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摘抄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摘抄

《生活在音乐中》是一本由丹尼尔·巴伦博伊姆著作,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一):老巴的乐迷

在王府井花800多买了一套巴的<贝多芬奏鸣曲>.

之后就在当当买了这本书.

非常非常喜欢他.

这本书值得学钢琴的人看.认真的看.

值得收藏.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二):一些感悟

1.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机械化地练琴。不要在音乐中寻找自信。

2.宁愿找一个富有灵性缺乏经验的助手,也不愿录用经验丰富却循规蹈矩的人

3.即便对于一首曲子,也要尝试每一种诠释方法,不愿探索是艺术灵感枯竭的表现。

4.灵感不可能在没有积累的情况下降临,所以平时要努力探索。

5.音乐是一种时间性的艺术。有很多需要抓住的瞬间印象。

6.现代音乐应该更多地被演奏,被欣赏。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三):读《生活在音乐中》

这本书不好看,不够八卦。伦敦奥运会上,他是八个护旗手之一,介绍说是犹太人,音乐家,都正确,严格的说,他是钢琴家与指挥家,他弹奏小胖的夜曲,是我最喜欢的版本。他有个早逝的大提琴家的太太,杰奎琳·杜普蕾,他的大姨子写了本回忆录hilary and jackie,后来拍成电影《她比烟花寂寞》,情节很火爆,杰奎琳年轻时被强暴,姐妹共侍一夫(希拉里的先生),妻子未死,丹尼尔就在巴黎和女人生了孩子等等。电影名气很大,没看过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文化。书比电影含蓄很多,大约是改编时的添油加醋吧。杰奎琳的那把大提琴现在由马友友在用。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四):音乐是生活中最好的学校

全书的结束语是最好的总结,“音乐是生活中最好的学校,而同时,它又是我们从中解脱的最佳途径。”

翻译算是近年来比较负责任的了,但是仍然有不少欠缺。很多地方上下文指代不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巴氏的特定语汇前后亦不够一致。有些地方我可以倒推出英文的复杂句原文,然后辨识真正的意义;但有些地方,尤其是“今日以色列”一章,译文整体混乱,估计是由于译者本身是从事音乐而非关心政治思潮所致。此译作于2009年出版,已重印七次。希望再版时能有所改进。

原作题目是“A Life in Music”,我以为翻译成“音乐人生”更切题和提领全书精神。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五):生活在音乐中

说到巴伦博伊姆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如果说“朗朗的老师”,大家就会感兴趣了。巴伦博伊姆曾被《泰晤士报》称为“当今世上硕果仅存的传奇音乐家”! 这本书是这位音乐家的自传,他把大半生的事迹写进了这本自传。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这是被艺术填满的一生。 7岁举办个人音乐会,11岁被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称为“奇迹”,年仅33岁被聘为巴黎管弦乐队常任指挥。 除了事业,他的爱情也是由艺术填满的!书中回忆了他与爱人杰奎琳的相遇,两人一起聊音乐、演奏,音乐上的互相理解,才让俩人产生了超乎音乐的情愫。 已经不能简单说他热爱音乐了,应该说音乐组成了他的生命,把梦想融入生命,或许就是实现梦想最有效的捷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