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消费者发现与主体性缺席读后感摘抄

《消费者发现与主体性缺席》是一本由蔡勇著作,39.00元出版的2008-9图书,本书定价:211,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费者发现与主体性缺席》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对于想从整体上来把握广告理论的人来说,作者的视角不错;

从消费者闪现、消费者发现、消费者本位、以及主体性的一再缺席为论述线索,对于广告史的叙述简单且重点突出;

关键在于夹叙夹议,用一种哲学的视角对广告史的发展进行评述与回应,有思考性。

PS: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

《消费者发现与主体性缺席》读后感(二):读书笔记1

自己做广告有一段时间了,选择一本看上去很学术性的作品看看,首先是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的检验。

其次是希望能看到更多不同的东西

选择这本书的目的是是因为它的名字吸引了我,但愿内容不要让我失望

《消费者发现与主体性缺席》读后感(三):《消费者发现与主体性缺失—现代广告理论及运用史评》笔记

《消费者发现与主体性缺失—现代广告理论及运用史评》

(蔡勇)

序言

我们的得意之作是为了炫耀我们自己,还是为消费者创作的?(1)

引言

第1章 产品/广告本位及消费者的闪现

1.1 广告主(产品)本位

萨弥尔·约翰逊博士对广告有一个著名的定义:“承诺,大大的承诺”。巴拿姆把这一反讽翻译成“人们喜欢被骗”的销售观念,并把它变成了行动。(13)

“前理论”时期:卖方市场,广告主要直接提供直接的商品信息,不会从消费者角度思考。

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失业和购买力极具下降,使得生产过剩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市场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兴起和发展的。(16)

广告作为“推销术”概念的产生:

广告大师约翰·肯尼迪提出了“广告是印在纸上的推销术”的观点:广告不一定得十分漂亮和非常悦目,一般的图片和上口的诗歌都不重要,广告的内容应该像一个挨门过户的推销员对消费者所讲的那样,去讲清为什么顾客值得花钱去买某种产品。—当时“硬性推销”的范本。(16)例:

“名声就是重复”—布鲁斯·巴顿

1.2 广告本位阶段—广告大师们诞生的时代

1.2.1 科学广告的先驱:硬性推销派

阿尔伯特·拉斯克尔(Albert Lasker) :“硬推销派”广告中坚者,甚至一度拒绝在广告中使用插画。

克劳德·霍普金斯: 广告人员应该从“一位典型的男人和女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人对你销售的东西特别的感兴趣”;“先发制人”;邮购广告测试;《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

1.2.2 艺术广告的嫌的先驱:软性推销派

雷蒙·罗必凯(Raymond Rubican) : 杨·罗必凯创始人;“广告诉诸消费者的感情或感觉”。

麦克马斯(Theodore Mac Manus) : 被誉为“情感氛围风格广告文案的霍普金斯”。

软硬两个推销派的广告主张持续了20年左右,直到USP理论出现。

1.2.3 独特销售主张: USP (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罗瑟·瑞夫斯:《实效广告》提出了USP主张;M&M “只融于口,不融于手”

1.2.4 早期的“创意”概念和科学派旗手—大卫·奥格威

大卫·奥格威把霍普金斯尊为其精神导师。(21)

奥格威认为广告是科学而不是艺术。—真正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你广告的是它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形式。(35)

奥格威把创意的哲学建立在广告是科学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认为广告创意必须来自科学的调查研究,而不是个人的随意想象。(36)

“给你的品牌一张头等票,终生都会得到报酬”—奥格威(38)

1.2.5 艺术派代表威廉·伯恩巴克理论

伯恩巴克:视艺术为广告的本质;ROI理论;DDBO; 大众甲壳虫"Think small"

1.2.6 走向折中:李奥·贝娜 和“产品的戏剧性”

李奥贝纳不主张创意的想法天马行空,他认为商品里面本身就包含着“与生俱来的戏剧性”;万宝路香烟广告得转型。

总结:广告表现的几个派别:

第2章 消费者的发现

2.1 第一次整合: 4P

市场学在以哈佛为首的几个机构里诞生,最早是以推销和销售促进作为自己研究的焦点的。(52)

市场不仅是生产过程的终点,而且应当成为生产过程的起点。—《市场学原理》(53)

哈佛大学教授E.Jreome MacCarthy 提出了4P

菲利普·科特勒整合4P战术

第一次整合消费者本位阶段广告在生产和消费中的位置:

4C:

Consumer needs & wants

Cost to Consumer

Convenience

Communication

(4P是销售方角度的组合,4C是购买者角度的组合)

随着4P理论的提出,广告由一个主角退为一个配角,即它需要与其它3P配合,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价值。

2.2 消费者研究的两种范式

第一种:定量研究(实证主义)

第二种: 定性研究(解释主义)

深度访谈(Depth Interviews)

小组集中法(Focus Group)

隐喻分析(Metaphor Analysis)

拼图分析(Collage Research)

投射技术(Projective)

第三种:将两者结合

2.3 消费细分者Market Segmentation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者不能给创造细分市场,营销者的任务是辨别细分市场

与大众化营销(Mass Marketing)对应的是微观营销(Micro Marketing)—“细分”为主导概念

微观营销的三个层次:补缺、本地化营销、个别化营销

2.4 补充

大营销(Mega-marketing) : 进入一个封闭市场需要采用的方法,是进行经济、心理、政治和公共关系技能的战略调整,以获得各方的战略支持。(71)

第3章 消费者本位

3.1 品牌形象

大卫·奥格威留给广告界的三大遗产:创意的概念、科学的广告和品牌形象。(74)

“最终决定品牌市场地位的是品牌总体上的性格,而不是产品间微不足道的差异”—奥格威(75)

美国精信广告公司强调品牌的Personality(奥格威讲的还是Character), 将品牌人格化,追求消费者和品牌的“共通感”。(76)

大卫·阿克(David Aaker) :《品牌经营》;品牌关系理论—“品牌即关系,关系即价值”;《管理品牌资产》(品牌资产理论);《创造强势品牌》(品牌识别理论)

品牌理论的演化和累进:

品牌形象提出后的近30年里,品牌(Branding)概念正式诞生,消费者的感受进一步受到广告人的重视。

4P极易被模仿,唯有“品牌形象”这一软性资产能为企业所占有。

3.2 企业形象(CIS)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包括:

理念识别MI (Mind Identity) - 企业独具特色的经验理念(企业价值观等)

行为识别BI (Behavior Identity) - 企业实践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

视觉识别VI (Visual Identity) - 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

3.3 定位

里斯&特劳特《定位》

企业不以自己为出发点,而要以顾客的心智状态为出发点

对每类产品而言,在消费者的大脑中都存在一个阶梯,这个梯子一般在7层以下。(99)

《定位》:消费者请注意

《新定位》:请注意消费者

菲利普·科特勒表示:4P之前应该还有一个P—Positioning (定位影响到后面的4个P)

定位的思想还被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M.E.Porter)吸收,发展为战略定位,因而超出了营销的范畴,而进入企业战略层面。(103)

第4章 第二次整合:IMC的全方位沟通

1992年 舒尔茨(Don E.Schultz) 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MC:“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

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

舒尔茨又提出了5R理论

广告不是站在广告主后面的Promotion, 而是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的Marketing Communication (113)

现代广告的理念是—广告即营销传播(113)

IMC的核心—一致性

恒美广告公司的CEO瑞恩·哈特主张“用媒体概念来主导创意概念。(我觉得现在的环境下也应该是这样的)

舒尔茨认为“每个接触点都是传播工具”(关键时刻)(124)

企业如何在如此多的“消费者-品牌”接触点上保持所有信息的一致性成为迫切的问题。(129)

“信息一致,可以让一个平淡无奇的创意变得强而有力”—汤姆·邓肯(129)

“一致性”层级:

消费者的品牌认同阶梯

营销传播要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营销传播策略。(132)

“一致性”还意味着品牌“说”、“做”和“确认”(自己的体验和他人的口碑)的一致性。(133)

数据库(Database)是整合营销的核心。(134)

AP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IMC的“过分理性”

第5章 主体性的一再缺失

5.1 主体性缺席:广告的后现代批判

广告的操纵,使消费者成了主体意识和批判能力极低的的“单面人”(145)

任何物体的使用在其文化背景的规定下,都是具有符号意义的。—“把消费者整合到一张充满复杂的社火身份和符号意义的大网里”(147)

观众既被构建为客体又被构建为主体,既是物又是上帝,于是便面临着主体位置的不可能性,即主体根本上无实质性。(149)

5.2 艺术没落与文化创造:广告理论的后现代批判

5.2.1 对科学广告理论的批判:主体性丧失

早期霍普金斯的“科学广告”还将消费者作为“一个典型的男人和女人”来思考,后期的消费者研究则完全把消费者肢解了。(149)

VALS: 价值和生活方式系统(Values and Lifestyle System),将消费者分为:实际行动者、满足者、信仰者、成就者、奋斗者、体验者、创造者、挣扎者、体验者

“科学广告”研究把消费者分类,即放进一个又一个的小格子,进行操作。

人们在广告商所勾画的生活图景的诱惑或压力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模式”。从而,使他们丧失了按照个人意愿规划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人根本就无“主体性”可言。(155)

5.2.2 对艺术广告理论的批判:艺术的没落

我们这个时代的钱“唯情广告”或“艺术广告”,大都是建立在蒙太奇(Montage)手法上的。

广告视觉表现的四种模式:因果、对比、类比、概括(158)

广告艺术家的创造能力被抹杀了,所谓创意不过是在模式框套里的模仿和偶尔为之的花样翻新。(158)

广告毁了艺术

5.2.3 对USP和“细分”等综合理论的批判:神话制造

USP的人工痕迹被“细分”科学和情景戏剧手法掩盖或抹去的时刻,使得产品和一些意向的联系(如钻石代表永恒的爱情)就好像古已有之,自然而然地存在一样。(164)

5.3 消费者的不断发现与主体性的一再缺席

我把广告思想发展的过程总结为这样一个过程,即消费者不断被发现而人的主体性一再被忽略的过程。(165)

AP制的成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营销者只有忘记品牌,放弃自我,才有可能把消费者回归到人的位置,才有可能祛除他们眼前那个棱镜,看到作为生活和需要主体—而不是被制造出来的被动的消费者—人。(170)

第6章 我理想中的广告理论

形而上是理论

形而下是事实

6.1 广告理论研究的四个视角

广告研究的实用学派(内部):来自营销研究领域、传播学领域、心理学领域

广告研究的批判学派(外部):社会学家

科学两字所包含的内核是合理(174)

广告研究的四个视角和两个领域:

批判学派呼吁广告应该“引导消费”,即广告应当真实地介绍产品,引导人们合理的消费观,而不是盲目消费、炫耀消费。(177)

6.2 融合的界面:介入与超越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需要握手言和、取长补短。

6.3 “元理论”基础、“自理论”与“间理论”

广告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缺乏学科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基础性”,不具备成为“元理论”的特点。(182)

传统广告理论认为营销学和传播学是广告学的基础,而作者认为应该把心理学和美学作为广告基础。

作者认为作为广告学元理论的心理学和美学一直被研究者们忽略了,被排除在广告理论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之外。因此,也就无法提出构建营销传播理论体系的合理方案。(186)

6.4 以心理学和美学为元理论基础的

应当把消费者作为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随时准备做出购买决策的消费者来进行关照—在自然的状态下看他们,而不仅仅是在消费行为的这个层面上研究他们。(187)

人同时是心理学上的人。也是美学上的人。这两重属性共同构成了人的本质,并且审美是更为本质的,更带有终极性。(188)

作者所构想的广告(营销传播)体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