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身体的语言》读后感1000字

《身体的语言》读后感1000字

《身体的语言》是一本由[日]栗山茂久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体的语言》读后感(一):感受不同是因为认知不同

我理解作者要说的就是古希腊医学和中医的差别来自于认知方式不同,

基于各自语言和文化上的医学知识发展差异也回过来不但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也影响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

文字上中国的比喻方式与希腊的明确方式造成的结果是:

切脉的脉是触感与本质的合一,没有也无法区分“什么”与“如何”

脉搏是希腊试图严格区分脉搏现象的定义与感受的结果。尽管开端也是描述性的,直至18世纪简化至计数,一直关注区分事实与观感。

关于色。风。的观念也如是造成了很大的分别。

中医里的‘脏腑”亦非西医解剖观念上明确的各个器官,而是用于储存精气,与身体生病时表现出的现象相对应的的一个概念。

至于作者关于中医里没有也不关注肌肉的说法还是提请中医捍卫者反驳吧,嘿嘿

《身体的语言》读后感(二):谈中西医发展到现状

由本书可以反思当今医学,6星推荐!

我具体谈谈第三部分,中西医的治疗方式。中希医学对“血”和“风”的不同看法。

古希腊人对血液过剩的恐惧,并予以预防性放血。联想到当今西医对手术的热充,无不表现出西医对“过剩”、“囤积”的恐惧。

而中国人则恐惧流失,忧心生命能量的消散,堤防元气的消竭。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方对肌肉的迷恋、对性的放纵和中国对练功的沉迷、对性的节制。

西方医学用“pneuma”一词来表示风,从最开始希波克拉底的《论气息》对风向的关注,导出空气流动的受阻即为疾病的成因,到后来风只指代人体内在的气息——也即为后来二元论中灵魂的部分。而中国的风就是疾病的本身,就是外来侵略者,不可测也。

自此,中西医由古到今发展了几千年,由于中西对触摸、文字表述以及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现代中西如此多的差异。

近300多年来,西医以动物为解剖学中心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中医以植物生长意象为望色核心的停济不前以及当代中医盲目跟随西医的步伐,深感叹息!

《身体的语言》读后感(三):无常即常

部分参考朱剑峰老师 医学人类学课程 上课笔记

不同的感受基础导致不同的认知世界。我们如何想象影响我们如何感知,我们如何感知成就我们所认定的“事实”。

希腊医学重视觉。通过“解剖”(在一片令人恶心的血肉模糊中是为了看到并确证造物主的精妙创造)从“脉搏”(能看到固定频率的、血管扩张与收缩的垂直运动,却不受意志影响控制)转向“肌肉”(受到意志控制而自主运动的器官),最终形成新的人观(personhood):强调自主运动、有意识地独立创造,而不受自然机运影响的变化。害怕意志失去对身体的操控——这时候身体变得沉重,不能被轻盈的意志所控——恐惧血液过剩导致的停滞、囤积和腐败(相应的,放血疗法)。

中医重触摸。切脉只是“望闻问切”中的最末选,关键在于从变化细微的“颜色”中捕捉“风”(来自外界的、难以预料的变化、不确定性)的侵袭——因而惧怕的是耗竭与流失,强调通过养生手段以达到元气的聚集,形成自我完满(难以被外敌侵入)、灵活柔软的身体。

有趣的是谈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试图将“八风”类同于“八政”的尝试。从政治意义上,医疗的作用在于制定出一套关于人体的规则——尝试把人体变成小宇宙,与大宇宙一一对应,本质上是实行社会控制的手段——统治最害怕的是不可预测的变化(风),然而越是人为地去区分,越是会发现、制造出不规则的状态,就越是引发对于uncertainty的恐惧。一方面是对于规则、规律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是对其不可能实现的恐惧,精英阶层口口声声说是要灵活变动以适应风向,实际上只是因为风向的变化本身即不可预测……

《身体的语言》读后感(四):《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读书笔记

导读:身体感的历史——李建民

P1身体观的历史 研究途径有二:第一,经由文献讨论医学观念的形成与变迁,例如气、阴阳五行、心与气等课题。这些研究可以是思想史或社会史的取径。第二,从图像入手,藉由身体相关的图解来分析医学传统对身体观看的方式。例如对古典医学望诊相法的研究来了解医学论述及其文化脉络。

身体感的历史 (女性感知自己身体的方式是什么?身、心、灵的定义是什么?)

前言

芥川龙之介的故事、滑寿《十四经发挥》、维萨里《人体结构七卷》

问题:P3在医学想象的世界里,什么样的距离区隔了不同的“地区”?我们应如何标定对于身体的不同观点?

主题:P6对于身体的看法不但仰赖于“思考方式”,同时也仰赖于各种感官的作用。

第一章 领会生命的语言

中国的切诊脉位,寸关尺,共12种 ;古希腊 脉搏、悸动、“跳动与间歇”、解剖学等(这部分没看懂)

切脉,《内经》《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12条动脉。寸尺关对应不同的身体部位,并对应阴阳、天地等。(疾病的空间感)“盈虚静动滑涩”

P36:“脉”一字由代表身体部位的“月”部与象征树枝状水流的“ ”组合而成。早期的“脉”字是血部而非肉部——中国第一部字源字典《说文解字》(约于西元100年)对该字的定义为:“血理分衰行体中者。”我们可以想象到流经全身的血流。滑与涩代表了血流的顺畅和迟缓。

把脉与触摸皮肤

希腊医生测量脉搏——跳动和间歇;中国医生诊断脉——脉动,生命的流动。

第二章 文字的表现性

P52:如果别人声称他们感受到了他所感受不到的东西,那些人其实可能只是在欺骗自己。也许整套脉搏学即是建立在自我欺骗的基础上,如同国王的新衣。

用于界定脉搏征象的词汇并不具有确定性,每个人对其含义都有不同的理解——脉搏测量简化为计算搏动次数。

P57:中国的切诊历史与欧洲不同,从未出现要求明确语汇的呼声,没有对于定义的争论,也不曾怀疑每个人对于语汇的含义认知是否相同。

P60:在《脉经》出现的千年之后,即使医生仍然将典籍当中的词汇奉为圭臬,他们还是必须在实际诊疗上能够使用这些词汇;他们必须觉得这些古人所造的词汇明确表达了他们手指的感受,这些词汇对他们来说才会有意义。而他们也的确这么觉得——两千年来皆不曾怀疑过这些古老的词汇。不像欧洲的脉搏测量家为心魔所扰,中国医家并不认为文字带有模糊性。

P62:因此“涩脉”究竟为平实的说法或比喻性的说法,便取决于我们认为“涩”存在于脉本身,还是仅仅用来命名脉搏如何对我们显现。……就哲学上而言,客观性质与主观感受之间的界限不但模糊,甚至可能不存在。许多思想家都曾表示,所有的性质——包含砂纸的粗糙以及樱桃的红润——都取决于人类主观的判断。然而,自古以来的脉搏测量家都坚决认为一定要有界限的存在。

P64:“脉搏的论述认为对于意义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想象画面的能力。”P65:“人类无法看见别人的想象。”

古希腊:脉搏的音乐性,节奏。

P82_83:(中国的疾病词汇本身就是一个明喻或者隐喻,它们不会受到怀疑和争议,而是不断受到重新定义——那么清代的医学书籍中,对于疾病的描述方法有没有改变呢?从清初至清末,疾病的语言是否从诗意走向自然化理性化?而女性从年轻走向衰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疾病化的语言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P87:血气并非经由化学分析而得知的,其中心概念在于个人经验。……“气”的最深层的确定性在于人们对于身体的了解,因为人本身就是身体。……“气”是经由主观感受到的,但从外在也可观察得到。……他(孔子)从“辞气”——语言的“气”——中听出了一个人内心的状态。

第三章 肌肉与自我认知

解剖学的发展;解剖的动机,《身体部位的用处》;亚里士多德,形式与物质,《论动物部分》,思考大自然目的导向的设计;欣赏造物主对于身体部位的设计,思考肉体和灵魂。

肌肉身体的起源;分节;P121:“生物为长成其最终的形体所需的生长和发展的目的论,即是一种发展分节的过程。”;P127:对于力量、挣扎以及坚实体格的重视,正反映出对其相反者的恐惧。

《空气、水、地方》;P129:清晰可见的关节突显出男性与女性的不同。

肌肉与自主意志的形成,(中国有无相似的对于身体和自我的认知呢?)

第四章 颜色的表现性

P143:亚里士多德专注于对于自然的目的予以体现之设计及形体。岐伯则是量测身体以求其量度。

“中国文化传统认为数字证实了宏观宇宙与微观宇宙之间的相互呼应,并且概括了世界的规律和秩序。”

P150:我们该如何研究由深层组织所构成的身体?

P158:望色代表眼睛要努力去看见某种不存在或不清楚的东西。色——脸色;P160:“好色”之“色”为魅惑之物,“望色”之“色”则难以捉摸。道德家要求人们远离前者,医生则被鼓励要仔细研究后者。P165:“失色”不但代表丧失颜色,也代表丧失自我控制。……“再次注意到“色”与言词间的关系,并记住言语的核心并不在于表面上所传达的观念,而在于“辞气”:亦即隐含在言语中的精神。P167:“色”的表现性——反映出内在感受与意向的脸部表情、显示体内五行变化的皮肤色泽。

植物生长,灵魂之“华”

第五章 血与生命

古希腊和古中国都曾经有过放血疗法——或许是基于人体生理的共通性

古希腊:放掉多余的血液,纾解血液过剩的威胁。

P203-204 “虚空”是灵性的最高境界,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虚”空也是疾病,病态的虚竭。

P205:中国医生所认知到的并不只是相对不均或局部不均,他们想象真正的过度是受外在的影响使然——风、寒冷,或其他邪气。古希腊人所谓血液过剩的充溢起自于身体内在,“实”的充溢则强调外在环境的威胁。

P207:欲望代表丧失自我;自我控制的丧失与生命力的流失实同一种疾病的一体两面。另一方面来说,身体的完整性与情感上的自我控制,在健康上是互相连结的。

第六章 风与自我

P220:古中国人以及希腊人都认为,吹拂身体的风和维系生命的内在气息有关。

P221:问题:一个身体受风的影响如此之大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呢?而古希腊与古中国的医生对于风的影响力所共同持有的看法,如何形成后来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传统?

风,风向的改变,变化;P226“风与身体之关系的历史,就是变化与人类之关系的历史。”

P241:在中国医学的核心,有种紧张对立的关系,它一方面称颂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之间的相互对应,另一方面又主张身体是独立于风之外的。虽然人类根源于世界,虽然天地间的风与个人的灵魂有互动关系,但身体和周遭的世界却是分立的。

P252:从外在的气流到内在的气息;从命运之风不可测知的变化到由内在、自主的自我所造成的改变。希腊人与中国人对于身体的观念都经历过这种巨大转变。但两种传统中对于自主性的定义,则有对于时间的不同看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