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民国人物过眼录读后感摘抄

民国人物过眼录读后感摘抄

《民国人物过眼录》是一本由杨奎松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人物过眼录》读后感(一):通俗,但不浅俗

诚如杨老师讲的,这本书是命题编成的,所以不追求学术性和严谨性,类似于“走笔”成书。不过,对于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倒更好读。

读宋庆龄的一篇,有个疑问:

一、即宋可能是共产国际发展的党员,那么不知道国际发展的党员与中共自己发展的党员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宋多次申请加入中共,但只是在逝世前才被批准加入中共的。

二、记得在哪本书里看到,50年代毛泽东、宋庆龄访苏时,在会谈时有苏联领导人对于党内的聚会宋为何也可在场感到诧异,那么这是为何?难道不知道宋是原国际的成员?由此想到的仍是上面那个问题,即由国际在中国发展的党员在国际取消后如何办理?

明者教我。

《民国人物过眼录》读后感(二):大手笔

本书文章是从杨奎松专业论文截选改写出来的一本普及版合集,足有四五十万字之巨,每日晚课读一篇读了一个月。全书并不意图做历史人物的文学化评论,而是在“中间地带”框架下,围绕在中共-共产国际,蒋介石-苏联几方关系中的关键人物和关键史实的深入研究,中共方面着重理清了向忠发/王明等被严重演义化的早期党史人物的一些史实,毛泽东几篇可看作杨奎松版本的《红太阳》,杨奎松善于以综合性的国际视野审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比如1948年沈阳领事馆事件等投射了建国前中共对苏利益的顾忌。国民党方面则着力于对孙中山-蒋介石对苏关系的几个关键节点,如中东路事件,对苏外交,西北战线,西安事变时的张学良对苏心态等,通过大量的档案资料完整还原了蒋介石对苏心态,决策,外部影响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而能以严肃的国家利益立场分析蒋介石在三十年代对外活动中的功过。在蒋介石研究上,较杨天石的分析,杨奎松对史料用力应更深,名为过眼录,杨有把它变成铁案录的自信。

《民国人物过眼录》读后感(三):学当如此

杨奎松老师和沈志华老师是我一直以来追看、佩服的近现代史学者。正是从这两位老师身上自己学习到了很多治学为人的方法。关于要有大眼界的读史观也是从他们身上逐渐养成的。

《民国》一书写作手法和思路一如从前,用大量的史料尽量还原历史人物在当下的环境中发生的掌故,并用动态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如何作出改变历史的决定的。这些稍有异于传统媒介稍不同与主流说法的历史剖析给我们读书读史都带来了更多的公正的机会。这不正是授业传道解惑的根本吗。

经典案例:

1、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由于共产国际的影响,他犯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致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主流)

1、瞿秋白这时最感到无所适从的事情,就是如何在共产国际接二连三的要求加速革命进程的指示和中国革命现实的条件当中作出选择了。(本书)

2、1930年8月回国,9月和周恩来一起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是不久遭到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和王明等人的诬陷、打击。(主流)

2、共产国际对李立三错误上纲上线,迅速在中共党内掀起巨大波澜。对三中全会的调和倾向以及三中全会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的强烈反感,促使瞿秋白和周恩来必须出来承担责任。二人因此很快向米夫承认错误,表示愿意退出政治局。(本书)

历史总会对事实在适当的时候还以清白,纵使时间不允许,苍天也会有案可查的。关于“左右”倾这种派系观点口味的不同而非客观公正的评判早晚都是要被时间揭开真实面目来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