阿堵物却”。

d.皆与焚券: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皆与焚券”应为“皆与之”。

(15)任诞第二十三12

直接去上:除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未见解释外,其他校注本都认为意为“直接上去”。但阎步克《阮咸何曾与猪同饮》认为,直,径直;接去,舀去;上,上面的酒。按:古人表述简短,若表达“直接上去”的意思,可用更简短的词;另阮咸为官僚士大夫,能否忍受与猪同饮值得商榷。

D.疑难字词句疏解

(1)德行第一3

a.郭林宗:郭泰,东汉末太学生领袖。

b.造:拜访。

c.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轨,车辙。鸾,鸾铃,此指马车。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d.弥日信宿:留宿了一日两夜。弥,充满,填满。弥日,整日。信,两宿。宿,住宿,停留。

e.汪汪:水深广的样子。

f.陂:音bēi,池塘。

g.器:器局,气度。

h.蔡伯喈: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2)德行第一15

a.阮嗣宗:阮籍,三国魏诗人,好老庄,纵酒放达。

b.臧否:褒贬,评价。臧,善。否,恶,秽。

(3)言语第二18

a.箕山之志:不愿在乱世做官之人。按:与“东山之志”异。东山之志,隐居的念头。

b.怫:音fú;怫郁,心情不畅;怫然,愤怒样子。另音bèi,违反,违背。按:此处应音fú。

(4)政事第三7

a.题目:品评。

b.行业:时人习语,德行功业,操守。

(8)文学第四18

将无:助词,委婉齐词,与人商榷之语。

(10)规箴第十9

a.王夷甫:王衍,西晋大臣,名士。

b.阂:碍,止。

c.阿堵:这个。

E.内容解读与分析

阅读完《世说新语》十八条,大致可以看出魏晋两朝玄学内容之发展和演变及其背后推动其发展和演变的政治变动。

据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魏晋两朝的清谈内容是发生了演变的。以嵇康被杀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魏末西晋,清谈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实际问题,“与其时士大夫之出处进退至有关系”,用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第二个阶段是东晋,清谈的内容转变为“士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成为了“名士身份的装饰品”。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司马氏统治集团的软硬兼施,即政治上的利诱和嵇康被杀后的胁迫。

据《世说新语》,德行第一3,郭泰对袁阆和黄叔度的评价实为品评人物。据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郭泰实为人物品评之滥觞。此时,即东汉末,清谈还是有它实际的政治意义的。

但到了嵇康被杀后,据德行第一15和言语第二18,阮籍不言和向秀改节,都是因为司马氏统治集团的政治高压而被迫改变了其清谈的内容,转向了更为玄幻的内容,从而失去了其原本的政治意义。据文学第四8和文学第四18,此时清谈的内容已为王弼、阮修和王衍口中所谈的“有无之论”、“老庄与圣教之同异”和“雅尚玄远”了。

然而,这种风气的转变给世家大族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长久而致命的。世家大族的官僚士大夫们,长年沉迷于这种不切实际的玄谈,逐渐脱离了实际的政治生活,从而丧失了积极上进的政治进取精神,不但导致了“永嘉之乱”后,祖逖和桓氏等人领导北伐,屡次失败,从而失去了民心;而且,也导致了政治控制能力逐渐下降,甚至连“自保”的能力也失去了,从而到了南朝时,给了刘裕和兰陵萧氏等庶族地主一个机会。在玄学本身内容比较贫乏的基础上,再加上儒学的复兴、佛教的兴盛和文学的兴起的冲击下,许多有为的知识分子离开了玄学的战场,从而导致了世家大族伴随着玄学一并衰落。这已经是后话了。

而且,这种政治变动,也同样引起了选官制度的变化。

据陈寅恪先生《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原本曹操以东汉丞相身份在三道“求贤令”中提出的“唯才是举”的原则,举起了一面反儒家传统的大旗,但是到了曹魏政权建立后,随着陈群“九品官人法”的推行,特别是在“正始之变”(249),诛杀了曹爽后,司马氏掌权,世家大族集团在袁绍倒台后,再次找到了靠山,曹魏政权中后期时在统治集团内部便出现了引起广泛关注并争论不休的有关管理选拔标准中才、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F.提出疑问

1.嵇康后来是被钟会害死的,那么为什么当初钟会撰写《四本论》时,要找嵇康来请教呢?

2.同为饮酒,阮籍和陶渊明所表达的政治意向有什么异同?

3.到了南朝,清谈为什么会衰竭?

4.“清谈”和“玄学”有什么区别?

《世说新语》读后感(五):魏晋风度——《世说新语》导读

【源起】

1. 源起

读者对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朝代了解的多,而对历史的中间期了解的少。尤其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要了解历史历史,一是读“上层建筑”(英雄史观);二是读社会生活(年鉴派);三是当时思想(柯林伍德)。读《世说新语》的目的就在于此。

2. 读者阅读的

《世说·六朝的清谈》蔡志忠:古典文学破门,用蔡志中的漫画是最好的,一小时一本,观其大略,不累。)

【选读】《中华经典藏书·世说新语》(中华书局版 ):其实是选本,有注有译,选的也好。就是没有刘孝标的注。(话说这套丛书不上不下,比贵州版的差,比中信版的强太多,不精读的话,首选这个版。)

【精读】《高中语文必读丛书·世说》(50篇):北教出的,可惜不是人教部出的,译注比上面详细一点个。特点是短小,可无障碍阅读,小孩子读挺好。《高中语文读本》好像选了六篇

【参考】《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徐传武校点,全文校点,有刘孝武的注,好东西,可惜没有译文。不能一本满足。(读者说:《世说》的白文有小小的难度。精读他又不配。除了文本外,难度还在于人名。其界于老庄)

【精读】【选读】:《世说新语精读》(13讲)骆玉明:贯通历代学术大师(比如有鲁迅、有余英时),集萃而成一本,好东西,阅读难度一般,深度也够。缺点是太规矩了,一点不摩登。而且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反正就是“夫子步亦步”的东西。

【结束】《世说新语》导读 蒋凡(17话,听到12话完):公开课,干货不是没有,就是太墨迹了。

【弃书】中信版《世说新语》:垃圾。这套书整体垃圾。此丛书《中信国学大典》完全是为了出书而出书,一点也不用心。

毕竟你出的是“孔孟老庄”,多校对几次,多把玩,你是中国人么?其实中华书局有一版的《四书五经》白文也犯这个病。喵了咪,还整个书壳子,硬壳又是精装胶版。里面的《孟子》、《诗经》居然就丢句子,还有错别字。书是正版、出版社是大社、又是经书。怎么能这么无耻呢?

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价格贼贵(精装竖版么!)

“真使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谁能想象美帝著名出版社出的《圣经》能丢句子。

这种书我称为叫壳子书,就是俗话说癞蛤蟆带着的那个眼镜,有病的人放到家里充门面用。

最可恨就是挂了一些专家的名。比如《庄子》挂的是陈应鼓。我觉得陈应鼓肯定没看过此实书。

(我也是有病,曾经拿这套书当白文看,还寻思着摆一套放家里气派,虚荣啊。

后来购物节,我看了“我老婆”的塑料小人不错。就没买,幸亏没买。看了影本才发现这套书的问题。

现在想来,我都后怕。我是什么人,有名的白嫖读书家,差点都上当了,向来“偷书不算偷”,各位读书家不可不明察秋毫。)

1. 背景:

魏晋,即从AD180黄巾大起义到AD420年刘寄奴称帝。特点为国家分裂,战争不断。百姓死于沟洫,上层阴谋不断。内有中御之灾,世家皇族之争。外有异族入侵,民无噍类。总之算是华夏一段侮辱史。

(“读书家”说,不要看三国英雄蜂出,魏晋名士风流。多少百姓的血泪含在这里面。三国英雄是自己人杀自己人;魏晋名士是无能,异族杀汉族。)

2. 名士分期:

当此国家大乱,文人一方面对汉代经世致用的汉儒思想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又渴望及行乐。所以出了几批名士。

(1)桓灵时期:党锢之祸。

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学习的榜样;

八俊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即人中英杰;

八顾: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步八人,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为他人榜样的。

八及: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为“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三君等榜样的。

八厨: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为“能以财救人者”,即不惜家财,救助有难者的。

(“读书家”者说:时汉风尚存。)

(2)建安时期:指建安时期,又称建安风骨。

1)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读书家”者说:骨头硬,有气魄,是男儿)

(3)正始时期:曹芳的号。世族崛起时期。从魏明帝到晋初。

1)正始名士:夏侯太初(玄)、何平叔(晏)、王辅嗣(弼)为正始名士

2)竹林名士:阮嗣宗(籍)、嵇叔夜(康)、山巨源(涛)、向子期(秀)、刘伯伦(伶)、阮仲容(咸)、王浚仲(戎)为竹林名士(七贤),

(“读书家”者说:这段时期,战争少了,内斗多了。怪不得“诸葛村夫”穷兵攻魏。曹魏百姓过两天好日子,贵族们至宣王高平陵夺权,就杀成了乌眼鸡。

这段历史,政治高压。就像汉武帝、武则天、明太祖、清高宗。怎么说都有可能掉脑袋。魏晋还不错,允许你装疯卖傻、纵情享乐,不能修齐治平,起码思想自由。到了明清,比如乾隆,只能搞乾嘉章句之学,思想不自由,但文化还在。到了某时,一律挑大粪、扫厕所、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真是黄鼠狼生了刺猬了。

现代人狗屁不是,比如读者本人,看不起晋人清淡、清人软骨。古代思想成就,清人轻低。今人常毁之,但是看纪昀《四库全书总目》、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治学之严谨、用心之专情。民国从章太炎、陈寅恪不得其二三,何况今人学者,更何况不是学者的我们。当然读书家人该骂还得骂,读者不是想显得自己高贵,只是借死人哭活人,其实不如人家多矣。)

(4)中朝名士:指太康、元康(惠帝)时期

1)裴叔则(楷)、乐彦辅(广)、王夷甫(衍)、庾子嵩(敳)、王安期(承)、阮千里(瞻)、卫叔宝(玠)、谢幼舆(鲲)为中朝名士。”

2)文学:二陆、顾荣(何称洛阳三俊)左思与潘岳。

(未立先衰。晋国还没统一,领袖已经腐败。)

(5)东晋时期:

1)八达:谢鲲、毕卓、王尼、阮放、羊曼、桓彝、阮孚、胡毋辅

江东十贤:谢玄、王献之、桓伊、顾恺之、王徽之、谢道韫、戴逵、袁山松、羊昙、张玄之。

2)军事:祖逖(士稚)、王敦(阿黑)、谢玄

3)政事:王导、谢安

(虽有淝水,何不速死?)

1. 作者:刘义庆 (集)著;刘孝标 注

2. 创作背景

(1)作者:刘义庆南朝刘宋宗室,为临川王,有实权。

(2)创作背景:“宋文帝元嘉十五、十六年(438、439)前后。元嘉九年至十六年四月,刘义庆任荆州刺史,元嘉十六年四月至十七年十月,刘义庆任江州刺史,均是以宗室藩王的身份坐镇长江中游重地,下属有颇具规模的幕僚机构,这应是他编撰或主持编撰书籍最为合适的时期。”

(读书家说:前有《吕览》,后有《太平御览》。有些书要有写作班子。像《史记》这种“字字读来皆是血”,真的是天才发愤而作。)

(3)时局:“元嘉草草”,太祖刘裕建国,文帝刘义隆与北魏太武帝争鹿权鼎。新朝气象万千,史称“元嘉之治”。虽然这样也不过半途而废。

(4)文化特点:“南朝四百八十寺”,佛道的兴起。

(5)刘孝标,南梁文人。

3. 性质

(1)小说家,故事会,四库属于集。

(2)书名出自《新语》,东汉。可译为:魏晋名人名言新编。

(“读书家”说:《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中国的文字先记言,就是甲骨卜辞;后记事。这是传统)

(3)概述:以故事为中心,或史或子(有历史有思想)。目的也是为了教化;兼文学。可谓杂家。

(4)流变与版本。

4. 思想:

(1)分目: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以上为上卷);

(孔学四门,可见以儒学为正本。这种格调沿袭到《弟子规》这种书。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儒家怎么衰微。中国文化的根都在这里)

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藻源指的文采,后则人才的修养)、规箴、捷悟、夙惠(夙者,早也。词~夙夜,日夜也。此语神童)、豪爽(以上为中卷);

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隐居赋闲)、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任性)、简傲、排调(调侃)、轻诋(轻蔑诋毁)、假谲(虚假谲诈)、黜免、俭啬、汰侈(骄纵奢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含贬~受惑耽溺)、仇隙

(“读书家”说:都是逼格很高的词)

(2)分目解:三十六门中,赏誉156则;自新2则。为什么呢?“读书家”认为:贵族最重要是面子。让他过而能改,何其难也。

(3)史学特点:1)(个人认为)“英雄本色,名士风流”,不作批注,只言其事。与《传》《记》动不动太史公曰。2)史实、故事杂楺。

(4)思想:1)魏晋贵族面貌,强调不着外物的自由。2)“玄学与名教”的矛盾贯穿始终。

5. 文饰:

(1)简练,多白描,少铺陈。

(2)骆玉明说不好读。有一定道理

(1)桓灵时期

1)席不暇暖:“徐孺下陈蕃之榻。”

(武王访遗老,度不暇暖;周公见人才,握发吐哺。给脸不要脸,太公诛华士。)

2)荀巨伯(东汉人)义退贼兵:“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乔玄评曹公。

4)以眼比月。(人物:徐孺子)

(真是神童,月无影而不华;人无瞳则不明。)

5)陈纪丧而衾(人物:陈纪,有贤明,时与父兄共称三君。)

(和现在窜名人闲话一个样。既然你是道德楷模,就要装起来看。可见东汉与魏晋时的区别。)

(2)建安风骨

1)覆巢无完卵,2)小儿盗酒饮:(人物:孔融及子)

(“最喜小儿无赖”,可惜阿瞒无情。孔融说怪话,但无必死之理。)

2)七步诗。

(3)正始·竹林时期

1)管宁割席:(人物华歆)。

(个人觉得管宁矫饰。孔子说:三年不谷,不容易。华歆也挺能装,看到金子,先揣兜里,以后拿金子救人也是好的。)

2)救人救到底:(人物华歆、王朗)。

3)李喜知进退: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喜畏法而至耳。

(到是实在,真是惊警!)

4)《广陵散》绝。

(让你装逼,死了吧。嵇康真的潇洒。知识分子就这臭毛病,世人皆之司马氏之心,又是极狠毒的,你又帮不上忙……。但这也是知识分子的命:“宁鸣而生,不默而死”,为了正义要呼喊,为弱者发声。而后嵇绍为惠帝而死,许多人都看不起嵇绍,说他忘记了父仇。其实父子二人皆为道义死节。真的是活的潇洒死的光荣。)

5)王经忠孝:王经少贫苦,仕至二千石,母语之曰:“汝本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此可以止乎!”经不能用。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被收。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有孝有忠,何负吾邪!”《世说新语•贤媛》

(君子者,有君子之母。)

6)阮籍哭母:❶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世说新语•任诞》❷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世说新语•任诞》

(心中何其压抑!)

7)凤凰凡鸟:(人物:嵇康、吕安,(弟)吕喜。成语:千里命驾)

(这样的人真讨厌。杨修玩这样的小聪明,玩死了。)

(4)中朝名士

1)吴牛喘月:(人物:满奋(字武秋)、晋武帝)

2)“此坐可惜”:(人物:卫瓘,晋武帝)

(的确是这样,但是司马炎以谪子继位,不然这个位子不是司马攸的么。可惜不能娶卫家之女,以贾氏为妻。惠帝无为前面,其实也未必不可。周公、伊尹何在。何况司马氏得位不正。)

3)东床快婿:(人物:郗({希})鉴,王羲之)

4)周处除三害。

5)“乘兴而来,尽兴而返”:(人物:王羲之(字子猷)诣戴安道(逵))

(美而美。)

6)“漱石枕流”(人物:孙子荆,王武子(济)

7)❶“珠玉在侧,觉我形秽”(王济,卫玠);❷看杀卫玠。

(可见魏晋风流对于容止的要求)

8)人所应无,己不必无。(桓彝(惠帝时大臣),庾亮,徐宁)

(5)两晋之交

1)顾荣(洛阳三俊之一)施炙。

(此君子之德操。厨师想吃肉,分给他有什么不可呢?)

2)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人物:陆云、王济(字武子))

(家乡的味道)

3)支公(西晋僧,支循,字道林)放鹤: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4)不见长安。

(每读此篇,余怀怆然,有《黍离》之悲。)

5)祖逖骂王敦: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

(先公的确豪爽,想夺老子的兵。王敦也是枭雄,何敢不逊。不行就兵变。后来王敦是真的将兵逆主。)

6)潘郎车满,左思抱头。

(人就是要看脸,古代更是。文学才能,潘不如左;人品,潘望尘而拜。但对老婆不错。)

7)刘琨胡笳退胡兵

8)戴渊投剑

(6)东晋时期

1)阮裕(官光禄,王敦属)焚车:“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君子德行。)

2)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人物:桓温)

(英雄如此,令人唏嘘。)

3)蒲柳之姿,松柏之质: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用喻奇妙)。

4)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人物:顾恺之)

5)仁与刑:

殷仲堪(东晋太常殷融之孙,晋陵太守殷师之子。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官至荆州刺史,曾两度响应王恭讨伐朝臣的起事……)当之荆州,王东亭(即王珣,因曾封东亭侯,故称王东亭)问曰:“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方今宰牧华夏,处杀戮之职,与本操将不乖乎?”殷答曰:“皋陶造刑辟之制,不为不贤;孔丘居司寇之任,未为不仁。”

6)金石之声:人物孙绰、范启。

7)鬼子来历: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云)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机)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世说新语•方正》

(卢志先不尊重人,陆机答的好。)

8)谢公围棋: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后有向标注:老谢高兴的鞋带开了都不知道。)

(有人说谢安真能装,有人说这是稳定人心。都对。)

9)石勒不知书: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看来政治这个东西靠的是天下)

10)义无虚让:(人物:王述(恒温手下,与王羲之同时期,与其隙))

(王述傲而直,义无虚让到的确有风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