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做新闻读后感精选

做新闻读后感精选

《做新闻》是一本由Gaye Tuchman(盖伊-塔奇曼)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8年8月,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新闻》读后感(一):关于翻译

这本书原著当然是响当当的经典,不用说。

但就因为原著是经典,我们对中译本就更苛刻一点,可是,坦白说,由麻争旗和其他两位合译的中译本,实在是比较粗糙。

原著的引言,中译本直接剔掉未译。

方法论部分,Tuchman讲到field sites,明明就是“田野调查的地点”,中译本翻译为“场地数据”。一看就是对质化研究毫无了解。

其他没有对照,但单凭这几处,这个译本就可靠不到哪里去。

可惜。

《做新闻》读后感(二):《做新闻》简评(二)

《做新闻》这本书,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从始至终本书贯彻的一个观点就是“新闻是框架”。但是,如果没有框架,新闻怎么做呢?毋庸置疑,框架确实给了新闻工作一种界定,一种约束,新闻框架不仅产生意义而且限制意义,它对新闻工作的每一步都做了规定,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围绕框架进行,类似于一种流程化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新闻。如果没有了这个框架,那么新闻的一切规则或许可以重建,但效果未必就比框架好。一个机构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运转,如果没有框架,新闻如何生产很难说清。

塔奇曼这本书的立场是否对新闻专业主义提出质疑?新闻专业主义下,新闻工作的基础是传统的收集和传播信息的方法,而不是把这些方法作为集体的人类事业去考虑,那么,新闻报道是否有必要和必然的公正性就值得怀疑。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客观公正”也会受到质疑。塔奇曼认为,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结构的,新闻报道也依据社会中的判定。新闻行业的准则就是社会准则的反映。所以,不管新闻工作者怎样努力,社会固有的准则和结构不可改变,那么新闻专业主义反映客观现实也是一个不可能的命题。然而,我们的社会仍然需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无法从根本上对新闻的选择倾向有所改变,但对新闻的真实和公正起到量上的影响还是可以的。

《做新闻》读后感(三):新闻专业主义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塔奇曼《制作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评述

关于媒介生产研究的入手点,按照迈克尔舒德森的分类,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学、组织生产、文化的观点三个层面。塔奇曼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讨论则主要涉及前两个层面。不过,考虑到书中的这些论述很琐碎,要用塔奇曼的观点对专业主义下一个定义恐怕并非易事。 塔奇曼主要在第四章和第八章提到新闻专业主义。第四章主要讲的是运用原材料时的灵活性,偏重技能层面。与我今天要说的主题关系不大,故舍去。第八章中,塔奇曼讲的新闻专业主义,更多的是一种职业规范,像是护身符,给记者自己带来极大满足,也证明日常工作合理性。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不足,其实大致可以归结到以下几点: 塔奇曼引用舒德森关于新闻客观性表现的社会史研究,说明专业性成长过程中,自由市场的社会规则主张所有的私人个体都有权购买公共的知识产品,而所有的个体行为都符合各自的利益。这实际上让原来被认为是公共产品的东西逐渐合法地转化成为私人服务的工具。比如律师和新闻。直到19世纪中期,美国国家对资本干预加大,国家和私人企业、个体幸福密切联系,公众与私人界限终于不复存在。 而新闻依然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并不声张公众与私人差别的变化,其实掩盖了作为重要服务机构的身份。能决定让一个事件不予见报的权力,体现的就是新闻的权力。(我是这样理解这个公私混淆,国家的干预其实包括进一步保护私人财产,掌握生产公共产品的报纸业主就无形中有了更大的权力)。 另外,专业主义其实限制了激进思想向新闻消费者的传播,实际上也限制了人们充分利用媒体的自由,最终限制了人们的知情权。 那么关于新闻能否实现客观性的问题呢?很明显是不能的。理论依据是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里已经提到过,知识的生产与知识主体的环境和地位密切相关。曼海姆给出的解决之道是构想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阶层,但明显知识分子其实也是不能没有依托的。所以问题就不是如何去最大程度地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主张的客观性,而是要选择什么样立场的问题。

《做新闻》读后感(四):可以轻松阅读,仔细思考的一本书

每次读书都习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完成,所以黄旦老师的导读一下子给我绊了跟头,戈夫曼的框架理论、舒茨的现象社会学、自然态度、加芬克尔的索引性和自反性,罗杰斯、胡塞尔、米德、施拉姆、吉特林、吉登斯、曼海姆、齐美尔、米尔斯、福柯、帕森斯,能想到的名字,基本都出现在这篇导读中,写的大气,二十多页的导读,耗费了我n久的时间。所以我有些迷茫了,这本书这么难读,特别是像我这种理论盲者。于是来到豆瓣,看到第一篇评论的阅读建议。(引用一下)

如果您有一星期的时间,请您细读;

如果您有一天的时间,请您细读黄旦先生的导读;

如果您只有半天时间,请您读完第一章至第五章;

如果您真的只能抽出两个小时,请您细读第九章、第十章;

好吧,您是打酱油的,您只有半个钟头是吧?请您细读第十章《新闻是知识》最后一节《作为社会现状再生产的新闻:小结》。

我想,既然这样,接下来读九、十章,发现这两章像是对导读的扩展,理论性依旧较强,但毕竟解说的详细了些。对于新闻框架形成的理论探讨阐释了如何用理论框架解读新闻框架。对新闻本质的讨论,让新闻这一社会现象更加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我搞定了这两章,回到第一章,才发现,上当了,第一到七章,完全可以很轻松的读下来。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虽然也穿插了一些理论探讨,不过相对纯粹的理论评述,要易读多了。

作者先利用5章的内容,仔细探讨了报刊框架的形成过程,记者获取信息的空间、时间、专业精神、信息源,作者通过实例解释以上内容的作用过程。接下来用一章的内容讨论了电视新闻的表达框架,然后针对妇女运动这一个案进行了分析。

在这里,我的建议,黄旦老师的导读,要仔细读,但不是最开始,而是在最后,1—7可以快读了解,8—9认真分析,最后回顾:新闻与社会现实。

《做新闻》读后感(五):写不下了

我们需要对专业主义提出质疑。塔奇曼指出的“事实真实是一种神话”,是应该被思考的。从解释派的角度来看,新闻有着预设的框架,“凭借政治结构又再生产政治结构”。

塔奇曼在后面三章进一步指出,新闻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是一种知识,而知识就是权力,媒介专业主义会对社会机构加以合法化。

应当注意的是,塔奇曼是从媒介社会学的这种取向出发:关注媒介组织和个人,而不是联系政治经济结构。由此,事实真实是一种意识形态,专业主义也只不过是对国家加以合法化的说法,应该更适用于20世纪至今的美国媒体。

如她所言,20世纪美国媒体的麻木,在于媒体本身也成了大企业,维护社会合法性关乎自身利益。这也可以从文化霸权的角度谈。

而在另一个地方,正如李金铨指出的,专业主义倒可以作为反抗的手段。即便这只是弱者的反抗,危险又隐蔽的反抗。

有专业主义而维护国家合法化,就会变成纽时;没有专业主义而维护国家合法化,就会变成人日。

不从合法化的角度而从媒体一直以来宣扬的“新闻理想”来看,“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是传统的收集和传播信息的方法,而不是把这些方法作为集体的人类事业去考虑”,那么声称提供信息的媒体也应当受到公正性的质疑,比如财新。

这本书前面6章很无聊,第七章讲女权运动倒挺有意思,对有着女权主义者和准记者双重身份的人来说有新发现。

塔奇曼认为,新闻和社会运动的节奏是冲突的,举的例子是有些记者关注点偏了,报道成了花边新闻。这样的例子是有的,冲突也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专业主义/新闻要素对社会运动的冲突,而宣传对社运是必不可缺的。至于专业主义也可以作为宣传的一种策略,还可以再探讨,比如最近南边的事,相对秉持专业主义的一些当地媒体有着很出色的表现。

此外,值得反思的是,媒体任命的发言人也是有相当社会地位的,比如畅销书作家,她们赞成的是改革而不是激进思想。记者在报道过程中也很容易受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变成理客中,比如为了平衡而质疑女权活动者。再比如带有女权色彩的很多新闻目前来说还是不够有新闻价值的,说明专业主义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还是需要更坚定自己的立场,对我来说就是加深女权理论素养,让我在专业主义和女权运动里选我肯定是选后者的。问题是,记者个人能反抗维护机构利益的专业主义吗?人生好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