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读后感精选

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读后感精选

《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是一本由[加]露西•曼德维尔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读后感(一):成就幸福的十个方法

1、是我们所记得的一切造就了我们,罗伯特·艾蒙斯如此说道。我们可以用近视的方法看待生活,选择细细咀嚼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让眼睛看到那些最重要的事物,让大脑记住它们。

2、学会从任何事物中发现积极的一面,向问题、苦难和痛苦靠拢,接受它、体验它,发现它的力量不过如此。

3、我们能拥有的只有此时此刻。

4、“今天是我生命所剩日子的第一天。”停下来用心感受生活,再想想今天我要做什么。

5、捕捉微小的幸福,让生活中的快乐如雪球般滚动起来。

6、承认自己总是有所不知。

7、为他人做一些小事,比如给陌生人一个微笑。

8、用善良的心想想那些正被苦难炙烤着的人们。

9、伸出自己的“触手”,告诉身边的人,“嘿,我在这儿,你对我来说很重要。”

10、“每个人,”亚里士多德说,“只要他的生活和他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也就是灵魂,是协调一致的,就能够得到幸福。”

《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读后感(二):积极心理学:探索并发挥你的优势

心理学有三大任务:一是治疗心理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好;三是发掘并培养天才。传统的心理学,侧重于治疗心理疾病,正如作者露西•曼德维尔在《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中所言,“心理学自问世以来就更偏向于关注人性的阴暗面”。当然,这并非因为“人性本恶”,而是因为人天生就容易被非正常的事物吸引。

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相当程度上也更促进了心理学在这一方向的发展。二战中士兵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战后,医疗工作者不得不开始治疗他们的精神疾病。一方面,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治愈了许多心理障碍、疾病;另一方面,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心理学发展成了一门“关于精神疾病的科学”。因此,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去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病”,而那些搞心理学的自己基本也都是“心理有病”。

记得读研时有一回去听一个心理学讲座,路上碰到教务处的一位老师,与之打招呼,他问我兴冲冲地干啥去,我如实相告,他笑了:“你还用去听心理讲座?!看你每天乐呵呵的,心理再健康没有了。”我乐了:“哈哈心理健康也可以去听的嘛,那讲座感觉挺有意思的。”“也是,听听讲座心理就更健康了。”

当时我是年级大班的心理委员,最初接受任命时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班干部,猜想是辅导员没什么“官职”可让我任,便安排了这么个“闲差”给我。可是,多么巧,我正好对心理学有点兴趣,当了这个心理委员后,对心理学似乎更感兴趣了,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高一下自己的心理素养,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同学服务。当然,其实没有多少为同学服务的机会。只是后来才偶然得知,我积极开朗的性格、亲和力极强的微笑曾经感染了很多同学和老师。

学生时代看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多是关于情绪管理、教你乐观、正能量之类的,毕业之后,对这类心理书的兴趣则不太大了。偶然看到积极心理学,才真正开阔了眼界。

原来,心理学并不只是治疗心理疾病,不只是要帮助减少人的痛苦,也应该帮助增加人的幸福。有心理疾患的人自然应该受到关注,但我们这些普通的健康人也应该受到关注。积极心理学的宗旨就在于让普通的健康人生活得更幸福。

每个人都想更幸福,那要怎样做才能更幸福呢?作者在最后一章里总结了十个幸福的方法,在我看来,那十个方法倒谈不上多么的新鲜,不过非常有效,而且做起来也非常简单。不过,给我最大触动和启发的是第15章“幸福入门ABC”,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像学习某项体育运动或某种乐器的入门知识一样去学习如何幸福地生活”。这彻底打破了我此前对幸福的认知。

从不曾想过幸福要学习,以为等到对先生出现就好了,他会带着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原以为幸福是需要等待的,读了《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后才意识到幸福是需要自己去做、去创造的。而要想更幸福,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作者建议我们“多做点我们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发现自己的才华,并尽量开发”。

而对于如何发现自己的才华,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我推荐古典老师的一本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当我们做到在工作、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时,我想,我们的幸福也就有了无限可能,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我们可以永远更幸福。

《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读后感(三):神秘莫测的幸福力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身旁冲充满这些看似玄奥难解的词汇——类似统御力、领导力、沟通力等等这些词汇,你用大白话来讲到未必有这么难理解。或许,创造它们的人只是为了让它们显得更加的高深莫测,更加的难以理解?

你能想象你跑去看医生就是为了让他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检查你身上那些“健康的方面”吗?这个想法很荒唐。我们通常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疗咨询局限于对各种不适和病情的诊断,诊断以快速治疗为目的,而治疗手段一般以药物治疗为最常见。考虑到医生都很忙,我们能够和他会面的时间总是很短,也没有机会可以就我们健康的方面进行闲聊。然而,如果我们认为了解自己哪些器官或者生活习惯可以帮助预防疾病这一点是有用的,那么事情就可以是另一个样子了。——积极心理学创建者塞利格曼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上帝的创造计划中并没有包括人类的幸福”。他的观点不仅可以使人不再相信幸福,甚至还可以使人连快乐和乐趣都不相信。(P.029)于是,一般将其诞生归功于弗洛伊德的心理疗法,也就成为了探索灵魂深处的阴暗的同义词。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始终不该也不能够局限于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也应当同样的重视人类身上那些“最美好的东西”!而这,正属于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范畴。

关于积极心理学,人们很容易会和绝对乐观主义鼓吹的“正向思考”相混淆,但前者主要是从对病理学模型的反抗中发展起来的,而病理学模型被视为心理学的信条。“很多人都错误地把积极心理学和正向思考——或者艾蒙斯所说的‘幸福学’——混淆了,后者鼓吹世上的一切均是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的。……他们无法认识到有时候事情确实就是很糟糕。”(P.026)

在该书中作者深入浅出的介绍给我们“幸福”这门千真万确属于科学类的学科的同时,亦是新兴的心理学派将矛头直指众多的心理学派的攻讦。将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小众学派,对当今心理学主流现状的反思与质疑,展现的淋漓尽致。

目前有些人类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是“被病理化”了,“某些普通的不适从此就在某精神疾病手册中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因为亲人的离世而长时间深切悲痛、因为失去工作而感觉没有方向且内心充满羞耻、因为单身而感觉情感无处依托,这三种情况分别被归类为‘抑郁’‘适应障碍’和‘依赖心理’三种心理疾病。”(P.011)

“换句话说,病人最终把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当成了一个确凿的事实。然而,如果说有些病人能够利用这个身份去得到相应的治疗,大部分病人却很不幸的在他们的新身份面前手足无措,而这个赋予了他们新身份的领域——我认为应该被称作邪恶的领域——就是病理学领域。”(P.009)

同样的固然精神分析在精神疾病起源问题上阐述的观点,可以揭示精神障碍的性质和发展方式,这让很多病人受益。但光是对过去的深入剖析却并不足以帮助人们得到幸福。现实是,“了解过去不足以改变现状”,有些病人被过去折磨得痛苦不堪,对未来却止步不前。在这种情况之下,单纯的病理学领域已经无法帮助他们什么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更加先进的医研器械支持人类更深入的分析和检测了人类感情对大脑影响的变化,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有了生理学角度的原理支撑和解析,积极心理学才没有流入“通俗心理学”,甚至是“伪科学”的范畴。不到280页,十七章加上前言和总结,深入浅出的剖析了“幸福”这一概念,从生理学原理的角度来解析幸福对人体的影响。

“没错,幸福是个好东西!知道吗,幸福的人身体更健康、抵抗力更强,他们的压力会减少,而对疼痛的忍耐力却提高了?简而言之,他们活得更好,也更长寿。而且,幸福的人成功的概率更高,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度更高,所以,相比其他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反之,缺乏幸福感的人更孤僻、更容易生病,同时,对社会来说成本也更高。”(P.029)

怎么说呢,如果细读这本书的话,就会发现这本书不免陷入了缺乏大面积普及性调查,只能通过少量孤立的特出个案来凭空臆断的缺点。虽然作者巧妙的避开了那些需要用更多详实确凿的证据来取信于读者的地方,但多少会给人以避重就轻之感吧,毕竟这门积极心理学还是属于新兴产物,终归是缺少了足够的时间积淀,没那么充裕的实验数据作为佐证,干脆支持者们就只能抢先转移注意力似的以攻代守了。

就这样,作者尖锐的将质疑的矛头转向了定量分析研究和统计数据,称它们就像是墙头草,几乎可以被任何科学研究根据结果需要使用。研究者是根据他们的需要选择或利用统计数据的。只要有了足够的精明、技巧再加上点手腕,那些资深研究员很明白这一点,就可以使统计结果为他们的所需要说话了。

“那些介于30%到70%之间的统计数据是最灵活的,它们甚至可以说是很“讨巧”的数据,以为它们所起的作用可以根据科学家的动机而轻易地随机应变。因此统计结果只需要有一点点起码的差异,就足以让研究者宣布两个变量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P.047)

有了之前的看似与本文并无直接关联的长篇铺垫,到了这里话题骤然一转,接下来作者在书中这样质疑——为了成为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自然它也逃不过这些,它必须做一些论证,利用统计资料来衡量幸福和众多相关变量(健康、年龄、收入之间的关系)。那么幸福真的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吗?甚至,幸福是否真的能够量化?

相信读到这里时,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免要为之生出疑虑了,也会自然而然的跟着质疑起这些调查数据的必要性了。这也就达成了作者的目的,他巧妙或者说是狡猾的避开了书中数据不充分,多为孤立个案的缺陷。

诚然,幸福作为一个多面性的概念,复杂,有时候甚至模棱两可。但从本质上而言幸福就是主观的。它是一种很内在很私人的体验,幸福不可言喻,语言不足以表达。但幸福绝不是一个统计数据现象。通过本书的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等式,即:“幸福”=活着的乐趣≠快乐。快乐和幸福类似,但却又截然不同,因为后者属于一种感观上的状态,而前者只是单纯的情绪变化。

书中给出了评估自己是否幸福的五个基本问题:

1.总体来讲,我的生活和我的理想一致吗?

2.我的生活条件良好吗?

3.我对生活满意吗?

4.目前为止,我是否已经得到了那些我最想要的东西?

5.如果能够再活一次,我还是会走同样的或者类似的道路吗?

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测试一下,现在你的自我感觉如何,那么,你幸福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