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Olive Kitteridge》的读后感大全

《Olive Kitteridge》的读后感大全

《Olive Kitteridge》是一本由Elizabeth Strout著作,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5.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live Kitteridge》读后感(一):孤独与不可解的人生

第一本Strout,也许是近年总在各种文学奖项中看到她的Lucy Barton系列,形成了一个有点错位的印象,总以为她是更具后现代气质的自传式作家,类似Rachel Cusk。然而读第一篇就惊喜地发现,这本由互相关联的短篇汇聚成的小镇浮世绘,沿袭的其实是门罗的路数———首先是饱含了一种对平凡人和平凡生活的深刻体认和细心观察,再以精妙准确的笔触,翻转出看似波澜不惊的人生背面复杂隐秘的情感潜流:爱慕、眷恋与寄托,刺痛、遗憾和创伤。

Olive作为核心人物穿插出场,构成了奇妙的时间流速,几十年的人生倏忽而过,凝结于一个个瞬间(这一点也很门罗)。正是在这些瞬间,在那些转瞬即逝的细密心绪里,你可以完全沉浸入Olive的内在世界和人生历程。也因此,她的暴躁、傲气和固执,她绝不伪善的真挚和直白,她冷峻表象之下的善良,她的脆弱,她的恐惧,最重要的是她的孤独,都和读者的心灵相贴近。她绝非一个完美的人物,但却如此真实,真实到你会觉得她就是你的亲人,你的母亲,你自己,真实到你为她的心碎而心碎。

其实阅读过程中,几次感到难以忍受,我不知道小时候读这本书会不会有相同的感受,但在我已不再那么年轻的此刻阅读它,会更明白其中的残酷。这种“致郁”和惊涛骇浪的灾厄无关,只和生活的真相有关,而这些真相其实大家都知道,但可以不必讲出来———用Olive的话来说,在充满不确定的人生之海上,人们总费尽一切力气去抓住些什么,他们总会选择爱这片浮木。然而浮木终将被无可避免的死亡、被心灵的疏离打散,飘远之后,唯剩下无尽的孤独。

但是,即使如此,即使如此。生活的费解之处就在于,它依然有突然绽开的片刻奇迹,像最终那间洒满午后寂静阳光的房间,微不足道,毫无道理,却足够让人再多驻留片刻。

It baffled her, the world. She did not want to leave it yet.

啊,这不可解的,不可解的痴妄人生。

另外,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忍不住思考这种孤独和现代核心家庭的关系。当人们将性缘和血脉组成的家庭看作唯一具有合法性的可以抵御孤独的单元(Strout在这本书里很明显是这样认为的),或许也就同时隔绝了和其它单元建立情感联结的可能。

从这个意义来说,不想走入传统婚姻家庭的我可能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既成答案的难题,但也同时有了更多开放和自由的可能性:关于如何建立与孤独、与自我的关系,如何在怀有热情的领域持续感受和创作,获得长久的力量和动力,如何与更广泛意义上的他者建立社群联系。

这些思考其实并非这本书本身想要讨论的,但它们由这本书而来,这也是很珍贵的体验。

《Olive Kitteridge》读后感(二):总要逝去的小悲伤与小确幸

《Olive Kitteridge》,中文被译为了,《微不足道的生活》。这样的译名,很贴切的描述了这本获得美国文学最高的普利策小说奖。“和任何人相比,她既不更加幸运,也不更加可悲”,对那位钢琴演奏者来说,对奥丽芙来说,都是这样。

十三篇的小故事,围绕着奥丽芙的故事,展开了缅因州,克劳斯比镇人儿的故事。每一支故事,或许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嘛,此刻的疯狂也好,轰烈也罢,最终都将化为那点微不足道。

在《药店》中,亨利对丹妮丝的关爱,奥丽芙对奥卡西的感情,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却都不曾捅破。从奥丽芙的四十多岁,到七十多岁,即使奥丽芙刻薄、冷淡,但夫妻间但情感早已是一种对彼此的依赖,彼此皆是对方生命中不可少的部分。

Jennifer Aniston谈和Brad Pitt离婚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每段关系都有漩涡和波浪,有时很艰难,有时很宁静,有时充满乐趣。最艰难的时刻往往是你想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但那是可笑而不现实的。婚姻最神奇之处在于,在经过了那么多漩涡和波浪后,站在你身边的还是同一个人,你仍然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爱着对方。每次争执,总能让你们重新相遇,重新相知,重新相爱,在婚姻中,你们再展开一段新的婚姻,如此永远延续,没有终点。”

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磨难后,亨利和奥丽芙依然站在彼此的身边,重新相遇,重新相知,重新相知……一同看着世界的种种,在不言而喻的情感中,感受着郁金香的淡淡香气。同样的故事,也存在于每个人的故事,像是在《冬季音乐会》中,简即使发现鲍伯的那个她,即使颤抖,依然会在鲍伯噩梦惊醒时,告诉他,“别怕,我就在这儿”。

在奥丽芙的故事里,亨利中风、过世,与儿子间的裂缝,使奥丽芙的生命缺少了些什么,使其一度游离于生命之外。在遇到同样丧偶的杰克肯尼森躺在地上无法动弹,陪他去医院,在候诊室等待的时光,令其恢复生机。有人需要她,给了她在人世间所处的位置。

《纽约时报》评论小说“往往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女主人公合二为一”。是呀,人生的走向让我们都向着同样的一个终点驶去,也许所踏上的路不尽相同,但却会遇上许多相似的景象,体验相近的感受。外婆过世,家人也同样担心着外公失去生机,无法振作。人生,应该是总要做些什么吧。奥丽芙努力尝试着,去博物馆当讲解员,去医院当义工,去大学当志愿者……只为了让时光的流逝不再如此漫长,为了再次感受春日小花蕾绽放的喜悦。

这是一个小镇的故事,不是奥丽芙一个人的故事。奥丽芙是故事的观望着,也是故事的参与者。从她的眼中,我们看到了镇上的生活,平凡的生活。每一个个体都遇上了自己的不幸,但也拥有自己的小骄傲、小确幸,我们感受着自己的苦恼,却也观望着旁人的悲伤。在自己的世界中,所有的苦难都被放大,丈夫的中风、儿子的冷淡,简直夺去了生命的乐趣,但在别人的眼里,你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可怜人,不更加幸运,也不更加可悲。

小说的基调是阴郁的,让读者感受了生命中的许多悲伤。但在这些悲伤中,生命亦拥有了更重要的温暖。奥丽芙感到悲伤,是因为曾经感受过那些美好,亨利在身边时,虽未感受到多么强烈的幸福,但却有着无数温暖的小幸福片段,正是这样的幸福,让奥丽芙无法忍受失去后的巨大落差感,失去了生机。生命最终总是要逝去的,但最重要的,是在生命旅途中所遇到的那些美好,让我们最终留存心底的那些温暖。

《Olive Kitteridge》读后感(三):Baffle

其实一开始当有声书来读就是想譬如不是逼自己看掉……无自控力社畜看点书太辛苦了。结果因为要“读”,反而慢得要死,花了一年半……读完又去看了一遍剧,脑袋里把海边小镇人和事又串了一遍。剧里精简掉了一部分边角人物的故事,而串起的章节天衣无缝。

它不只是一个丧的故事,从他们的人生里映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尤其困境——已发生的,未发生的。就像书的最后,虚构了一场本书编辑+作者Elizabeth Strout+女主Olive Kitteridge的三人对谈,Olive问Elizabeth你为什么要写我?Elizabeth说, "You are ferocious and complicated and kindly and sometimes cruel. In essence, you are a little bit of each of us."

在目前的我看来,“孤独”是永恒母题。萦绕后半生(甚至一生)的“房间里的大象”问题,躲不掉,也解决不了。或者说,它不是被“解决”的,而是最终你找到了和它共处的模式(幸运的话)。无法从经验论的角度去“总结”,去“传授”,没有放之四海皆work的套路,可能需要费尽一生的时间与之磨合。它是日常的情绪而非阶段性的定义。It's always there.

孤独好像也不坏——不被牵挂至少释然。

情侣们总喜欢讨论谁先离世是否自私。Henry走后,Olive心中的空洞无法被填满,此时与爱无关,缺失的是日出日落的陪伴。Olive在林中步道发现倒在地上的Jack Kennison,说自己先去找人帮忙,Jack阻止她“别留我一个人在这里”。他的妻子前一年去世了,“then you're in hell”。

读到的时候立即哽咽。We're both cut from the same piece of bad cloth. 完全自暴自弃的惺惺相惜。但人们往往不会为另一块破布放弃生活,这不是怯懦。Jim O'Casey的车祸去世令Olive痛不欲生,与其说是太爱他,不如说是逃离日常的可能性从此不复存在。哪怕本就不会选这条路,只要还有选择,一切就不算那么苦涩。

末尾Olive和Jack两个孤独的mean人交锋倒是可爱得紧,电视剧里Bill Murray比原著更嘲叽叽一些,于是更加好看,弹幕都精神起来说“这样才般配”。两人冷战时,Olive脑补Jack带了其他女人去听音乐会,念及此她非常想把他的头给爆了。Olive想,如果有选择,她才不会拣他,但那又怎样?他也不会拣她啊!我喜欢书中的比喻,这时的两个人,是两片Swiss cheese,带着各自的巨大孔洞,贴在一起。身上的孔洞,正是过往生活从他们身上夺走的东西。

另一对,Harmen困于空巢情绪危机,妻子Bonnie却仿佛没事人,一秒就进入了自己找乐子的状态——我观周围,仿佛也总是阿姨们手甩得快。Harmen从和寡居的Daisy的友谊中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他们一起救下了厌食症女孩Nina,仿佛从此有了联接——探望Nina,共同安慰Nina,看着Nina好转,无不催化着Harmen与Daisy的感情变化。让我想起了【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中,赵子龙领养了小猫,让玛嘉烈时不时来探,朋友关系渐渐变味,再常见不过的剧情,危险的味道诱人向前。

读的时候我给Starving这章配的BGM是Fools Rush In。因为书中Harmen问妻子Bonnie知不知道自己最喜欢的歌,Bonnie说“个么是啥?我难道应该晓得啊?是啥问答游戏啊?”她不知道。但他最爱的是这首歌。

Henry眼中,Denise是一个理想的“可以接受自己爱意”的投射。能照顾对方,且对方对此心存感激,是他崩溃婚姻外的唯一安慰。他当然不爱Denise。文中写道,Denise宣称自己从小愿望就是做个娇妻在家铺床。他心想,如果Denise是他的女儿,他会说除了铺床你总还得找点用脑子的事情,而对Denise他就会说it's noble to be a homemaker.

在劫案意外面前,猝不及防是Olive和Henry两人婚姻的moment of truth。互揭疮疤,互相指责。无法消弭的裂痕,也无法用任何虚假的歉意弥补。“You wouldn't have last 2 weeks with him.”“And you wouldn't have last 2 weeks with your little mouse.” “We are just both big saps.” Oh marriage is toxic. 回家后平复下来,Olive堵住Henry刚要启齿的嘴——Let's not talk about it.

在WINTER CONCERT这一章,读到了Jane。她是一个小妇人,被精心保护着的妻子,沉浸在微不足道的小幸福中。几十年后才被告知,丈夫曾瞒着她去另一个城市见ex,伪装成出差,天衣无缝,理由只有“Because she wanted me to go”。要求绝对忠诚,简直无理取闹。而对Jane来说,一样,最后只能是Let's never talk about it again. You only have me, I only have you.

后来Olive的儿子Christopher在离婚互助会找到了爱人并再婚。我对互助会/婚姻咨询总是打个大问号,在看过的那么多电影/剧集里,it never seems to work。倒是【State of The Union】里,Roy和裴淳华这两夫妻,在每周的marriage therapy之前进行的对话,格外疗愈。这些对话揭示relationship中的真实鸡毛,也在台词字里行间透出真实眷恋 -能令你想起许多曾经吵过的架。

两个人都好喜欢啊啊啊啊啊啊啊

Again, 空巢话题有不少笔墨。Olive和Henry为了Christopher离开小镇而神伤,他们甚至早早为儿子准备了鲜花环绕的房子。Harmen成日想着四个孩子能为他带来膝下欢乐,却次次失望。Jack愤恨于选择同性恋情的女儿,两年没有跟她说话。而我永远记得的是,九年前的一个中午,我下课从教学楼走出来去吃午饭,手机上是时差十二小时外的爸爸打来的三个未接来电,我在惊吓中回拨,听到他迷迷糊糊的声音——喝了点酒,想到你了。

但我今日还是离开了家独居。Fight了许多年,最后在天时地利中才赢得了这样珍贵的“孤独”。不像Christopher离家的理由legit许多,他结婚了,他为了事业,他就可以远走。Olive和Chris打电话/Harmen和Kevin打电话的场景,书中也着墨不少。每次挂完电话,我也会feel bad。Olive的自尊令她不会要求Chris回去,她只会说:你有没有需要我的地方?父母们在这时极想证明自己是“被需要”的,想要扮演一些角色,想证明自己可以“参与”。

在去纽约照顾Christopher一家的飞机上,Olive感受到许久不曾有的欢跃:

在纽约,Olive和Chris最后一次撕破脸,他痛陈Olive对他的打压,总是给周围的人带来负面的影响。Olive大哭,“我才是感到害怕的那个人啊”。此时,Chris格外冷静,他说他再也不会被Olive变幻莫测的情绪所支配了。这倒让我想起小时候和父母的争执,久而久之你发现你困于无力感中,你歇斯底里是因为你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听你说话,他们为什么不想知道how you make sense of things;他们当然不想听,他们只想告诉你他们是对的(亲密关系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导致看上去你才是那个大喊大叫不理智的人,他们觉得你这么做是因为你要attention。可你又不是一个baby,你要的怎么可能是attention呢?(要attention的人请忽略我)

关于父母/子女关系,非主线人物们也有惊人表现(对不起我是个热衷平行联想的变态

老去这个点甚至不知道要拿哪一段出来探讨,因为几乎一切都关于老去第一路上,斗争,妥协。

Christopher曾经judge过父母婚姻的不幸,Olive大喊“你懂什么!你不懂什么是婚姻,你不懂什么是暮年的陪伴(大意)”这句话里有无限妥协,可倒回去看,大家又认命,和crush(甚至不能算crush)绝不可能长久。到头来你需要一个走下去的companion,但这和我们以为的婚姻铁定是两码事。

看完【我的天才女友】的剧集后,我对小镇生活的恐惧达到巅峰。看书时注意力都放在两位女主身上,而到了剧集中,小镇生活的“无处可逃本质”被放大了一百倍。镜头里有了众生相,社区中心的花园承担了90%的社交功能。任意响动,每一只眼睛望过去。从出生开始,Everyone knows everything about everyone。因此每个人都应该predictable,人们不只看到你做什么,人们甚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做。

像是WINTER CONCERT里Jane心里的小九九:我知道别人家的dirty laundry,但我不想做女主角。BASKET OF TRIPS里,Olive想通过旁观别人的悲伤,从自己的悲伤中逃出来喘一口气。

小镇生活中,那些看上去美满的家庭,都不可能美满。

当年,Olive的父亲在厨房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他曾经来找Olive,提及想要了结生命,新婚的Olive用最平常的一句“没事,谁还没有不顺心的时候呢”作为回应。从此她认为她需要对此负责。于是当Christopher说出同一句台词,她毅然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是否从此,她就觉得身负使命?她是很多人的救世主,却无法自救。

INCOMING TIDE一章,心思细腻而敏锐的Olive强行坐进专程回家乡自杀的Kevin的车,欲通过琐事闲谈+放开讨论心理状态将他救出泥沼,最后以Kevin救起Patty告终。书中最后都没有点明1. Olive是否发现了Kevin的意图而去阻止 2. Patty是否故意跳崖 - 剧中给的答案是Yes, and No.

Olive打算在树林里自我了断的时候,好像忘了自己说过It's never clean.

Kevin说,到头来,念Psychiatry的人大多有崎岖家庭故事,醉心学术只是为了搞清楚自己为何如此,自己的家人为何如此,究竟是什么看不见的手,将生活引向了如此的方向?抑郁,双相,幻觉,分裂,自残。苦痛的灵魂终日与自己搏斗。看到Kevin患有双相的母亲昏睡在沙发上,我脑袋里嗡得一声,塞满了【Modern Love】里趴在浴室地上的Anne Hathaway。

相比之下,1/4颗劳拉西泮带给我的一日无力,不值一提。 身陷情绪,需得seek help。寻求帮助是最大的自救。

只是为了截这三张图我都没法忍住又哭了一会

Elizabeth Strout:Don't you thinkthere are maybe a lot of suicidal thoughts - or suicide attempts - for a small town like Crosby? Why do you think that is?

Oliver Kitteridge: You may be the writer, Elizabeth, but I think it's a wacky question, and I'll tell you something else - it's none of your damn business. Goodbye, people. I have a garden to weed.

几个印象深刻的傻乎乎生词——

schmaltzy 矫情伤感

skeddadle 仓皇逃走

quotidian日常的

读到后半本书有点糨糊,也不乏重音读错/断句断错……我的comment可能有点烦人,切歌。

网易云

很好笑的是,在喜马拉雅上被打上了男频小说的标签 I was like……

(这篇唧歪首发了公众号,这里有改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