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切因你而值得读后感1000字

一切因你而值得读后感1000字

《一切因你而值得》是一本由黎戈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因你而值得》读后感(一):完全读不懂,完全不感兴趣,完全不知所谓·····

RT,还是很少有这样的书让我读不下去,这算是一本

有人说阅读需要缘分,那么我跟她绝对是无缘无份了

个人觉得,每个作家都有各自的特质,不是某人能够写出来的,看他们的作品吧,即使是删节版,也比看评论来的有意义

评论,谁能评论谁 呢?

《一切因你而值得》读后感(二):回味 余韵缭绕

从拿到这本书起大概有10天的时间了吧,每每读完一个小小的单元都忍不住回过头来细细琢磨,到底是怎样的女子将大师们隐藏的灵魂从他们的文字中,他们的生活细节中一一掘出。如今,呈现在我面前的宛然是一部解析史,深刻的将自己融入了吗?

不明就里的揣测,貌似也许他人看来不起眼的一抹细节在她的眼中竟勾起了共鸣。于是我在想,我该怎样去读书,去选书,我是不是可以不跟风逐浪的顺着大家习以为常的角度来解读书中乃至作者的思想?

书已读完,那豪放贴切的文字却久挥不去

《一切因你而值得》读后感(三):旅途中的陪伴

自从有了网络,已经多年不买书了。E71的手机看电子书随时随地都很方便。

奇怪的是,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这本书,也是第一次知道“黎戈”这个名字,我居然即刻去当当网下了订单。

这对于慢热的人来说,实属罕见之举。

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缘分吧。

这本书,我在拿到后的第一时间,大致翻了一下,就装进了墙角那只随时都在准备离开的红色旅行箱里。

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在粗略翻页的时候,便为它选择了我认为的适宜的阅读时间。

独自辗转在频繁劳顿的差旅途中,它陪伴我于深夜的高空机舱,清晨的软卧包厢,暴雨突袭被困的江南小餐馆,处处散发陌生气息灯光昏黄的异乡酒店。

一个人,心无旁骛的享受那份来自一个陌生名字所赋予的宁静,连呼吸都要凝滞的时光,变得浓稠轻缓。不自知的,微微笑。

那些熟悉的名字,在她的笔下,又展现出另外一副模样。那些充满张力的文字,带着呼啸的风声,直直射入心底。心底里的惊叹一串迭一串。

一切因你而值得。

这句话,送给你一样合适。亲爱的黎戈。

《一切因你而值得》读后感(四):纸张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印象中反复出版几次,有好几个包装不同的版本,但是里面的篇目基本一致。虽然如此,每次重新读总还能保有那份想重温的心情。

都是熟悉的名字,每个名字提及时候所带起的感觉都还在,由黎戈在旁絮絮补充着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还原生蛋的那只母鸡的真相。喜欢看书的人会觉得异常亲切。堪比看八卦杂志的快感,比较心中原先对作者的遐想与现实版的反馈。这本最后一个篇章留给了画家,但是力道不够。相比作者故事的刻画更深刻。

学生时代大概是一个人读书最疯狂的时候。长大后再也找不到这么多时间和力量接受这么多信息,就算保持阅读的习惯也大多停留在可以快速解决的快餐书和轻量级别的小说。大头部是再也没有力气和心思去碰了。其实文中提及的很多书里面不少部头在实际读的时候并没有那么酣畅,至少我一直觉得托尔斯泰的文字读起来很苦涩,而且逻辑过于强硬。文中对这个倔强老头娓娓道来倒是使他这个人生动些了。

如果读此书的时候,如果碰到很多陌生名字觉得他们的人生还算有意思的话,可以考虑跟进看看。当然文青的八卦很少是让人觉得非常正能量的,但就是这些不正常让他们感知到更多的世界。

《一切因你而值得》读后感(五):不算书评,就是喜欢

黎戈和我是同乡,好像还是同一个中学,我爱看她的阅读笔记,几乎是出一篇看一篇。我的生活如同打仗,少有与朋友聊天的机会,所以和黎戈连招呼也未打过一个,虽然我们在豆瓣上是“朋友”。她的第一本书《一切因你而值得》刚出,她在文章里写到她的爸妈:

“让我震撼的,是爹妈的反应。特别是我爹,分要分一半的样书去馈赠亲朋好友,我说人家又不是文青,你不要表错情,我爹不理我,很骄傲的抱着书在街上走,恨不能每个路过的邻居都向他打听一下才好。但是能让爸妈开怀,一点点光照,我也很欣幸。过年的时候,姑妈他们来吃饭,我妈后上桌,捡了我碗边的一块肉就吃,其实那是我吃剩的骨头,我妈窘的要死,她目力微弱,几乎都看不见了——我把脸一掉,碗一挡,眼泪哗的就下来了。因为老公肇祸,爸妈都受了很大刺激,陡然猝老,妈的头发全白了。其实现在这个社会,出版界鱼龙混杂,什么阿猫阿狗不出书,我爹妈文化不高,社会化程度亦然,他们对知识,对铅字都抱有敬意,让他们开开心吧,我不打算启蒙他们对出版物的认知了。”

我看到这一段,又坐在图书馆里流泪不止。

黎戈的阅读笔记,当然,足以让大多数中文系的人(包括本人)感到羞愧。我一向对中文系的选拔制度极其不满,许多热爱文学并才华横溢的人,很难考上研或博,更加难以忍受读研、读博的非文学过程。于是我又忍不住悲哀地去想,如此下去,到底是什么人,最后留在大学中文系教“文学”?

还是去看黎戈的书吧——《一切因你而值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