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1000字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1000字

《深奥的简洁》是一本由[英] 约翰·格里宾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2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一):随笔

几年前对混沌、分形这个分支有兴趣,零零碎碎看了一些文章,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复杂背后隐藏的简单法则。其中包括从秩序中产生混沌的水龙头的节奏、自相似的生物繁殖系统、海岸线的分形、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等。此外,在不同尺度下,很多事情发生的概率也是玄学般的符合一定的简洁规律,比如地震发生的灾害级别、物种的寿命遵循幂定律,冰冻马铃薯扔向墙后碎掉的碎片,与山脉大小的大尺度上居然一致。在不可知的复杂世界下,可能隐藏着简单的分形维度、幂定律,而且观看的尺度越大,可能得到越多的天道视角。对我的启示是:所谓的大灾难、股灾虽然展现的方式可能每次都不一样,但可能这只是找个由头,核心的简洁之道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发生这样级别的灾难。

在另一方面,书中有一个观点,说到混沌系统建立在两个简答的概念之上:对初始状态的敏感以及反馈。可能初始条件一点点的改变,都会造成后续发展的巨大差异,如对天气的预测以及蝴蝶效应等。所以“有趣的事情都发生在混沌边缘”,而且通过现在反推过去的初始条件基本不可行,在现在时间去预测简单系统,如三体的运动,也是异常困难。人类对恒星的运动能研究比较深,因为这些系统经过简化,只剩一个质点,但是对于微观的运动预测,却比较难预测。但是众多的微观物体,相互影响力经过抵消后,又显示出一定的规律。

所以,看完觉得,世界很复杂,复杂得难以预测。但是世界又有简洁之道,简洁到如果用大尺度去观看,会发现,一切都是几个简单定律的重复、重叠与衍生。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二):对宇宙最简单的叙述,就是宇宙本身

(注:本读后感仅为介绍和评论该书,供自己学习和研究,做些笔记和思路的整理。)

从系统角度出发,“整体的效应会大于各部分效应加总的概念”,这是这本科普书讨论生命出现的切入点。

虽然奥卡姆的剃刀也有适用范围,作者自己也说了,“在科学世界里,对某一问题最简单的答案并不见得就是对的。”

但作者的视角是“先前我们由里向外看待生命,现在我们将由外向里看。”基于混沌理论,从分形、幂定律(1/f噪声)到盖亚(Gaia),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宏观与微观的世界中看到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情况。”

进而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从有序到混沌乱流到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特性:

1、某些事物发生改变

2、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产生重复的周期加倍,伴随着系统趋向混乱,会产生复杂的、类似随机的水滴模式。

如果对于这些概念不太理解且有兴趣的话,这本书也许可以成为很好的入门。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最大的收获也许是来自对于噪声的思考,“既然噪声总是存在,无须浪费资金加强信号,应该专注于找出错误,然后重复传送信息的技巧。”如果最终事物都会变成水滴模式,那只要重复信息就好,噪声终将成为水滴的尾巴。

当然还有一点不吐为快,作为科普书籍,作者所有的理论和数据都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如果这些作为依据的理论和数据出现偏差那将会很容易误导读者。就像书中对于地震等级的引用,地震等级应该每级间隔32倍左右,二级间隔1000倍,而书中写成30倍和900倍,差异还是蛮大的。这是我知道的,还有其它数据是否也要考证呢。这也许不能用简洁的方式去处理。

最后借用书中一句我最喜欢的,“对宇宙最简单的叙述,就是宇宙本身。”“宇宙并非是为人类利益而设计的,因为我们就是宇宙本身面貌的一部分。”无论何时能发现新的盖亚,宇宙都会是如此真实且简洁的呈现在眼前。

2022.03.27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三):一切复杂的事物皆来自于简单规则的不断迭代

以前总认为文科生失去了了解硬科学的权利,数年的文科思维训练,早已经对数字不再敏感。物理、生物、化学这些硬科学早已不是我们该踏足的领域。哪怕只是听到和这些学科有关的字眼,也很感到头疼,想要拒绝。

拿起这本书,缘起于芒格。许是被芒格说的要有跨学科的思维方法所鼓舞,又或是源自对芒格的佩服和崇拜,也想像他一样能够广泛的阅读。芒格说:他见过的聪明人里,没有哪个人不阅读的。

当翻开前言时,我一直再笑,量子力学、分形理论、混沌等等字眼,看得懂每一个字,却连理解的能力都没有。明明是中国字,却像天外之物那样如此陌生。感觉自己疯了,非要来读这些,让人如坐针毡的东西。

幸好,没有立即抛开,而是强硬的让它们被迫进入眼睛,然后让它们在大脑里游荡一圈,最后再强行给它们安个家。如此一页页的翻下去,终于乐趣出现了。

硬科学有一点特别让人喜欢,它们总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寻找蕴含于其中的简单道理。往往只需一个数学公式便足以说明一长串复杂的道理。

这本书书如其名。哪怕如宇宙般复杂,也只是从一个简洁的道理开始。混沌如何走向秩序,秩序如何重归混沌。这一切都是从简洁中得来的。简洁的东西不断的以非线性方式迭代,最后能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就拿人类来说。是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蛋白质形成细胞,对应的细胞又形成器官,最后人类成了一个循环有序的系统。不断地以自我反馈的方式在临界边缘进行修正,以非平衡的状态促使人体和谐有序的运转。什么时候能达到平衡呢,就是快死的那一刻。一切都归于平衡,然后是彻底的死寂。

再往上推,按照盖亚推论,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个体都在以维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推动了地球形成了自我调节系统。我们处在混沌边缘,维持了奇特的非平衡。因此,不论是什么细小的诱因,都有可能将这种秩序推向混沌。就像那句格言:当发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如果推到宇宙层面,道理同样。爆炸、重组不断上演,维持着宇宙整体的非平衡。

混沌到秩序,秩序到混沌。一切靠自组织便可完美的实现,只要个体间彼此的连接、互动逐渐增多,形成一个大的从聚,一个系统便可以诞生。这在某些方面解释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原因。

正是有生命的出现,帮助地球调节大气成分,维持了地表温度的均衡。否则地球的氧气会被锁死。因此拉克洛夫曾说:地球是在不断地自我调节。当然,这些调节都是物种为了自己的生存,它们并未意识到这些。

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必然是一片死寂的,是特别平衡的。只有非平衡,不断地震荡才足以证明生命的律动。

这本书值得一读,虽然最开始会让人感到枯燥。但当生命的神妙在我们眼前逐渐展开,当遥远的宇宙变得仿佛触手可及时。我们会汲取到其中的乐趣。那些因过去的误解而导致的一片荒芜的空白领域,也因这些玄妙而正在变得多姿摇曳。

记一些关键点

分形理论:看似非常复杂的东西是由简单的规则生成的,其中包括自相似(自我反馈),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生物的生成并不需要借用外力,只需要各个元素间形成足够多的的链接,若干简单的规则和和这些规则的重复使用。最终便能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生物的灭绝和崩溃也是同样,由于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任何一个参数的细微改变都可能会引发整个系统的改变。这个系统的不断震荡,往往就会造成许多事件的爆发,哪怕只是一个相当微小的因素。所以,人类最终从秩序再次步入混沌也是有可能的,只是什么因素会造成这样的事件发生,这样的事件又会在何时发生,按照葛瑞斌的理论,是无法得知的,算不出来的。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深奥的简洁

1.这里的重点是,我们对这种系统的预测能力将受限制。在线性系统中,如果我在预测或度量系统初始状态时犯了一个小错误,它会被一路保存于计算之中,并造成结果上的一个小错误。但对于非线性系统,一个初始状态的小错误经过计算过程,将造成结果的巨大误差。线性系统有点类似将其每一部分加总;而非线性系统可以远大于或远小于这样的加总。庞加莱知道,这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将无法计算系统随时间产生的变化,因为我们对初始状态的信息描述不够准确。他在1908年的《科学与方法》(Science Et Méthode)中写道:

如果一个我们没注意到的细节造成了显著差异的结果,我们便说它是随机产生的。如果我们知道所有自然定律以及宇宙开始时的确切状态,我们将能预测这个宇宙接下来的变化情形。但即便自然定律对我们不再是秘密,我们还是只能近似地估计它的初始状态。如果这样可以让我们以这个近似值预测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因为这是我们唯一需要的),我们会说我们成功地预测了发生的现象,它们遵循自然定律。但并非经常如此,有时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将造成最终现象的极大改变。前者的小误差,会造成后者极大的错误。预测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我们面对的是偶发现象。

为什么气象学家不能准确地预测天气?为什么阵雨甚至暴风似乎随机产生?以至许多人认为祈雨或祈求好天气相当自然,却认为日食是荒谬的。我们发觉,这样的困扰通常发生在大气处于不稳定平衡①的地区。气象学家很清楚这种平衡是不稳定的;某个地方将产生龙卷风,但他们没有办法说出确切地点;龙卷风会由某处蹿起并大肆破坏的机会比较大。如果他们能分辨这一点点的差别,就能事先做出判断。然而所有的观测既不够多,也不够准确,这就是为什么一切看起来都像是随机产生的。

2.如果初始的条件比较精确,将可能以当时所知的对气候描述的方程式,计算对天气的预测。这种预测方法的构想,同时也是现代气象预测的中心概念,也就是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多个方格点,在上面测量气压与温度等重要的大气数据,并向上扩展。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越近,所得到当时大气的数学模型就越精确。然后利用物理定律计算出每一点将会如何因邻近点的影响而改变(例如热会由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风会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以及对流,等等)。这种技巧与试图解开行星轨道之谜所用的方法类似,而且常识告诉我们,如果能用较小的格子、更接近的点来做,成功预测的概率会很大。至于格点之间的状况,可以利用取其邻近点的适当平均值这种简单的内插法完成。如果这种方法能够成功,可以预期它的准确度(原则上)将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3.因为天气的变化是个标准的非线性系统,微小的变动经过时间的放大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天气预测只能准确十到十四天。

4.李天岩和约克指出,某群微分方程式如果存在一个周期为三的解,那么也必然存在无穷的周期解,任何周期都存在,此外还存在无穷的非周期解。这并不完全是我们今天所指的“混沌”,罗伦兹本人比较喜欢称李天岩与约克的发现为“有限混沌”(limited chaos),因为在方程式的解中也包含了非混沌周期解。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这样的系统会是周期的,而罗伦兹所谓的“完全混沌”(full chaos),或是今天科学家所称的“混沌”,虽然存在周期解,但多半系统会进入混沌状态。

这有点类似资本市场,周期性意味着周期解,但资本市场这个周期解应该是不固定的,他有人性这个变量的叠加,解就变得不稳定了;混沌状态其实也就是反复的震荡,即没有趋势的时候,这是个常态。

5.一个看似稳定的生态环境其实在不断地改变,它之所以能够保持平衡只是因为各组件为了赶上其他组件变化的脚步,所以都演化得够快。这很像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在进化生物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红后效应”。

在这两年的流行语中,这其实也叫做内卷。

但这就是这个世界运作的终极规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