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读后感大全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读后感大全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是一本由汪丁丁著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7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读后感(一):字字在理

一口气读了40页,觉得这本书写的满好的,很在理,而且也很符合我的阅读习惯,作者基于自己体验的思考,信手拈来,行云流水。和我的认识能够印证,同时旁征博引很多事例,让我对这些人这些事都很感兴趣,是一本休闲中激发人阅读兴趣的好书。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读后感(二):Life pursuit

个人认为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 金钱的追求

二. 自由的追求

可能是自身经历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导致的,除了生死之外,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很现实的事情,导致我如今的想法只是搞钱搞钱搞钱。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据调查,大多数经历过死亡的人,内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往往不再物质和好胜,更注重精神生活和人际交往,有人因此改变了职业,甚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死亡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实的”

我也暗示过自己,不必过于在意,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开心快乐的度过就好,认真去做一个人。不去干涉影响别人的生活,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活明白吧,这些心理暗示对我根本不起作用。其实我也想轻松一点的过这一辈子,不必追求太多,去做我喜欢的事情,可这些事情是需要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读后感(三):思考人生不是巴神的专利

汪丁丁在书中记叙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这些人我以前听都没有听说过;汪丁丁还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经济学人、哲人的词句、思想,好多我也非常陌生,难于理解。但读完这本小书以后,有三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说自己在追问的路上一定会得到答案,但“追问”本身即是意义。人生必不能浑浑噩噩的度过,必要去追问,不去寻找就没有意义,只有寻找了,人生才有意义。

第二,是凡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不管是“写”下来,还是“说”出来的,都不重要,生活是“过”出来的。没有实际的体验,光凭一些理论的依据,无法支持你的生活,甚至反而让你往不幸的路上越行越远了。孔子表扬颜回“刚毅木讷近仁”,批评“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三,幸福是内心的宁静、平和。不在于挣多少钱,外部的评价或者世俗的虚荣,不能给人幸福感。内心的平和才是幸福的根本。那么追求的途径呢?无他,就是“情志修养”四个字。顺道想起了最近正在读的汪曾祺,他笔下的小人物,泥瓦匠、渔夫、乡村医生、老太太、米店老板、洗衣妇、看门大爷……(太多了),都在一种与世无争的思想下,平平淡淡的、本本分分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这种朴素的思想,就是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借以安身立命、繁衍生息,在没有“有形宗教”指引下仍然保持平安喜乐的最核心的思想吧。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读后感(四):方寸之间的痕迹

2019.7.12

回想起经济学家汪丁丁老师的书,永远都是偏哲思的。他的书,不仅学经济的学生得慢慢地啃,也可为其他学科领域的提供深层次的思考。

2016.3.4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里有一句话:任何言语都是无意义的,从而无关紧要。

而我想这是言语的无意义,才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仅仅属于未知的意义。

很喜欢关于拉姆齐的那段话:

“在那里,心灵试图追赶自己的尾巴,沿着道德科学丛林里最高尚愉快的小径,在那里理论与事实,直觉,想象与实践判断以一种让人类智力感到舒适的方式纠缠在一起。”

这是追上时间的欢愉感,无论这份快乐是否真实,但他的确支撑了无数代人的精神生活。

P136提到一种反逻辑的荒谬,时间的无穷无尽,让一切都可以被推翻重塑,是否逻辑只能基于有限的生命,对于无限只可感受。

两年前的初次浏览,带给这次阅读一定的熟悉感,第一遍播下的种子在我毫不知晓的情况下生了根。

如何描述这种“体验”呢?一个字能涵盖一部分意境,无数字之间的拼凑整合形成如画一般直观的“相”,语言文字不断退化,词不达意,言不由心,但努力去看字与字形成的“相互重叠”的“质点”,就有可能将这方寸之间的痕迹内化于行动内部的活力。(……啊我在说什么> <)

亘古不变的规律是开放包容的,包容的前提是既有误,要冲破原有的界限以扩大新的疆域,最重要的是有东西被创造出来,用行动而非纸上谈兵,否则界限和体系也都是无用的摆设。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读后感(五):知通以应变,我们赖以生存的常识

读完普通人汪丁丁写给东财的《人生的十大命题》,感想如下:

我以为,这篇文章是围绕“常识”两个字而作的。

常识在文中与实践和操作性相呼应,具有时间感和历史感,生成于真实的体验,并且真正作用于我们充满不可测的没有确定意义的人生。

而令人担忧的是,如今文化的杂种和教育的失败导致在面对社会的淘洗时,我们缺乏最基本常识的年轻人,如同手无寸铁的士兵,往往一败涂地,从而陷入对人生和自我的迷茫。

作者将常识一词重新明确在我们眼前:我们需要常识。

去除浮华的语言雕饰,模仿、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常识——从待人到处事,从家庭到社会。

正如文章中提到,我们生活的时代是革命的产物,曾经固有的精神文化基础都变得虚无,我们面对的是以前亟待重建的废墟。至于方法,作者有限地讨论了一下国学。作者认为国学中蕴藏着中国人的常识,但这里的国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性的。我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几点疑惑:首先,国学所提供的社会形态真的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的么?就像迫使多年吃肉的人吃素一样,它挑战了我们已被多次放大的欲望。其次,既然需要国学的完备性,我们的教育必须全部推倒重来,而且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少之又少,我们去何处寻找真正国学的教育?

最后,国学的实践意义到底有多大?时代巨变中,“常”还留下多少,不得而知。

反观西方大学设立咨询师,真是简单易行,治标不治本的一贯西方做法。

既然公共教育不可及,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个人的修养,即情志,即知识的内化。

所以文章落在作者呼吁大学生重视常识,重视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内心。

文章可读性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