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彼得的椅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彼得的椅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彼得的椅子》是一本由(美)季兹著作,明天出版社出版的40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得的椅子》读后感(一):公众号:爱读童书伊一妈妈(yiyimom15)亲子阅读记录第47天《彼得的椅子》

2018.7.11来自公众号: 爱读童书伊一妈妈(yiyimom15) 亲子阅读记录第47天。 今天我和伊一阅读的是《彼得的椅子》。

文·图/艾兹拉·杰克·季兹 译/孙晴峰 明天出版社 彼得用积木搭建的房屋倒了,发出声音。 妈妈提醒他以后做游戏得小声点, 因为家里有了小宝宝。

彼得看到妈妈在摇篮边忙碌中, 本来属于他的摇篮被漆成粉红色, 妹妹睡在里面。 爸爸正在把彼得的蓝色高脚椅漆成粉红色, 准备给妹妹用。 彼得发现他的婴儿床也被漆成粉红色了。 失落一点点在他心里蔓延……

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小椅子还没有被油漆成粉色。他抓起蓝色小椅子跑到自己房间, 决定和小狗威利一起离家出走。

他们一起来到家门口, 他把带出来的东西放好,决定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会。 可是他发现自己长大了,坐不进去小椅子了。妈妈叫彼得回家吃饭。

彼得假装没听见,然后自己悄悄回家。 彼得坐在大人的椅子上,主动提出帮助爸爸把自己的蓝色小椅子漆成粉红色, 给妹妹苏西坐。 哈,成长原来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起初还因为妹妹用自己的东西而失落, 因为全家人围着妹妹忙碌而吃醋。

一次游戏般的“离家出走”后,彼得突然成长了。主动表达出对妹妹的接纳和欢迎。 这本书适合即将迎来二胎的家庭,家长可以提前读给大宝听。 毕竟,家里即将迎来的二宝,因为幼小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注。

相对比之下,大宝难免会失落甚至难过。 敏感年幼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引导。

《彼得的椅子》读后感(二):彼得的椅子:关于分享,更关乎内心的成长

《彼得的椅子》最早出版于1967年,作者是美国著名图画书作家艾兹拉·杰克·季兹,他的另一本更著名的代表作,名字叫《下雪天》,曾帮他一举拿下美国凯迪克金奖。

艾兹拉·杰克·季兹191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从小因其犹太身份饱受歧视,因此他对其他受歧视的种族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季兹是第一个在图画书中以黑人小孩作为主角的图画书作家,在季兹的图画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叫彼得的黑人小孩,这几乎成了季兹的标志,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消弭种族之间的歧视。

艾兹拉·杰克·季兹基金会|艾兹拉·杰克·季兹图画书奖即由该基金会颁出

回到《彼得的椅子》中,故事的主角依然是黑人小孩彼得,他有了一个小妹妹苏西,爸爸忙着把彼得的旧高脚椅漆成粉色给妹妹用,妈妈则责怪彼得玩耍的声音太大吵到了妹妹,面对爸爸妈妈对妹妹苏西的关心,彼得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为此他打算带上自己唯一一件还没有漆成粉色的蓝色椅子离家出走。

故事结尾是,彼得回到了家里,主动向爸爸提议,一起将自己的小椅子漆成粉色给妹妹用,许多读者不明白为什么彼得的心态前后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仿佛成长只是发生在一瞬间,但如果你细细品读画面,就可以发现孩子在突然之间长大的合理性。这种成长,没有说教,没有批评,只是自然而然生发在小彼得的内心世界里。

首先,彼得离家出走时,除了带了自己的蓝色小椅子,还带了他最喜欢的玩具以及婴儿时期的照片,这个时候的彼得显然还认为自己是个宝宝,但是当他试着坐上蓝色小椅子时,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坐不进那把椅子了。

其次,彼得的妈妈当然了解彼得的情绪,但面对彼得的离家出走,她只是从窗户探出头来叫彼得回家吃饭,丝毫没有语言上的责备,那种轻描淡写的感觉,好像只是彼得要出门完成一件他自己的事情。

最后,彼得离家出走又自己回了家,心里自然会觉得不好意思,所以他用捉迷藏的游戏来化解这种尴尬。彼得故意让鞋子从窗帘后露出来,自己却躲到柜子后面,想让妈妈误以为他躲在窗帘后面。但彼得毕竟是个孩子,从图画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离家出走时带的东西都堆在柜子附近,这是作者对读者,也是对彼得妈妈的一个明显的提示——彼得躲在柜子后面。但是彼得的妈妈并没有揭穿彼得,并且还帮他完成了这个“圈套”。毫无疑问,这对彼得来说是一种成长的鼓励,也带动了他从之前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当然,这是一个偏成人视角的解读,旨在解释小彼得在一瞬间长大的合理性,也是父母可以从这本书学到的一个方面,即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自己完成内心的成长。

《彼得的椅子》读后感(三):那个瞬间,我一下就长大了

还记得《下雪天》中的那个在雪地里踩脚印、堆雪人、肆意玩耍的小男孩彼得吗?

在《彼得的椅子》这个故事里,他有妹妹了。

彼得在房间里搭积木,他已经能把积木搭得比自己还高了。

可是小狗威利冲了过来,积木倒了,啪啦一声掉了一地。

“嘘!”妈妈说,“以后你可点小声点玩,别忘了,我们家里有个小宝宝呢。”

是啊,家里有了妹妹,彼得不仅得小点声玩,他小时候的东西还都被爸爸妈妈分配给了妹妹。

彼得的摇篮、彼得的小床、彼得的高脚椅子,都被爸爸漆成了粉红色。

趁着蓝色的小椅子还没被粉红世界占据,彼得赶紧搬起它,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他对小狗威利说:“我们离家出走吧!”然后,他就装了一些点心和小狗的饼干。还带上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当然,还有那把岌岌可危的蓝色小椅子。

离家出走,到哪去呢?

彼得走屋子,站在房子前面,把小椅子和随身细软摆在墙边:“这个地方不错。”

彼得决定去他的小椅子上坐一会,但他发现,他坐不进去了。他太大了!

晚饭后,他和爸爸一起动手,把小椅子漆成了粉红色。

作者艾兹拉 . 杰克.季兹,也许是因为有着清晰于常人的童年记忆,也许是因为他对孩子的心思格外敏感。他总能把孩子那种平淡而真实的日常体验,自然如白开水一样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平淡甚至让习惯于被动接受的读者有点摸不到头脑——为什么说放弃就放弃了?前一秒还生气的离家出走,后一秒就同意把椅子让给妹妹了?

我觉得很庆幸,《彼得的椅子》很少被书单提及。要么,也许这本书又要被当作教导老大要接纳二胎的教课书了?

这个故事虽然在情节上围绕妹妹到来而展开的,但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比起接纳,却更关乎成长。

还记得那本《最美的小熊》吗?蒂姆不愿把自己已经穿小的衣服送到慈善二手商店去,他希望永远都不要长大。

彼得对小椅子的执着,除了妹妹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不想长大的心情和对小时候经历的留恋吧。

《彼得的椅子》和《最美的小熊》的主角,看起来都是性情温顺的孩子。都很像我童年时的那些孩子。

那时候,几乎没有父母在工作之余学习育儿知识,大多父母也都不会战战兢兢的,生怕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

那时候的孩子,没有那么多自主权,更没有人刻意培养我们的自主决策能力。

父母多半不会在处理你的旧物的时候,先征求你的意见。

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没长成丧失决策能力的废人。

那个时候,多数父母,会在你内心已经翻江倒海之时,像彼得的父母一样毫无察觉。

你觉得受到了委屈,不受认可,你决定离家出走。

然后,你走出家门,看到蚂蚁搬着面包渣,排着队往洞里送。

看完,你觉得饿了,然后就回家吃饭了。

虽然我们中的大部分都显得比现在的孩子更温顺、更没个性,可能也没什么人关注我们是否有个性。不过也正因为更少的关注和培养我们也显得更加灵动和自由。

正是这份自由带来了情绪消化上的自主,也带来了转变能力的自主nayike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