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深奥的简洁》的读后感大全

《深奥的简洁》的读后感大全

《深奥的简洁》是一本由约翰·葛瑞本著作,湖南科技出版的239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8-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一):书评

虽然有些地方理解有困难,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我本人学科知识不足,总的来说瑕不掩瑜,两个定律相当震撼。

这本书给了我以下的一些帮助:

1.通过两个定律来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串联到进化与交流。

2.拓宽了对生物学的好奇,芒格所言生物进化和股市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体会到一些,未来会加强对生物学著作的学习

3.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尺度的思想,任何理论都是遵循一定尺度的,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遵循的定律全然不同,也不能单以人类的尺度去观察世界

4.尺度都是世界的不同映射

5.宏观尺度下遵循着一些规律,这是我们可以运用的

6..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7.宏观尺度下不论是有意义还是没意义,的的确确会有差别,有了差别就有了不同的结果,也有了一条奇怪的路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二):新世界,新思维

很有趣的书,打开了新世界。

题目副标题为“从混沌、复杂到地球生命的起源”虽然着重点是在地球生命的起源,其实作者讲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事例,或者说,为了能够讲清楚生命的起源,在短短二百多页中作者密集地通过大量的理论、模型、假说、案例来逐步描述。而我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是非常表面的,有的只是有所耳闻,甚至混沌理论我更是之前从未听说,所以对我来说,本书信息量很大,内容较深,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样的书,我的经验是不能靠碎片时间阅读,而是需要专门划出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沉浸式阅读,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没看此书的时候,知道世界很复杂,知道表象下面暗暗涌动的是难解的律动,但是也知道,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无限的接近真相,看了此书才知道,世界很复杂,但是我们似乎能从这复杂的混沌之中提取一些有用的信息,一些最表层的规律性结论,然后给出一些无法论证的假说,我们在接近真相,但是我们离真相实在太远,问题太多,我们要突破的思维困局也很多,未来似乎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我不知道。但是我喜欢这本书带给我的世界,让我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这种思维上的小小进步实在让人兴奋。

本书比较有趣的几个概念是混沌、分形、幂次率、ESS、盖娅。对于这几个概念只能试图理解,更多的扩散性思维留待其他知识的完善。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三):可笑的所谓“翻译”

昨天看看封面就发现作者的姓名一处翻译成约翰*葛瑞本,一处翻译成约翰*葛芮宾,还以为是多人合作统稿不仔细。今天大致看了一下,非常惊人,仅就前言来说,这个所谓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张宪润译本几乎可以说是台湾商周出版马自恒译本的赤裸抄袭,根本谈不上什么翻译。

前言全文一千七百余字,逐字核对,差异如下:

标题“蕴含于复杂中的简洁”变为“深奥的简洁”

“苹果总是掉到地下而不是天上”变为“苹果从树上总是掉到地下而不是飞向天上”(加3字)

“生命与演化”变为“生命与进化”(改1字)

“但在人类尺度的复杂——在生命的层次——依然存在”变为“但在人类尺度上的复杂性,如生命的层次上,问题依然存在”(加5字)

“不令人意外”变为“毫不令人意外”(加1字)

“这过程”变为“这个过程”(加1字)

“重力”变为“引力”(2处,改1字)

“电子电脑”变为“电子计算机”(改2字)

“一九六零年代”变为“20世纪60年代”

“一九八零年代”变为“20世纪80年代”

“混沌中的秩序”变为“混沌中的有序”(order out of chaos,改1字)

“旧科学”变为“传统科学”(改1字)

“过了10年”变为“经过了10年”(加1字)

“过程中”变为“其间”(改3字)

“像是摆荡的钟摆”变为“像摆荡的钟摆”(减1字)

“回馈”(feedback)变为“反馈”(3处,改1字)

“全都包在”变为“全都包含在”(加1字)

“理查*费曼”变为“理查德*费恩曼”(加2字)

全文加了15个字,减少1个字,改了9个字,共25个不同,不过是加了五个可有可无的助词,把四个专有名词台湾用语改成大陆用语,还把常用的人名翻译“理查*费曼”变为新造的“理查德*费恩曼”,除此以外,其他的用词、句式以致标点符号完全相同,按1700字计算,差别率不到1.5%,这就是不知何方神圣的张宪润同志的所谓翻译,这还算翻译嘛,顶多就是校对一遍而已,还胡改一通。

更可恶的是,直接把前言末尾一句引文的注释给删掉了。

整本书除了原书内容外不见任何译者和出版者的说明,说说这本书是怎么“翻译”出来的,也不介绍一下这位张宪润同志,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个“翻译高手”。

可笑。不知道台湾的马自恒同志若闻此事,是为有人积极帮助他推广翻译作品而倍感欣慰,还是会作何感想。

奉劝对此书感兴趣的豆友,有米的直接买台湾版(淘宝),没米的到网上下载台湾版,完全没必要买这本用新闻纸印刷的伪正版。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四):跨学科的魅力

我不曾想过能有这样一本书,将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串联在一起,来解释世界的深层规则:深奥的简洁。 Zero:混沌(简单理解:无法预测、复杂、表示看不懂) One:第一章通过描绘引力、电力、磁力(都是平方反比)、熵公式(都很简洁),引出第一章的主题——“混沌(看似复杂的宇宙)中的有序(立足于简洁的公式)”;接着阐述引力无法解决“三体”问题,同时指出熵公式要求我们必须将概率与不确定性纳入考量。最后得出了一个不易接受的事实:事物会从有序(简洁的公式)重返混沌(无法预测)。 Two:第二章解释了为什么会“从有序重返混沌”,原因有四:1.“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初始状态测不准;2.即便初始状态测准了,但由于数的局限性,导致无法表达结果;3.初始状态对系统的最终结果影响极大。因为以上三点,导致系统无法被预测。举个运算例子:设初始状态为a,运算规则为:a的一亿次方。若a分别取2和2.00000000000001,得到的结果差距极大(这揭示了数的局限性)。最后一个原因:4.无解析解。举个等式例子:(X+Y)=2,此时无法求解出X或Y(三体问题产生的根本——无解析解)。这四个原因中第1个原因揭示了物理的局限性(量子的不确定性),后3个原因揭示了数学系统的局限性(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Three:第三章讲解如何从“有序衍生混沌(复杂)”,用一个式子来描述就是:“简单的规则(自相似)+随机重复(迭代/反馈)=复杂(优雅的结果)”。 举个函数例子:2.9997(1-x)x【简单的规则】,随机取一个介于0与1之间的x,代入函数计算,然后将结果再代入计算,不断重复足够多次【随机重复】,最终结果都会停在0.66【优雅的结果】。 Four:第四章运用“简单的规则+重复=复杂(混沌的边际)”来讲解生物体的斑点与条纹是如何形成的:不断进行(重复)的化学反应【X+Y→A+B】(简单的规则)促进与抑制色素的形成(其中A为黑色素又是化学反应催化剂、B为黄色素又是化学反应抑制剂),过程中A与B不断竞争,最后在不同区域分布,产生稳定的图案(优雅的结果:斑点与条纹)。 Five:第五章则在“简单的规则+重复=复杂”这一公式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公式导致了一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数学法则:“幂次律”(两个变量取对数后,成线性关系)。以上面斑点条纹为例:将一定尺寸范围内的斑点条纹,与该尺寸下的斑点条纹数,取对数后画在坐标轴上,会发现它们成线性关系(此时的斜率也叫做“分形纬度”),而之所以会存在线性关系,是因为斑点条纹形成的背后蕴藏着简单的规则(X+Y→A+B),而这个简单的规则(化学反应式)代表着信息,因此,事物呈现出幂次律规则的原因是背后隐藏着信息(简单的规则),这样的信息又称做“1/f杂扰”。令人诧异的是在地震、市场经济、物种灭绝(生命)、塞车……中全都发现了幂次律现象。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这些复杂的现象背后存在着简单的规则,由此分别开始了异常精彩的跨学科讨论。 Last:第六、七章基于“深奥的简洁”探讨了最后的主题——生命。在这两章的讨论中糅合了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化学、历史学、地理学。我明白两件事:1.就算达尔文的科学地位不超过爱因斯坦,那也绝不应该低于爱因斯坦。2.我是白痴。 最后,终于不用再熬夜到一两点了,我解脱了。 (记2019.04.12)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五):复杂表观和简单规律

人类自有意识以来一直为怎么看待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绞尽脑汁。这个世界太复杂:头顶上的星星是怎么在那里的,它们离我们有多远,那里有没有跟我们类似的生物呢?为什么有各种颜色的花,又为什么有各种能吃和不能吃的果实?为什么有些动物那么大,有些又那么小?为什么人类会思考,有各种复杂的情感,而其他生物却不会?为什么人类社会会组织成现在这样的形式,人类的历史又是这个样子发展过来的?为什么有分子级的化学反应,量子效应又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世界有着庞杂无比的复杂表观。而有思想的人想要知道在这个复杂的表观下面有没有什么简单的规律。规律和表观像是矢量图和位图的区别:对于前者,要说明的是图要怎么画,并不需要直接规定每个点的颜色;而对于后者,则需要对最后的表现形式无损的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世界的复杂表观背后有某种规律可言,那么我们就可以对表观所携带的信息进行压缩,通过规律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规律至少有三个用处,一是可以作为表观信息的压缩,再者可以用来对现实表观的发展进行预测,最后,是可以用它来产生人造的表观。

前两个用处是在理解世界的范畴,后一个是在改造世界的范畴。人类历史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所用的功夫的重心都在理解世界上--因为世界的复杂让我们不能不谦卑。我们起先有各种宗教,在对复杂的世界懵懂无知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推给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是简便稳妥的法子。后来稍微有了些信心,就有了各种哲学,古希腊理性的,东方儒学的,西方古典的,不一而足,至少能去想办法解释一些人活着的基本问题,而不能太去偷懒。再后来我们甚至能够去试着解释世界运行的很基本的问题,有了牛顿、达尔文、洛克、凯恩斯,觉得世界的规律差不多也就那样了。结果一不小心又来了爱因斯坦、薛定谔、哈耶克、弗里德曼什么的,跟我们说世界的规律我们知道的还远不充分--这大概也是现在我们的基本认识:虽然我们早就开始尝试用我们所领会的规律来创造人造表观了,但我们对世界复杂表观的规律总结的其实还远不够完美。

在向着更好的总结领会规律的道路迈进的时候,其实有个小小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规律的总结认识到最后是不是真的可以完美呢?这当然更多的是个信仰问题。从一方面来说,复杂的表观可以用简单的规则来生成,这是科学工作者喜闻乐见的,也是他们混饭吃的基础。复杂的表观是个不能不接受的事实,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世界存在的基础;如果不能用简单的规律来解释,我们的生活就会有些稀里糊涂,总是让人不爽。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要是什么都能搞明白了,甚至什么都能预测了,世界岂不是太无趣了点?

一个充满了乐观但却仍然不够让人欢欣鼓舞的答案是,我们能理解世界(从而得到所有在复杂表观下隐藏的规律),但却永远不能精确预测或者精确控制和设计世界。前面的推论基于我个人的盲目乐观(建立在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和人类可能有足够的智慧避免在足够认识世界之前先毁灭自己的基础上),后面的不幸事实则主要的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简单决定式的。

当然,机械决定式的时空观在爱因斯坦和薛定谔那里早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但我这里,或者说葛瑞本的这本书所说的,还不是那么革命性的:就算我们的世界是确定决定式的,那我们也没有什么希望能够精确预测和控制世界。原因在于,复杂的世界表观后面有一个规律叫做混沌。它是纯确定的东西,但是因为它对依赖的参数太敏感,让我们任何的计算都没法精确的预测它的轨迹。

虽然听上去稍微有点让人失望,不过想一想的话就会发现大可不必,甚至应该去感谢它的存在:因为它而存在的人类灭绝的可能虽然稍微有些让人担忧,因为没有它而让你在做事之前就知道结果的感受其实也并不美妙。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规律的妙处吧。

- 三体问题--三个物体在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问题,看上去很简单,至少方程不难列,但事实是,一般的三体问题没有解析解--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牛顿体系下不可能有--轨迹表现为典型的混沌。

- 对于任何真实物理系统的完全“准确”的数值模拟都是不可能的。原因部分是真实系统的非线性和混沌的可能,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系统状态的数值表示没有办法精确表示--数值表示总是有限精度的,而物理量可以是连续的,这些连续的量更可能出现的形态是无法准确表示的无理数,而不是简单但几乎不可能碰到的有理数。

- 分形--表面上极度复杂的东西可能可以用极简单的规则生成。这个规则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自相似,在这里面无穷和反馈有着重要的作用。

- 生物体的结构有分形的特征。这使得构建的原则可能很简单--也就是说DNA并不需要存储生物体发育成以后的形态信息,而只需要若干简单规则和对这些规则的重复使用。

- 动物表皮的各种不同图案居然有说服力很强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图案的决定是在胚胎发育期,而图案的形状取决于决定图案时的胚胎大小--从小到大,图案依次是宽带纹、细条纹、斑点、大斑块,而胚胎太大或太小都会阻碍表面图案的形成。决定的原因在于化学扩散作用,而这个模型居然首先是图灵的创意。

- 考夫曼通过将基因网络模型化为布尔网络研究生命细胞的运作机制。他发现,在临界考夫曼网络中(每个节点平均有两个连接),吸引子的个数和长度均为网络节点的平方根。考虑到生物体处于临界平衡状态,他提出了一项深刻的洞察,即生物体中的不同细胞的种数相应于该生物体基因网络所形成的吸引子个数,每种不同的细胞是基因网络不同的吸引子的体现。比如人类有256种不同细胞,而人类的基因数界于3-10万间,符合这样的估计。

- 从混沌的角度看,对生物大灭绝的解释并不需要引入特别的条件。物种之间本身存在的食物链构建的网络中所存在的震荡就足以解释大灭绝的发生。

- 当然,葛瑞本最想表明的一点是,生命的诞生是可以通过混沌、临界、进化这些概念所完美解释的,不需要假手他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