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God of Small Things》读后感100字

《The God of Small Things》读后感100字

《The God of Small Things》是一本由Arundhati Roy著作,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6.00,页数:3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God of Small Things》读后感(一):《小事情的上帝》阿阮妲缇·洛伊(印度) 翻译 羽风

《小事情的上帝》是印度女作家阿阮妲缇·洛伊的第一部小说。小说描写了一对双胞胎兄妹的一段童年经历,以及他们的生活被规定了“该爱谁,怎样爱和爱多少”的爱的法则所摧毁的故事。小说揭示了小事情会怎样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命运。本书获得1997年布克文学奖。希望这本新的译作能让更多人领略这部堪称千古绝唱的奇书。欢迎试读:http://mandarinmatters.com/%E4%B8%AD%E6%96%87

《The God of Small Things》读后感(二):《微物之神》还是《小事情的上帝》?

印度女作家阿阮妲缇·洛伊的《THE GOD OF SMALL THINGS》是一本堪称千古绝唱的现代小说,自一九九六年问世以来,即成为一部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著作。

小说“描写了一对双胞胎兄妹的一段童年经历,以及他们的生活被规定了‘该爱谁,怎样爱和爱多少’的‘爱的法律‘所摧毁的故事。小说展示了小事情会怎样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命运。本书获得1997年布克文学奖”,这是维基百科对此书的简介。

正如书名所示,小事情是它的主题,简单而明确。

这是书中对“小事情”的一段描述:

也许事情真的可以在一天之内改变,几十个小时也可能会影响整个一生的命运。当它们发生时,这几十个小时,就像是一座被火燃烧后的房子的残存物

- 烧焦的时钟,带着焦痕的照片,烧黑了的家具 - 必须从灰烬中复原检验,加以保护,并作出解释。

小事情,普通的事情,破碎了又复原了,并充满了新的含义。突然间它们成为一个故事中醒目的精髓。

(阿阮妲缇·洛伊《小事情的上帝》)

但洛伊并不是仅仅要讲一些小人物的小事情,她要讲的是她的这些小人物的人生是怎样因为这些小事情被历史、社会、宗教、阶层、文化等等一切所摧毁的故事,她要讲的是那个掌控这些小人物的命运的“上帝”。

在本书的结尾洛伊这样写道:

本能地他们只顾及一些小事情,大事情从来没在他们心中浮现过。他们知道他们哪也去不了,他们一无所有,没有未来,所以他们只注意那些小事情。

每一次他们分别的时候,他们只互相获取一个小小的承诺:

“明天?”

“明天。”

(阿阮妲缇·洛伊《小事情的上帝》)

他们掌握不了他们的命运,他们控制不了他们的未来,他们以为他们能预见能决定的只有“明天”,他们甚至不知道连明天能否再见这样的小事情也是由“上帝”来决定的,这个上帝正是印度那个集历史、宗教、阶层为一体的社会体系。

洛伊的文字既有儿童式的简单活泼又有天马行空般的五彩斑斓,她的感情倾向如儿童般鲜明,她的道德评判如哲人般沉重。她的两部著作《小事情的上帝》和《极乐司》讲的都不仅仅是小人物的小事情,而是探究谁掌控着小人物的幸福和命运,是对人生对社会更深层的思考和评判。所以说,《小事情的上帝》不管是语言风格还是文字寓意都和原书名更加相符。

《The God of Small Things》读后感(三):Large things never lurk

太喜欢了,简直可以名列本年度最喜欢的小说。在看之前对情节完全没有概念,也不知道会讲什么,只能老老实实跟着作者走,这种阅读体验好像是很久没有过了。 读到一半的时候想,如果要简单概括的话,也许可以说是“哀伤的诗意”。虽然是用英语写作,但故事却是交缠着印度种姓历史的情节,看引用的句子可以推测大概就是1970s的故事(居然会看到那句revolution is not a dinner party以及其他语录出现,被震撼了hhh)。细节描写真的很好,作者真的很会写,刻画细致入微,可以把平凡无奇的内容刻画得如此美丽。是有些段落喜欢到要朗诵给朋友听的程度。作者一上来那个句子就气势逼人,“May in Ayemenem is a brooding month...”(大意,非原文,以下引用同为大意),还有图中结尾的描写,总之看的时候我只能满地乱爬,实在写得太好了。 但随着情节一点点展开,读者就会意识到这本书根本不像表面上那么美好。也许就像作者反复写的句子,“Large things ever lurked”,所以只能着眼于微物之神,去不厌其烦地构建细节。故事的一对双胞胎有过早失落的童年,但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肩立着,像一面墙,里面早就霉菌丛生,外面却只是微有裂痕。这是个各种欲望交织的故事,有关爱、权力和童贞。其实剥开来看好像已经被写过无数次,但她的声音太独特了,真的值得一听。 作者的叙事方法很有趣。她不断地在不同的年份跳跃穿梭,叙事非常流动也非常灵活。前一页死去的人后一页就有自己的视角,或在后一页还活着。读者跟着她的任意门一起去看死亡和生存如何在同一个人身上反复交叠,好像生命中最重要的生死只是滤镜,被作用在她想要讲述的故事上,可以随时撤换。这种撤换读起来的时候一定也不觉得生涩。她铺排和抒情的时候真的好爱用排比和列锦,无可救药的抒情爱好者表示踩在了爽点上。 有些时候这本书和《百年孤独》很像,不过没有一个名字给无数辈后代用。相似的地方在于哥伦比亚和印度都有殖民历史,都算是殖民文学,两人笔触都如此诗意,巧妙的比喻信手拈来,都构筑了一个文学意义上的场所(马孔多和Ayemenem),都写家族历史的盛衰。但两者又是不同的,可能马尔克斯的着眼点更加恢弘,他是以仿佛上帝的身份俯视这个家族,但Roy聚焦于每一个个人。此外Roy的笔触更加细腻,需要的时候镜头可以一寸一寸扫过去,而且并不追求通灵和各种魔幻现象,而且成书就是英文,没有经过二次翻译。 再以及,这本小说不能被划归为女性文学,因为虽然是女性作家,却并不是女性视角。如果一定要性别二分,小说有传统女性作家那种细腻的特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