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隔江山色》读后感1000字

《隔江山色》读后感1000字

《隔江山色》是一本由[美] 高居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隔江山色》读后感(一):隔江山色

元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文人写意画的开端,秉承了宋代写实风格的大部分优点,同时融入文人对于绘画的自身理解,成文宋代巨障山水之后中国绘画史上的另一高峰,此时的绘画兼具写实性与写意性,从此之后,文人把持画评的话语权,作品的写实性渐渐被文人阶层置于次要地位。从而为十六世纪董其昌的出现埋下伏笔

《隔江山色》读后感(二):喜欢他的视角

这本讲画史的书,并不一定比国内的写的好,但是我却喜欢他的视角。首先,在画史的描述中,能延展时代、社会的广度;在画家作品的分析中,不拘泥于所谓的“派别”,与国内的描述相比尤其突出。

在欣赏画作的时候,他不喜欢从“气韵”开始。然而,“气韵”从五代就开始它在国内的“统治地位”了。这就是很多人诟病他的原因。我喜欢的恰恰就是这里,作者不重复国内论画者的虚化评判,从切实可见的布局、技法的传承、发展来描述。中国文人画也许从“气韵”开始兴盛,但是也随着“气韵”内涵的干枯而僵化,这是有高居翰这样的视角,才有突破这种僵化,让虚无缥缈的那些国画接一接地气。

《隔江山色》读后感(三):略有遗憾

书的手感很好。插图非常清晰,比起我曾经买过的旧版《气势撼人》要精美许多。

对于高居翰老先生,我的了解有限,但无论如何,对于这样投身于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我总是充满敬意的。我喜欢他那种脱下中国文人墨镜的见解,就画论画;其实他不仅仅是脱下了墨镜,他甚至会告诉你,反映历代的不同偏见的墨镜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的内容,一洗国内大多中国美术史书记的陈腐之风,令人眼前一亮。

唯一的遗憾是翻译的文字,感觉没有很好地作过校对,错字、增减字有多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时令人迷惑不解。细节文字还是不错的,但感觉好像是漂亮砖头搭出了不太稳固的房子(当然仅指翻译的文字而言),令人忍不住想去找英文原版来读。

《隔江山色》读后感(四):隔江山色

隔江山色,作为高居翰先生这本书的点题,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元代,中国古代绘画的一座高峰,在这本书中得以一窥全貌。不同于中国式的含混描述,高先生用精确的词汇,理性的解析逻辑,讲中国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对于中国画有了一定的判断力和鉴赏能力。

这样的一本书,信息量大,对作品的评述也比较客观,公允,严谨,值得一读再读,了解的同时,品味千年前的艺术之美,还有一位殿堂级的鉴赏家带着我们领略之中的精华,真是一件心情愉悦的事。

《隔江山色》读后感(五):做点技术统计

推崇个人主义,或是赞扬个人主义与古老传统的适当融合。

画兰、画马,彰显文人气节。

文人画:文学气息浓厚(题诗为画面注入文学气息)、表达文人情感、去商业化、逃避引起感官趣味。

早期元代画家:回复早期画风(唐、五代和宋初),或者带点实验性质的尝试,引入远古风格,与新的画风结合。

画具:依靠纸本,粗糙,吸水性强,便于展示笔法。

画技:人物主题分成数组,人物彼此顾盼,形成段落联系。

山水画:一直到唐代中叶,都是勾勒设色。王维加入了“破墨”技法,使用单色水墨。十世纪左右,出现皴点画法,赋予块面丰富的纹路肌理和土质石体的真实感(首推“董(董源)巨(巨然)”画派)。

勾勒纹理、画面的开展借助物体位置上的搭配、联系等关系营造。

赵孟頫使用“擦笔”描绘土地质感。

早期山水挂轴的特色:前景与观者遥遥相隔,暗示画家是以远而高的视点作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