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读后感100字

《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是一本由(美)霍妮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读后感(一):聆听大师的声音

内容基于异常心理,用类化的神经症理论,延伸到边界更为宽泛的人格/人性领域探索。

赞叹老弗后精神分析家们一脉相承的细致,霍尼眼毒、口利、心慈,独辟一枝,理当领略。

ps.感觉本书在锦绣六卷本中相对易读,又集理论大成,力荐!

《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读后感(二):神经症是什么

今年初次接触神经症这个词的时候,我看了很多围绕这个词的描述。但我始终很难和别人解释,大概是因为我没有理解神经症到底是啥,导致这一系列外在特征里的内核是什么。

现在我也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但我逐渐有越来越多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可能是什么。

神经症是一种真实自我与想象自我间的失调。

它来源于想象的自我过高,过于追求完美;或是能力不足,以当下能力还不足以以实现想象中的自我。

患有神经症的人,会因为真实与想象间存在冲突而产生较高的焦虑,试图快速消除冲突。因而会根据自己的惯常应对模式,选取自负、自卑或逃避的反应,来短暂使真实与想象达到统一。自负者会突出理想自我;自卑者选择认同被压抑的自我;而逃避型选择退出冲突,成为旁观者。

但这样的解决方式是暂时的,当面具被撕下,人们就不得不再次面对现实与想象的冲突。只有直面自我,从真实上提升自我,才能消除两者间的割裂撕扯,达到平衡。

那么神经症是不是说明了,当一个人想实现某个和自身改变有关的愿望,越急越怕越想偷懒越求而不得:)

所以,神经症其实不用过分强调,也不用刻意解决。这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出现了也并不代表自己身患重病。

随着人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地专注于自我提升,这个症状自然就会消解。

《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读后感(三):在冲突中成长

《我们内心的冲突》带我认识了卡伦霍尼和他的冲突理论。《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则是教给我面对冲突的方法。之前一直觉得精神分析是一个奇妙且有意义的领域,尝试很多次读弗洛伊德的作品。但他的部分理论让我很难产生共鸣,比如恋母情节,比如原始的性冲动。但读卡伦霍尼时经常会有“我就是这样的”想法,读完后会知道原来自己不是一个人。

卡伦总结每个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冲动,或多或少。隐藏其后的是通过凌驾于他人之上而击败和侮辱他人的需求。无法容忍别人的优秀,无法真正接受别人的批评,这都是追求荣誉的表现。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得到荣誉而非追求真我,受着荣誉幻象的奴役而消磨自己的生命,那么这就是悲剧的消耗。追求荣誉往往会给我们很多个“应该”,是我们内心为了维护理想化自我发出的指令。这些指令会和真我冲突,带来内耗减少精力。

卡伦还深入介绍了几种性格特质。首先是神经质自负,这类人的表现是把注意力投注在远离自身的事情上。有事会因为自己的自负被伤害到(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感情被伤害到)而产生报复行为进而维护自己的自负,进入恶性循环。之后会对伤害自负的东西失去兴趣,即便曾经很喜欢。比如一个自负的人特别擅长下五子棋,在胜利中他的自负得到满足,但有一天一个比他强的人出现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自负就会放弃这项曾经热衷的活动。这种回避行为会限制个人发展。这类人为了维护自负而把真我深深地藏在心里,逐渐不再为真是的自我感到骄傲。

自卑的人相反,他们很容易在心里进行各种比较,放大自己的不足,进而失去平衡。这类人往往有脆弱的社交关系,因为一段交往随着逐渐深入会产生很多刺激自卑者敏感点的东西。这类人向往成功,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因此很容易从他人身上学到陋习。

第三类是自我疏离。是最绝望的一种特质,这类人从字面上理解是和真我完全疏离,喜欢自己“应该”喜欢的东西,讨厌自己“应该”讨厌的东西。真实的自我被完完全全隐藏起来,追求荣誉的整个驱力就是这样,把自己塑造成不是他自己原本形象的行为。

第四类是自恋,有这种特质的人和自负的人一样不喜欢持久的努力,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擅长做某事,并且认为通过努力才会做某事是对自己的羞辱。不同的是,这类人要更摇摆不定,讨厌注重细节。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是统筹全局的计划者,具体的工作应该交给别人去做。

除了这些特质霍尼还讲了扩张型,自谦型和放弃型冲突的解决方法。扩张型的人喜欢控制感,自谦型的人无法摆脱爱的吸引力,放弃型的人追求所谓的自由。每个人身上可能会多种特质多种冲突并存。但解决的方法核心很统一,那就是让患者认识到真我,接纳真我,释放真我。冲突是因为真我和“应该”在打架,如果放弃应该遵从真我会带来平静和幸福。

道理都懂,可惜真的做到很难。每天把stay real,follow your heart挂在嘴边的人但能真正做到的并不多。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关系渐渐把人类逼上绝路,虽然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自杀率也越来越高。或许以后人类灭绝不是身体因为身体原因,而是心理上疾病。卡伦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活在冲突中的人,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现实如此,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成长的愿望。

《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读后感(四):社会竞争的心理分析

《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深入透彻地分析了这样一种竞争性人格: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对于一切外在价值的雄心勃勃、永无止境地追寻荣誉、永不满足地自我要求,却从来不曾接近内心,不曾体会真实的快乐。

从儿童时期开始,由于父母养育和回应的缺陷,以及其他种种不利于成长的外在条件,这种“神经症人格”的根源——“基本焦虑”便形成了。儿童没有得到适宜的回应,无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不能正常地与他人互动,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外在世界充满恐惧、焦虑和无助,他不得不发展出一套病态的应对方式:妥协、反叛或逃避,以及不可避免的自卑感。而面对着充满竞争和攀比的社会,他必须是胜利的,因而他只能发展出一个虚假的理想化自我来掩饰自卑,宣称自己的胜利,而真实的自我则被疏离、蔑视和贬低。他用虚假的理想自我代替真我,无法感受自我,无法整合自我,置身于自己之外。他只有强迫性而没有自主性,没有自发的情感、愿望、思想和信仰,也没有指引自己的能力,他的内心“空无一物”,在虚构中生活。

而自我理想化包含了普遍的自我美化,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并最终发展为追求荣誉。他追求绝对的完美,容不得半点偏差。他拥有远大的雄心,追求所有的成功和胜利,重要的是成功本身而不是具体的成功在哪一方面,然而成功永远是相对的,这也就意味着他爬上一座山峰之后就必然会马上继续攀登另一座更高的,而无法得到任何的休息和快乐。他幻想着用胜利来报复曾经蔑视他、挫败他的人们,让他们屈服于自己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带有非自发的强迫性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性。神经症人格受到专制的“应该”力量的驱使,而不顾现实的可能性。他感到自己是万物的尺度,衡量着一切的完美,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武断地对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进行预测。他对一切现实和想象的批评、要求和限制极为敏感,无法容忍他人玷污自己的完美无瑕,在这些强迫的情绪中他感到精疲力竭。

神经症人格的病态自负依赖于他的外在价值:名望、金钱、天赋、能力和特权,这成为他所追求的一切,并完全忽视了内在价值,因为他根本无法感受内心。他不欣赏仅仅有努力而没有成功的人,在他看来竞争的结果高于一切,而过程和手段则毫无价值。他的一切能量都用于维护自负,甚至失败后仍然有可能继续追求,并梦想用成功报复当初看轻他的人们。当然,他也有可能退缩、逃避和否认,避免自负的受挫。而另一方面,他又是自恨和自卑的,因为自负系统和真实自我形成了中枢内在冲突。他的理想自我憎恨不完美的真实自我,压制真我的欲望。这种自恨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对自我的严酷要求、自我谴责、自我轻蔑、自我折磨、自我痛苦,甚至自我毁灭。他禁止自己的享乐欲望,压制真我的希望,用“应该”牢牢束缚住自己。这种自恨成为实现理想化自我的驱动力。

竞争性在扩张型的神经症人格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自以为是,企图控制一切,从而主宰生活,克服恐惧。他们充满怨恨、怀疑、冷漠和敌意,吹毛求疵,难以满足。在工作中,扩张型人总是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不接受任何批评和建议。其中,自恋型人兴趣分散,无法坚持,摇摆不定,厌恶处理细节;完美主义者工作按部就班,过于沉迷细节,要求毫厘不差;自负报复型人则是竞争性最为突出的,他们善于投机,有周详的计划,对工作不知疲倦,只是为了实现种种外在价值:他人眼中的胜利、成功、荣誉和富有。

这样的神经症人格在社会竞争文化中达到了完美的协调一致,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态,而这样的人也往往能得到鼓励竞争的社会的荣誉和称赞。但他自己对内心的疏离毕竟会带来恶果,即便取得成功,短暂的兴奋过后会是永无止境的竞争欲望和空虚,内在的匮乏使他无法感受生活中真正的幸福。他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追求是什么,也没有自发的情感和信仰,而是在竞争中逐渐被掏空。

《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读后感(五):前三章省流版

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书名翻译的是“神经症”,但其实正如书中讲的,这儿的“神经症”不是指医学上被诊断的学名,而是一系列的或大或小的表现。然后碍于翻译后的文字好生涩,去年11月份的时候我只能读完前三章,昨天买了纸质书,又重读,依旧只能读完前三章,不过已经非常非常受用了。说说我的理解。

前三章讲述了,一个孩子在缺少爱又充满指责的成长环境中,成长逐步偏离轨道后产生的表现。分别是产生了理想化自我、对外界提出要求以及被「应该」困住。

在成长中没有被爱又频繁被指责,人会丢掉真实的自我,会变得无法拥有自我感受与想法。被不安全感包裹着的他,会带着敌意看待世界,虽然一个人不会感受到软弱,但是与他人比较时就会缺少重要性,这也就无法获得发展自信的机会,而焦虑会让他极需自信,以致于寻找了自信的代替物——理想化自我。想象力发挥作用,产生的理想化自我会满足他所有严格的需求,这其实也意味着他放弃真实的自我,而全身心投入理想化自我,于是安全感(认同感)成为首要,自我情感与想法自然也就被忽略了。但是你我都清楚,健康的发展就是朝着真实自我去发展的。

不过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明显,甚至有助于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理想化自我会给个体带来雄心,成为获得外在成功的驱动力。但是这种成功的获得并不会给他带来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快乐,甚至会被报复心驱动,想通过成功来羞辱打击他人,这种非胜利就失败的思维会强迫个体追逐“我必须,否则就会…”,而不是“我想要”,“我想要”是自发性的,“我必须”是强迫性的,虽然产生的结果可能一样,但实现后的心理和满足感大不相同,那在两者眼里的成功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后者并不会满足于此,他对循序渐进的努力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承认人类的局限性,对荣誉最偏激的追求就正如第八号当铺中,通过出卖自己的灵魂(放弃自我)来获得无限权利和荣誉。

这种现象在个体身上误入歧途后产生对荣誉的追求,副作用并不明显,但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不切实际,那他在其他方面也不会实事求是。这也就产生了第二章提到的:「要求」。

虽然说想象无限,但毕竟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还是会感受到现实自我与理想化自我并不相符,个体会感受到困惑和痛苦,但因缺乏自信和对认同感的需要,会让理想化自我变成了绝对必要的存在,他会认为世界出现了问题,他对外部提出了要求,别人也要理想化看待他。如果不能,他就会产生不公平,他认为自己是个例外,生活应当容易且无痛苦;如果不能,他会产生挫败和愤怒。

这些要求是不现实的;这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这和孩子气不同,孩子是因为还未发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才会以自我为中心;这是认为自己不用努力就能拥有或者拒绝一切的;这是具有报复性的,是以好斗的方式提出来的,这与过去的创伤有关。这些要求在个体眼里,实现即是胜利,否则就是失败,不难推测个体有着极强的优越感。

因此他的应激行为就是第一不计后果做事,甚至美化成勇敢和自信;第二过分谨慎,自己的要求无法被满足,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第三强烈的妒忌,“为什么不该是我”,“为什么我只有困难”…

第三章是细化了要求部分,讲述的是「应该」的暴政,个人对自我和他人都有着无数的「应该」要求,自我厌恶和自我憎恨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这也解释了暴食等行为的深层原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