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Little Brother》读后感摘抄

《Little Brother》读后感摘抄

《Little Brother》是一本由Cory Doctorow著作,Tor Teen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19.99,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ittle Brother》读后感(一):非乌托邦

真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懂那么多电脑知识。这本书如果是中文或许看起来会比较有趣,因为看英文我都还可以接受。不过在情节上对电脑技术类的东西描速得太多,又不是很看得懂,所以觉得烦与啰嗦。整体都还不错。

《Little Brother》读后感(二):不要相信年龄超过25的人

恩,也不要相信他们的书评。这书确实是青少年科幻,但一点也不幼稚,讨论的问题相当严肃:公民隐私与国家安全的对立,恐怖分子与自由战士的区别,反抗强权者所需要承担的责任等等。书中没有对这些问题做特别深入的讨论,不过这毕竟是小说不是政论,我认为书中对于二者的平衡做的不错。此书政治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和作者一样属于自由主义的论点,五毛党就不用看了否则会被气死。

另外一个看点就是书中对于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技术相当准确的描述和介绍,更有计算机安全和黑客方面的大牛写后记。当然这也是本书的弱点因为书中描写的技术基本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所以说本书是科幻略微有点牵强。

《Little Brother》读后感(三):还是低龄化一点

虽然拿了Campbell奖,但这部作品还是显得与以前的反乌托邦作品有较大的差距。当然如果看作儿童作品的话,故事还算架构得不错,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

有趣的东西则是少年英雄(称之为英雄好像又有点过,有勇气,但也没看出谋略,或者说谋略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太大了)的承载方式——网络的交流,颇有些Twitter的味道。再夹杂一点情窦初开的欲望,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后半段开始丰满起来。

但不得不说,这个假想中的反恐外敌还是来得有些不靠谱,Cory估计是个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如果放到我天朝,估计活不了几天,看到滤坝就会吐血而亡。

文字因为简单而少了许多韵味,而在错误制度的产生上也没挖掘太多,整个故事仍然踏着好莱坞式的通俗步调。收尾来得有些突然,莫名其妙产生地这么一个壁垒,莫名其妙地也就消失了。

《Little Brother》读后感(四):不可信

书中有句响亮的口号:“25岁以上的人都不可信!”不过,本书作者的年纪也超过25岁啦。谁要是以为拯救世界那么容易、那么酷,那就去试吧。

由于作者总是整页整页地宣讲加密、芯片定位、姿势识别的基础知识,刚开始看还以为这是伪装成小说的安全技术教材。看了两三章,才发现确实有个故事在里面,再看几章,会觉得还是安全技术教材更好看些。原因无他,设定太不合理了。

近未来科幻的一个大问题(或大好处)是,读者很容易拿现实和小说进行比对,并判断小说虚拟的场景是否有意义。像《小兄弟》这种只讨论现有科技应用的,比对简直是现成的。故事开始时,美国已经是一个广泛采用公共安全监控技术的国家。接着旧金山海湾大桥遭受恐怖袭击而垮塌,造成几千人死亡。国土安全部据此不断升级旧金山的监控和安保,开始非法逮捕和虐待无关市民,招致主角所领导的中学生地下团体以黑客手段反击,并终因罪行曝光而受到挫败。本书写于2007年,后911时代,所以拿国土安全部尚不存在的911与之相比未必合适。不过在2013年,我们可以有更合适的类比了,那就是波士顿马拉松爆炸。当然波士顿爆炸没怎么死人,更重要地是,嫌犯很快就通过监控录像被识别出来,稍后就被逮捕了,并没有持续地安全警戒和监控升级。那么,哪个场景更真实呢?

作为小说,作者当然可以把国土安全部的人全假设成自私自利、向往专制的王八蛋,我也可以理解通过升级警戒水平他们有可能获取更大权利、更多资源。不过问题是,既然小说中的美国政体仍不允许国土安全部抛开一切独断专行,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儿戏一样地非法拘禁普通市民,又在放走时仅仅口头警告要求保密呢?他们怎么可能随便招募普通市民作为眼线、又让他们得到机密会议的录像呢?也难怪他们最终也没抓到任何恐怖分子,还被小屁孩轻松搞下台,精力全都用在错误的地方上了啊。

作者大概是想通过极端的例子展示隐私被侵犯的可怕,不过他肯定不懂什么叫过犹不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