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安憂鬱读后感1000字

日安憂鬱读后感1000字

《日安憂鬱》是一本由莎岡 (Francoise Sagan)著作,麥田出版的平裝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图书,本书定价:NT$ 240,页数:160頁,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安憂鬱》读后感(一):19歲少女的成名處女作!

莎岡於19歲時寫的成名處女作.故事充滿了青春慵懶氣息.女主角瑟西爾為了自由自在的自私.有心無意地造就了一場悲劇.也造就了記憶裡的憂鬱.....我知道瑟西爾是作者的化身.但悲劇女配角安娜則更令人傾心...我在一天之內便讀完此書.充滿愉快也感傷.也能體會此書所散發之獨特魅力.與其中因而暢銷之元素....

《日安憂鬱》读后感(二):日安忧伤

是麦给我推荐的书,因为我学到忧伤,又学活你好。他突然想到这本书,我就下载来准备看。先看的电影,看到不到三分之一就觉得没法看下去,转而看书,而书却是意想不到的可读。我以为自己会闲它太幼稚而不想继续看下去。但是却几乎是一口气看完。

最开始很不喜欢女主。 因为大致知道故事梗概,觉得她的行为让人觉得厌恶。可是,在仔细读书的时候,看到对她仔细的心理描写,她的自由的世界被一点点侵蚀的时候,突然产生共鸣。

是的,我可以理解,并且认同。我能切身体会到她的处境。因为二年级爸爸妈妈离婚后,最开始和妈妈一起生活,有男人进入妈妈的生活,或者打雷的夜晚,我一个人在家,我在半睡半醒的时候,感觉到妈妈离开,然后再电闪雷鸣时候自己被吓到躲在被窝里哭泣。我无法忍受被剥夺独自占有妈妈的权利,对和我们同住的男人恶作剧。在他的指甲上涂上指甲油,把地下倒上水等等。虽然现在想到是很荒唐,因为我对那个男人的感觉并没有愤怒,我也一点都不讨厌他。 大概只是我不能忍受和别人分享妈妈的状态而做出的反击。后来,他和妈妈没能在一起。亲戚们都以为是我的问题,都批评我,可是妈妈说,幸好有我,我妈也不那么喜欢他。之后,我离开了妈妈去了爸爸那里。开始我异常痛苦黑暗的生活。因为是在爸爸和爸爸的妻子的笼罩下的生活。再后来,高三时候,我决定离开爸爸,和妈妈在一起。之后我彻底离开他们,去遥远的北方读书。大一的时候,外婆去世,寒假回家,妈妈带我去墓地。妈妈告诉我,那个男人就葬在不远处。我非常震惊。歉疚涌来。不希望他能原谅我,但是还是要对他道歉。我是完完全全没有理由对一个陌生男人,一个爱着我妈妈的陌生男人无理的,虽然,若是回到那个时候,我大概依然会那么做。但是现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幼稚。那年我11岁。

《日安憂鬱》读后感(三):日安,憂鬱

到底已經多久沒有好好的讀完一整本文學作品了?自從知道自己考上中文系後,好像就沒有認真的看書,就算現在已經開始在中文系裡上課了,還是不斷的在跟同學去唱歌、打保齡球等等娛樂活動居多,這實在和我當初給自己的期許不盡相同。在宿舍安定下來後,去了成大的圖書部,除了買教科書以外,信步晃到翻譯書區,就看到這本很有名的《日安憂鬱》。作者是十九歲就因寫了這本書而大放異彩的莎岡(Francoise Sagan)。

篇幅不長,卻花了一段時間才消化完它。這個故事實在太青春又太浪漫、充斥著青春年少的任性狂妄和理性感性交戰的左右為難。書中女主角瑟西爾和喪妻的父親雷蒙原本過著奢華、狂放,盡情於聲色場所的生活,直到她父親邀請亡妻的老朋友安娜前來,並忽然公佈兩人決定要結婚。瑟西爾開始擔心注重秩序、優雅、理性的安娜一踏進她的家庭,所有的生活都將變得無趣而貧乏。為了阻撓這樁婚姻,她慫恿自己的情人和父親以前的情婦裝作一對戀人,刻意的去刺激爸爸。在執行這個計畫同時,她心中又十分煎熬,一是她的理智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安娜對自己的好,二是每當看到自己的情人與父親的前情婦愛樂莎親熱(即使是演戲的)她總是心如刀割,就在她開始後悔,開始悄悄的希望甚麼事都不要發生、慢慢平息時,安娜目擊了禁不起誘惑的雷蒙和愛樂莎親熱後,崩潰開車離開。一手策畫這個陰謀的瑟西爾終於達成了最初目的,但安娜要離開時她卻哭著大喊「不要走,這全然是誤會,這是我的錯,我要像妳解釋一切!」

盡管瑟西爾和雷蒙懷著滿腹的懺悔之情,寫了兩封長信乞求安娜回到他們身邊,安娜已經不會回去了。認為安娜會原諒他們的希望,隨著一通車禍的通知一起破滅了。就竟安娜是駕車自殺,還是只是單純的車禍呢?莎岡留給瑟西爾這個一輩子的疑問,安娜的身影也在夏日聽聞巴黎車聲的午後,靜靜的浮現在瑟西爾的腦海,每當這樣難以言喻的感覺出現,瑟西爾就會輕聲的向它打招呼:日安,憂鬱。

所有的法國小說都有一種相似的調調,不過比起之前讀的新小說,這本好懂多了,沒有那種虛無飄渺的夢幻,讀來很踏實。莎岡在十九歲就能完成如此傑出的著作,那就要滿十九歲的我,還在幹嘛呢?

《日安憂鬱》读后感(四):幸福是一切

顧城說:「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恆與生命,誰知它們竟水火不容:永恆的美,奇光異彩,卻無感無情;生命的美,千變萬化,卻終為灰燼。」若以這首詩來描繪莎岡,還蠻貼切的。不妨認識認識這顆曾引領女性思潮的時代記號吧!

莎岡的名言"讓自己幸福,是唯一的道德",這樣溢滿自我意識的放縱輕狂,在50年代可是頗具影響力、能夠掀起時代顛狂的。而除了善用特異獨行來創造話題,這位迷人女作家的實際人生,更十足體現瘋狂主義:毁滅性生活、不講責任、迷戀激情、歌頌慾望、生命恣意燃燒⋯⋯讀她的傳記,很難不想到膚淺二字。

但《日安憂鬱》卻不乏創作本能、激烈性格⋯等等優異作品的本質,這部讓莎岡打響名號的處女作,平心而論,可能是媒體捧出的寵兒,不過除卻種種完美的包裝,她的確還創造出言情小說之外的文學價值,甚至是具有某種哲學深度的。

康德告訴我們,順從慾望事實上讓人成為慾望的奴隸,這並非自由;痛苦與歡愉也不該是主宰我們行動的趨力,惟有理性能使人特別。對於這些,莎岡偏偏完全地背道而馳。她也深刻地感受理性與人慾交戰的苦楚,但屈服於肉體的欲望與衝動之時,卻自在而安適地繼續前行。康德強調尊嚴,主張誠實的價值,她卻隨時撒謊來保護自己、過著自導自演的戲劇人生—這樣的任性小孩,給予讀者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

或許就是那世人眼光裡的不可理喻,以及顛覆完美價值的瘋狂與勇敢,那敢於被苛責、敢於被嘲笑,對自己信仰能全然交付的獻祭精神吧!《日安憂鬱》裡瑟西爾天人交戰所做的最後選擇,並非完全是感官與享樂的,就拿全書的第一句話(最能顯現作家才華的東西)來看:

這是我從未體會的感覺,一股令我鬱悶卻又感覺溫柔的情懷,我不知為它冠上「憂愁」這個美麗嚴肅的名字是否合適。這股情懷如此充斥我心,如此自私,使得我幾乎為之感到慚愧,因為我一直認為「憂鬱」是很高貴的。憂鬱,我以前沒體會過;我只體會過鬱悶、遺憾,偶爾也體會過悔恨。今天,一股莫名的情結就像絲縷一般把我纏繞其中,又煩人又溫柔,使我和其他人疏遠。

破題的字句間有許多自我否定的批判,我想這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主角瑟西爾對於自己過著逸樂、本能的生活竟是時時自省的,對於象徵普世價值的安娜(此角色塑造之成功真令人折服),也能欣賞她的高貴與光輝。任性與謙虛並存的特質,真是迷人極了—能想像恣意輕狂與謙遜內省同時兼具嗎?瑟西爾的「誠實面對自己」看似膚淺,其實是經深思過的自由意志,若說宗教始於相信,科學與哲學始於懷疑,那麼她的放縱原來是理性反思的結果,真有點不可思議。

順帶一提(莎岡的個人色彩太耀眼,任何其他特質只能是順帶提),本書的文學性亦有突出的表現。貫穿全書、象徵熱情與慾望的太陽;具有陰柔而溫暖之母親意象的大海;做為求婚場景的豪華賭場也有豐富的想像空間 ......莎岡如迷霧般的文字之美,將原罪描寫得極為動人;人物塑造也出奇地優秀,鮮明深刻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激昂多彩的戲劇高潮之間閃耀光芒。這些都出於天生作家的創作本能。

瑟西爾的少女情慾,熾熱狂暴得讓她在不覺間運用激情的魔法,挑撥玩弄了身邊最愛她的人們,最後發生無可挽回的悲劇、愛情亦轉瞬即逝。但平庸乏味的人生還是像個誘人的陷阱,使她忘記了生命的火焰燃燒後就會有灰燼,無可救藥地繼續遊戲人間,專注在一瞬之間的幸福之莎岡哲學,令人費解卻又目眩神迷。

《日安憂鬱》读后感(五):理智过头的疯狂荒谬(不專業心理分析--Cécile)

「那一年的夏天,我正是十七岁,而且非常快乐…」 中产阶级、金钱、酗酒、享乐主义、虚无…这是在我还未看这本书前所得到的资料(或着说是评价?)。 存在主义渲染的时代背景下,莎岗在十九岁时出版了这以一位十七岁少女自我剖析为主轴的小说。而因莎岗与主角生活背景的相似,日安忧郁被许多人认为具有自传性的色彩。 莎岗酗酒豪赌的一生是绚烂的、奢华的、快活的、且大起大落而传奇的,但却也总被认定仅仅是出空虚荒唐的闹剧。我不知道这本书对这十九岁的年轻女孩而言是否是那么直接的自传,但若是,我想这便是她对她往后五十年贯彻享乐虚无主义的一个轻浮却又沉重的解释了。 故事开头,Cécile用一段充斥古怪忧郁的独白私忆起了十七岁的夏天。 她自认与父亲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奉承着金钱与名牌,并深陷一场又一场华丽而迷幻如梦境的夜晚派对,父亲豪饮美酒后便搂着情妇带着她前往别墅虚晃夏日的假期。 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似虚假的幻梦。她爱上了一个男孩,白天享受南风与男孩轻柔温煦的抚弄,夜晚便与父亲及情妇如以往般投入一场场更加绚丽幻惑的派对。直到她亡母的旧友Anna的出现,渐渐将他与父亲荒诞迷人而混乱的生活拉回了正轨,她开始恐惧。 其实说Cécile是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我倒不这么认为,但也并不是说她不是,而是这十七岁的夏天,使她选择成长为一位享乐的成人,因唯有如此她才能获得自由,否则那将是一阵漫长煎熬的折磨。 而造就这一切噩梦的开端,则是她感到了与父亲的疏离。 「恋父情结」也许过为严重,但不可否认的,由于母亲的亡故,相依为命的父亲是Cécile对家庭的唯一的联系,而任何一种紧密的联系必定需要一个彼此信仰不疑的「共同点」来支撑维系,而对Cécile与父亲而言,那个共同点就是「享乐」。 唯有两人一起虚度光阴开怀大笑嘲讽揶揄并一同空虚乏力时,她才能感受到父稳重的胸膛是永远安抚着她的,因此当Anna用秩序明理的生活方式逐渐引导父亲走出早已过度的幼稚时,Cécile才会感受到一股庞大危险的不安全感。 但事实上讽刺的是Cécile也是爱着Anna的,因为她就像一位母亲的角色,而她也并没有如此厌恶规律的生活,只是她无法忍受父亲离她而去的恐慌,才欺骗自己她只是个沉溺于享乐的小东西,因为「享乐」是唯一只属于她与父亲两人的回忆,也是两人关系维系的共同点。而假如真如她所说她与父亲的生活方式真是如此,那么她必须阻止一个外来者摧毁他们特有生活情调的理由也是十分合理充裕了。 而从Cécile在设法破坏Anna与父亲关系却开始怅然疑惑时所述的独白:「我宁愿面对我的记忆,向它抵抗,也不愿逃避到遗忘或嬉戏中去。」便可明显划掉了Cécile享乐主义者的名号。她是清楚的,清楚自己只是为了待在父亲身边而使自己学习他享受在娱乐当中,只是为了想「父亲永远待在她的那一边」这样单纯幼稚的微妙情感作祟,才萌发对Anna的敌意。 但也正是因为她的思绪是如此清晰明白,才认清一股无法承受的懊悔与痛苦将永生伴她左右。她将永远像只溺水的蜗牛在阴沟载浮载沉,徒劳挣扎,明知家就在它的背上,却怎么也缩不回去甚至无法看见,只能望着眼前秽物与藻类满溢的污浊稠体永劫迷失。因为正是她自己亲手毁掉了她潜意识所最渴望的东西—家庭。 而正是在这一刹那,她选择了投降,向一切的荒谬与悲剧认输并接受。失去了本书开头时面对打击的反抗力与行动力,如今她妥妥地在山脚接下了沉重的大石,这颗大石正是她曾视为珍宝的「享乐」,她认命地将它向上推,享受这荒诞不经的轮回,因为只有沉沦其中,她才能暂时忘却那太过沉重的自责痛苦,或着说已升华成一种萦绕永恒的忧郁。 十八岁,她由女孩蜕变成了女人,坐拥独特个人色彩的羽毛,而羽毛底下却全是廉价毛衣的剩布。但当她用外表美丽绚烂的羽毛仰空翱翔时,她自由了。 「只有当我在床上醒来的时候,在黎明,听到巴黎街上驶过的车声时,我的记忆才磨难我:那个夏天连同它的一切记忆又回到我的心上了。Anna, Anna,我在黑暗中一再轻轻的这么唤着,然后就有一种什么从我的内心涌上来,我便眼睛睁也不睁地唤着它的名字欢迎它:Bonjour Tristesse」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