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视读进化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视读进化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视读进化心理学》是一本由(英)迪兰·伊文斯 / (英)奥斯卡·扎拉特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80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200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视读进化心理学》读后感(一):《视读进化心理学》小评

偶然间图书馆发现这个系列读物。开启之后爱不释手了,算是二十年前的书了,打算追完全部,作为基本的兴趣科普读物,太有意思了,深入浅出。以下有一处思考: p74 亲缘选择的利他主义是因为:进化的基础单位不是生物个体,而是单个基因。 那为什么p84 婴儿会能够以这种定量的亲缘关系数值来衡量与兄弟姐妹资源分配想法呢?精确到2/3也太离谱了吧?没有理性能力也能遵循这个亲缘关系的比值么? 总结一下:婴儿按自己的感性经验,想要吃到更多的蛋糕;但由于亲缘选择的基因(利他主义,愿意分享)存在,大脑能够分辨同类,并且让出一部分给同伴。 进化机制作用下的基因,使大脑结构中产生了先天性的同类分享意识。但我不相信是婴儿因为亲缘系数来定量的分配蛋糕和奶水的,这是一种建构的理性思考的产物。我认为基因的进化产物不会精确到这么准确到蛋糕3分之2。婴儿没有分化出自我和他人的概念,固然是以自身利益为主导的。 如果上述基因不存在,那必然会全部独吞,那继而导致这类利己主义基因灭亡。所以p97这个自私的基因真是妙啊,仿佛给基因加了自我意识一般,在自然选择中走向了最符合人类总体利益的方向。

《视读进化心理学》读后感(二):自然主义谬误与进化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进化心理学本身,而是自然主义谬误这个概念。学了两年的西方经济学后,对自由市场相当的信奉,故而当发现完全的自由会引发经济危机时,有些不解:为何市场需要自由又不可以完全自由?上帝造物时是如何拿捏自由的尺度?直到现在如果有人说起要进行调控或是要对富人多收税,潜意识里都会觉得是错的,因为它违背了人的本性。直到我看到了自然主义谬误和与之相对的道德主义谬误,我才意识到,不仅是经济学上,我在很多认识上都存在这样的谬误,要么认为自然的就是好的,要么认为好的就是自然的。不仅如此,很多畅销书里那些过于绝对的观点,也是源于此类谬误。

比如如今风靡的成功学,我本是相当信奉的。经历了高二的颓废和高三的奋发最终收获颇丰后,我深信最正确的生活理应是高效忙碌的,否则必定被社会淘汰。因此,总是暗暗鄙视那些过着闲散生活的人,觉着他们标榜的慢生活简直是对人类高度发达文明的侮辱,如果世人都像他们那样,谁来养活这个世界?当然,这个观点也常常被冲击着,每次有人攻击“唯结果论”都让我反省,读了世说新语后总是痛心地想是否真的一辈子要做养活自己弟弟却屡遭白眼的嵇喜而不是穷困却备受尊敬的嵇康。我不愿闲散度日终被日新月异的世界抛弃,也不愿朝九晚五染得满头灰尘一手铜臭。其实被世界抛弃又如何,一箪食一瓢饮照样逍遥,然而看到那些成功人士抒写自己的血泪史难免觉得自己过得太懒散,不自觉地认同奋斗才是人生的意义。但当真正忙得身心俱疲,反观名士的气节道骨,越发感到自身肮脏粗鄙。也许,自然主义谬误的概念可以给人更广阔的视野,可以借来批判那些在理之言的无理之处。不过,这样一来,世界观或许更加混乱了。

其实,从古至今,纷繁的争论多是在自然主义谬误和道德主义谬误间徘徊。上帝为何造了如此一个纠结不清的世界,让一代代人在这参差的世界里痛苦着又快乐着?

《视读进化心理学》读后感(三):人类同盟心理模块的进化历程

600万年前,人类祖先同黑猩猩分道扬镳,开始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10万年前,人类祖先走出非洲,分散在世界各地。5000多年前,人类文明才真正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如同计算机的物理构成,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的数百万年时间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就已经进化完成。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群居生活,人类大脑又进化出了不同的心理模块,相当于计算机的程序,就如同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进行信息处理,完全是程序运行的结果一样,人类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是不同心理模块运行后的结果。人类在最初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适应问题,导致人类形成了五大心理模块:躲避肉食动物攻击的心理模块、食用正确食物的心理模块、建立同盟和朋友关系的心理模块、为孩子和其它亲朋好友提供帮助的心理模块、读懂其他个体心理的心理模块,而每个大的心理模块又有多个小的心理模块组成。今天我主要学习了同盟心理模块的产生、发展和形成。

“互惠的利他主义”和“搭便车”

人类是群居动物,群体生活在帮助人类躲避食肉动物攻击的同时,也因为有较多食用相同食物的人聚集在一起而产生激烈的竞争。为了对抗群体中的其它成员,个体之间结成同盟变得非常必要。结成同盟关系的个体之间为了使同盟关系更加牢靠,就不得不遵守“如果你帮助我,我就帮助你;如果你不帮助我,我必不帮助你”的契约,这叫“互惠的利他主义”。在互惠的利他主义关系中,难免会出现“搭便车”现象,也就是某个个体对群体中其它个体的背叛,我只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却不愿意有任何付出,我有困难的时候你帮了我,等你有困难的时候我不会牺牲任何一丁点儿个人利益去帮助你。如果这种人有幸生存下去,“搭便车”基因便会遗传下去,而且会越来越多,这样人类基因池中就有了更多的“搭便车”基因,最终的结果便是人人都想搭便车,人人都不愿付出,群体必将走向瓦解。而事实是,人类这个群体并没有瓦解。那么,互惠的利他主义关系要维持下去,人类就得进化出防止“搭便车”现象发生的心理机制。

“针锋相对”

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斯罗德提出,只有当人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时,才能很好得解决“搭便车”问题:一是长时间跟相同的人相处;二是能认出打过交道的人,能区别陌生人和熟人;三是要有本清晰的“人情帐”。这样,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也会去帮助他,从未为我们付出的人,我们也不会为它付出。这种对“搭便车”行为进行惩罚的策略,被称之为“针锋相对”,它使我们能够对其它个体的脸部进行精准识别,同时能够精准记忆个体的社会交往细节。

社会交换的认知适应

“针锋相对”策略中的条件一和二很容易实现。而条件三的实现需要人类能够清楚的知道个体为别人付出了什么,别人又为自己付出了什么,并根据具体情境计算别人付出的实际价值,以及自己付出的实际价值。而付出的实际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两个情形的影响,一是付出者牺牲的代价的多少,你分给别人一块饼,如果这块饼是你现在的全部口粮,同你有十块这样的饼相比,价值自然要大;二是接受者获得的价值的多少,这就好比雪中送碳和锦上添花的区别,雪中送碳的价值明显要高于锦上添花的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