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摘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摘抄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本由[俄] 托尔斯泰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90元,页数:1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安娜卡列尼娜

和《战争与和平》一样,在最后一部谈了很多很深刻的主题。整部《安娜卡列尼娜》两种思想的碰撞和冲突是很明显的,剧情线非常清晰,所以主要剧情和主要矛盾都比《战争与和平》容易把握,整体的人物塑造更明确,史诗感没有《战争与和平》那么强烈。

先说卡列宁。读了一些文评,大多说卡列宁“虚伪”“冷酷”“折磨威逼”安娜,说真的我真的不赞同。中间安娜濒死的那段我甚至觉得卡列宁和《战争与和平》里安德烈有些相似,而谁能不爱安德烈呢?然而后面卡列宁并没有实现安德烈所经历的那种“精神出浴”的高光时刻,而是在安娜恢复健康以后就重新跌回了浴缸里。可这也并不能说明卡列宁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卑劣败坏的人,他不愿意离婚并不是出于想要折磨安娜的心理,而是因为他在宗教上无法合理化这一行为,而人生与宗教这本身就是托尔斯泰在这本书中想要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脱离历史文化宗教背景谈文学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不能就我们自己的三观对文学作品人物进行简单的道德批判。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卡列宁这个人塑造相当好,他矛盾,他痛苦,他挣扎于现实的泥淖,但同时他其实是尊重安娜希望安娜好的,不管他的尊重是出于什么原因。如果单纯站在安娜的视角跟随安娜一起对他进行彻底的批判,我觉得是非常不合情理的。而且稍稍有点失望托尔斯泰在最后一部没有对他的结局进行更深刻的描写。

再说列文。读的过程中好几次觉得列文和皮埃尔很像,都是把故事串联起来的人,是作者借以探讨问题的视角。这样的一个角色,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身上会有比较明显的作者操控的痕迹。比如皮埃尔在纠结于妻子种种不良行为却又无法开口的时候,妻子突然就死了,问题迎刃而解。列文也一样,一直处于一种反复的精神状态。不过他比皮埃尔可贵的一点在于他是一个很淳朴的脚踏实地的行动派。他身上也有很多老派贵族的问题,不愿去理解新事物,盲目地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和皮埃尔一样,虽然经常思索一些有关人生的宏大命题,但你真的很难说他到底从中感悟到了多少。从头迷茫到尾,不喜欢生活的鸡毛蒜皮但是又找不到出路。

安娜那对就不说了。比较典型的一类角色。

关于新派的代表人物。我太喜欢斯维亚日斯基与列文谈自由主义的那一段了!斯维亚日斯基真是个妙人!“列文千方百计想理解他,却无法理解,所以总是把他和他的生活看成一个难解的谜。”这形容简直一针见血。连列文也不得不承认斯维亚日斯基是站在一个他不理解但是显然高于他的思想境界的。

总的来说这真是一本好书(这并不需要我废话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浅谈一下婚姻、爱情与择偶

我建议每个女性都能看一下这本书,它囊括了女性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懵懂少女到新婚燕尔的吉娣;七年之痒到为爱出轨的安娜;儿女成群到年老色衰的陶丽。她们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幸与不幸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见解。

首先是吉娣,她无疑是幸运的,遇到了思想深邃、热爱生活的列文。尽管开始她在伏伦斯基和列文的感情中徘徊,犹豫不决,但安娜的出现却阴差阳错的拯救了她。她和列文的结合是刚好互补的,列文一心一意的务农,吉娣把家里操持的井井有条,他们都有各自的精神寄托,都勇敢善良。虽然起初步调不一致,但是越是磨合,他们的爱反而越深刻,越懂得彼此,心照不宣。

然后是安娜,她的悲剧并不是从遇到伏伦斯基与其出轨开始的,而是和卡列宁结合之后。妩媚动人的安娜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焦点,她不需要华丽多彩的衣裳,因为那仅仅只是个画框,美的是她的本身,其他的一切都是点缀。所以她很需要爱与被爱的感觉,尤其是婚后平淡且枯燥的生活,爱是唯一唤醒她,使她容光焕发、生机勃发的力量,但反观卡列宁,从小失去双亲,在寄养家庭里唯一学会的就是从政经验,所以他婚后无时无刻都在发挥自己的特长,他把爱深深的锁进了内心深处,家庭生活避之不及,他所给予安娜的爱是殷实的家庭和无可指摘的婚姻,但这并不是安娜想要的,她是个人,她要生活,她要爱情!这种压抑在心底的悸动,才是伏伦斯基有机可乘的原因。

最后是陶丽,九年婚姻养育了八个子女的传奇母亲,之后还一度为奥布朗斯基再次怀孕。她的生活是一言难尽的,虽然面对奥布朗斯基的出轨伤透了心,但是对家庭生活的渴望和对子女的爱,让她完全原谅了丈夫的出轨行为,她不依托于奥布朗斯基,她爱他和恨他同样深。虽然之后也想一度和他离婚,但是家庭和子女都是她割舍不断的理由,她和斯基瓦的结合是苦乐参半的,正如大多数的家庭。

婚姻和爱情到底带给了女性什么?为什么完美的婚姻就不能有无暇的爱情?托尔斯泰借着列文最后的思考给了我们答案。婚姻无疑是理性的,而爱情却是感性的,我们活着的意义在于爱与被爱,所以思考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的,因为在理性中是找不到感性的,所以爱情从本质上和婚姻是矛盾的,进入婚姻我们就要即时转变角色,不能任由感情泛滥而淹没理性,要承担起婚后的责任与义务。不过二者也并不都是对立的、水火不容的,关键要看我们的择偶标准。

个人觉得择偶首先要看的是:原生家庭给予的爱与被爱的能力。这是后天无法通过学习和磨砺获得的,也是婚姻幸福的关键。平淡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太需要彼此的爱来让我们有勇气面对困难和凄苦,付出不被理解,爱了得不到回应才是最要命的。

其次是要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它分为乐观和上进,前者从精神层面让我们更健康,后者从物质方面让我们更富有。但上进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与失往往是相互伴随的,财富尤其如此,为求财而失去本真和良善是得不偿失的,亚力士多德也曾说过:“中等的财富便可实现精神自由。”所以一定要擦亮眼睛加以区分。

然后要看的是:德性与品质。因为在美的容颜也会有衰老的一天,我们爱的是真善美本身,所以以容貌吸引的爱是极其不稳定的,它极易失去。所以德性与品质的吸引才是长久的。而且德性除了公正与友爱都是要求自己的,一个有德性的人一定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也更容易宽恕和体谅他人。

最后才是家庭、学历、工作、颜值…这些都可以概括为匹配度,阶级类似的家庭双方的三观也会更为契合,步调也会更为一致。

不过我们在筛选伴侣时,也不能一味要求对方,也要审视我们自己。要有足够强大的精神世界,要有自己的社交和自由,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人格,不依附与任何人,不把自己的幸福强加于别人。

概括来说就是:爱与被爱的能力、乐观上进的态度、德性、匹配度、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才是权衡婚姻与爱情,满足和幸福的砝码。

希望每一个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个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和幸福婚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三):伏伦斯基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看书时间:2022年6月13-24日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伏伦斯基这个人物。

方大同有一首歌叫做《特别的人》,由于歌词比较长,我只截取了一部分:

爱一个人或许要慷慨

若只想要被爱

最后没有了对白

懂一个人也许要忍耐

要经过了意外

才了解所谓的爱

这首歌的大意是爱和被爱是平等的,若只是一味地索取,没有付出,这段关系就不平等,两个人最后就会没有了对白。

伏伦斯基和安娜的关系就是不平等的,所以最后没有了对白。

安娜是一个26、7岁的少妇,丈夫卡列宁是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官员,两人有一个8岁大的儿子,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标准的幸福家庭。

而偏偏有一天安娜就和伏伦斯基相遇了,虽然安娜对伏伦斯基也有点意思,但碍于礼教她还是比较克制的,可是在伏伦斯基一连串疯狂的攻势下,安娜终于沦陷了。

伏伦斯基相当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盒子一旦打卡就会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1.安娜的交际圈知道了这件事,对安娜指指点点。

2.安娜的丈夫知道了这件事,跟安娜产生了嫌隙。

3.赛马场事件后,安娜跟卡列宁摊牌,卡列宁不同意离婚。

4.安娜产褥热快要不行了,卡列宁原谅了他们,并同意离婚,伏伦斯基自杀未遂。

5.安娜放弃离婚和儿子的抚养权,跟伏伦斯基去国外生活。

6.安娜和伏伦斯基回到彼得堡,安娜受到上流社会排挤。

7.安娜提出离婚,卡列宁不同意,并且不让她见儿子。

8.安娜住在伏伦斯基家里,伏伦斯基的妈不喜欢她,喜欢一个年轻的贵族小姐姐。

9.伏伦斯基出去应酬,安娜怀疑伏伦斯基,俩人吵架。

10.伏伦斯基受不了安娜,俩人见面少了,安娜更怀疑伏伦斯基。

11.伏伦斯基去见了贵族小姐姐但瞒着安娜,安娜为了揭穿伏伦斯基的谎言去火车站堵他,结果没堵到,就跳轨自杀了。

这就是安娜和伏伦斯基这条线的大致流程。

其实伏伦斯基对安娜还是很专一的,在遇到安娜之前,伏伦斯基也撩过妹,但那都是逢场作戏。在跟安娜确定关系之后,伏伦斯基也遇到过比安娜条件更好的妹子,但是他都没动心。所以我看到有人说他是渣男,我不是很赞同。

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真正的问题是不对等,一个是他们对这段感情的投入不对等,还有一个是这段感情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不对等。

投入不对等:

安娜为了投入这段感情,跟丈夫关系搞得很僵硬,不管离不离婚她都不能在丈夫死之前跟别人结婚了,而且她之前的交际圈已经把她排挤出外了,她就相当于“社死”了。她家庭没了,孩子没了,朋友也没了,她连出去看场戏都不行,相当于一无所有了。

可是伏伦斯基这边什么损失都没有。该吃吃,该玩玩,该工作工作,该社交社交,该怎么happy还怎么happy。

地位不对等:

安娜什么都没有了,爱情是她的全部,而且她只能嫁给伏伦斯基。

伏伦斯基啥都有,爱情只是她的一部分,而且他也不一定非得娶安娜。

这两个不对等就造成了安娜没有安全感,她只能紧紧抓住伏伦斯基。爱情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安娜抓得越紧,伏伦斯基就越想逃离,伏伦斯基越是逃离,安娜就抓的越紧,于是陷入死循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来的时候,就导致了安娜的悲剧。

伏伦斯基无意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但是对盒子里跑出来的“妖魔鬼怪”却毫无办法,只能采取逃避、不作为的措施,殊不知这些“妖魔鬼怪”却能要了安娜的命。所以安娜的死伏伦斯基也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

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就是典型的“中央空调”,心里装得下所有的姐姐妹妹,而林黛玉心里只有贾宝玉。这就造成了两个人之间的不对等,一是投入不对等,一是地位不对等。

投入不对等:

林黛玉从小没了母亲,在贾府寄人篱下,后来父亲也没了,她没有亲人了,只有贾宝玉。

而贾宝玉是在自己家,他是这个家的中心,所有人都围着他转。

地位不对等:

林黛玉什么都没有了,爱情是她的全部,而且她只能嫁给贾宝玉。

贾宝玉啥都有,爱情只是她的一部分,而且他也不一定非得娶林黛玉。

这两个不对等就造成了林黛玉没有安全感,她只能紧紧抓住贾宝玉。所以林黛玉一旦听到贾宝玉和谁有结婚的迹象了就会吃醋,抹眼泪,伤心难过。所以林黛玉最后必然是悲剧收场,叹叹!

最好的爱情,从来都是“势均力敌”的。

《简爱》中有一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 “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

在男女爱情关系中,倘若两个人的差距较大,那么即使开始有多么相爱; 最终,也会因为二人之间的“鸿沟”而分道扬镳。

伏伦斯基无意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伏伦斯基又无力处理这些后果。而当时的社会制度导致伏伦斯基和安娜的关系不平等,从而造成安娜的悲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