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闸边足迹》读后感锦集

《闸边足迹》读后感锦集

《闸边足迹》是一本由[英]罗纳德·A.诺克斯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闸边足迹》读后感(一):游戏之作啊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这本,感觉比较有趣的还是附录的那个小短篇,虽然也是一看就知道的诡计(但是我居然不记得看过谁用过这个... 记忆力真差)。

本篇来说呢,确实比较公平,但是这诡计的解答... 好吧,虽然有些不厚道,但也是合理的。

人物塑造上,还算不错,出场的几个主要人物特性还都比较明显,容易区分。

语言上有些拖沓,描写的比较多,不过也可能因此文学性会好一些吧。

评分比较低是因为这解答太囧了... 我承认我能猜到事实,但猜不到细节XD

《闸边足迹》读后感(二):泰晤士河的水是白开水...

用了好长好长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看完了这本书... 看后的第一感觉就好像一个平时习惯喝可乐的人突然喝了一瓶康师傅矿泉水... 平淡 这几乎就是本书给我的全部。

之前的陆桥谋杀已经让我略微习惯了主教大人的文笔,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倒是一点儿也不吃力。至于人物描写方面,除了主角布莱顿和他的妻子以外,其他人物在我脑海中始终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作品中提到了太多的假身份假名字,甚至还有一个人匿三个人名的夸张之举,这让本来就对人物印象不深刻的读者更加云里雾里... 说实话,在人物刻画方面,这篇比陆桥谋杀差了很多。

再来说说故事的核心情节。是失踪还是谋杀,不论哪一种是作者想传达的,这其实都是想让读者在揭示谜底之前有一个自己的判断。然而个人认为文章最失败的地方其实就在这里。通篇看到最后,都还没有一种明确的判断,到底是失踪还是谋杀?既然猜谜者都还没有给出自己脑海中认为的正确答案,那么真正答案公布的时候,又怎么会有反转的效果呢?(更别奢求惊天逆转的情节了~)一杯白开水也就应运而生了...

其实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任何一篇上世纪早期的作品,都不会有令人惊艳的表现,甚至有的会让人深感失望。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吧...

《闸边足迹》读后感(三):泰晤士河与水闸

罗纳德•A•诺克斯《闸边足迹》读后

罗纳德•A•诺克斯Ronald A Knox《闸边足迹(The Footsteps At The Lock)》

------------------------

泰晤士河与水闸

------------------------

小说有着数度逆转的主体诡计布局的主线。随着章节数的递增,这条主线像小说故事的发生地泰晤士河一样持续地流淌着,在家族背景的发源肇始之后,主教大人笔下似乎为纯功利的保险动机所驱动的侦探似乎并没有躬行其嘴上所言而忽略了对被保险人之外的真相的探掘和攫捷。就像泰晤士河的潺湲所溅散起的经典英国风情,故事的主线也散发着典型的黄金时代的英式温吞之态。虽有这种温吞之态,但就像小说中无数次提到的泰晤士河水闸一样,情节的主线之上也散布着这样的小本格诡计或推理的节点,这些小诡计或推理涉及不在场证明、身份问题、密码、时刻表、现场试验等经典推理元素,虽然在现在看来每一个诡计或推理都没有足挑主梁的摄人气质,但却让主线的进行不至于太沉闷。有些推友可能对欧美式闲庭散步风格不是很感冒,不过这部小说中除了部分景物描写可能有赘言之嫌,其它部分对于我这种口味的读者来说,是很纯粹的推理,不用像品酒一般必须同时体验酒精烈度的刺激(某些小说的重口味元素)和兴奋神经的醇香(推理元素带来的快感)。

-----------------

主教与调侃

-----------------

不管是英国国教还是罗马天主教,似乎都没有磨灭诺克斯的世俗幽默感,小说中曾经不经意提到,许多人信任神父的证词,但是神父所作的判断决定是最草率的。对于小说中这种偶尔出现的角色随意之语,除了会心莞尔,对于诺克斯的其它作品有了更多的好奇。我还买了《陆桥谋杀案》,有得期待了。

--------

封面

--------

买的是新星出版社的版本,很喜欢封面的风格,简约而透出某种挑起探究欲的非故弄玄虚性的神秘感,而且在地铁上拿出来看也不会太刺激周围人的视觉而感到少许尴尬。

《闸边足迹》读后感(四):十诫之五:角色人物中绝对不可以有中国人

看完罗纳德•诺克斯的《闸边足迹》后再回过头来再看书中对诺克斯的介绍,实在是深感图书出版业真不是一个实话实说的行业。为了让图书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恨不得把一本平平庸庸的小说捧到珠穆朗玛峰上去。《闸边足迹》就是那么一本小说。或许,这部小说在推理小说的时代进程上有着其值得称道的地位,然而用如今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推理小说无论是在故事性,写作的手法,犯罪的手法,乃至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可以说是一碗温吞水。

小说的一开始坐着透露着一股气定神闲的姿态,对于背景一一交代,对于人物一一描述。仿佛是公开手头所有的资料,让读者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走进这个场景之中。总觉得闭上眼睛就能看见诺克斯的影子,我和他都身处两块幕布之后,打算仅用自己的脑细胞来开展一场解密的比赛。故事渐渐开始交代,一个人失踪,主角出场,另一个人也消失不见,线索纷杂,完全无法联系到一起。在奈哲尔消失后,力道就开始走下坡路。虽说如此,但解谜破案依旧,故事拖着脚步向前,我随着主角布莱顿在几条线索翻来覆去地咀嚼。然而,突然间,布莱顿毫无预兆地指出了那位美国业余侦探库克就是奈哲尔假扮的。看到这里,我有了一种被蒙头一棍的感觉。胡扯!这不是胡扯么?布莱顿在案件的前期见过奈哲尔一回,之后变成库克的奈哲尔整天在他身边转悠,他却没能在一开始发现出来,莫非受雇于保险公司的布莱顿的智商不到80么?之后的故事便开始一泻千里,总觉得为了拖延篇幅,奈哲尔因为心脏病进了医院,故事的正式发展要等他在医院住上几天被医生允许询问后才开始。原来狄瑞克也没死,整个故事到头来唯一死的人不过是他们的一个远方亲戚,并且还是正儿八经老死的。

故事不再多说,实在有种坑爹的感觉。不过有趣的是故事结束后介绍的罗纳德•诺克斯提出写侦探小说创作十诫。其中第五条:角色人物中绝对不可以有中国人(因为那个时代的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是有魔力的。)看到这里,我实在不晓得自己是抱有着怎样一种的心态把笑容挂到脸上去的。或者这是整本书中唯一让我觉得饶有兴趣的地方。

整本书的最后还附送了诺克斯的一部短篇小说《密室里的行者》,这个短小的故事较之前面的长篇来说要正经且紧凑的多。一来,至少有人死了。二来,密室。三来,手法算得上有趣。并且提出了一个我也不晓得回答的命题:若是一个人并不想饿死自己却不小心饿死了自己,这算得上是自杀么?

2012/3/6 23点

《闸边足迹》读后感(五):【褚盟导读】就是游戏,就看你怎么玩

就是游戏,就看你怎么玩

游戏,是孩子的专利。

很难想象,一群成功人士会把名牌西装或昂贵的金表扔在一旁,不顾形象地趴在地上拍上一下午的洋画;更加难以想象,即使把这些成功人士强摁在地上,他们会从洋画游戏中获得什么乐趣——他们失去的可能是一单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生意,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张“霸天虎”或“六面兽”的纸片——除非他们疯了。所以,游戏只是属于小孩子,因为孩子的心中可以只想着游戏,只想着洋画。未经世事的人可能会嘲笑孩子们的幼稚,但对于很多远离童年的人来说,内心的深处对于孩子们游戏心态的羡慕和向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表达清楚的。

很幸运,推理小说,《闸边足迹》,可以弥补心中的遗憾,可以带给阅读者儿时游戏般纯粹的乐趣。

罗纳德•A•诺克斯主教大人在1928年创作的《闸边足迹》是自己的第三部长篇推理小说,也是以麦尔斯•布莱顿为主角的第二部长篇作品。和其他几部小说一样,《闸边足迹》也是典型的古典本格推理的代表产品。

在那个黄金时代,推理小说这一出身并不甚“高贵”的类型文学,已经拥有了不同于其他任何类型作品的特质,一种最特立独行,最富有智慧的特质——游戏性。不要自作聪明把推理小说中的诡计代入现实里,我倒不是担心会给警方添麻烦,而是担心代入者会“偷鸡不成蚀把米”。现实中的犯罪,最关键的在于犯罪动机。如果所有的调查都指向同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必然会是真凶。至于抓捕过程,则通常成为了侦破最困难的环节;而在推理小说中,所有犯罪的核心在于凶手的手法,即凶手给侦探、作者给读者提出的谜题。相比现实中拭去指纹、擦掉脚印的“猫伶狗俐”,小说中的凶手可谓聪明得无以复加。密室、不在场证明、足迹消失……一个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诡计几乎让阅读者忽略了基本的是非观念,为凶手的智慧所折服。

可以说,推理小说生存的基本因素便是解谜的乐趣。诡异的气氛、恐怖的环境、血腥的凶杀、泯灭的正义等等这些是否令每位阅读者满意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谜题足够精彩,只要解谜的游戏足够好玩,那么恭喜,这就是一本出色的推理小说。比如诺克斯的《闸边足迹》。

游戏之前的孩子总会格外单纯而认真地强调游戏规则。“不许用嘴吹洋画”、“每人只有三条命”、“剪刀管布,布管石头,石头管剪刀”……真正的游戏就是这样,规则都在明处。只有远离成年人的诸多“潜规则”之后,游戏本身无穷的魅力才会彻底地释放出来。诺克斯制定的“十诫”是这样,他的《闸边足迹》更是这样。

没有人会在二十一世纪写出《闸边足迹》这样的书,因为用现在的视角和阅读节奏审视,这部书太“慢”了。书的开始不厌其烦地叙述着一个家族的微妙关系:老人故去;大笔遗产;两个继承人;如果一个死了,那么另一个……随着故事的展开,诺克斯把每个细节都掰开揉碎,说得一清二楚,似乎把阅读者当成了三岁孩童。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很多东西要么说得更“添油加醋”、“无病呻吟”一些;要么就根本用不着说。

其实诺克斯这么做的原因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游戏,就看你怎么玩。黄金时代的作品注重公平至上,作者拥有超强的自信心和自律性。他们热衷于和所有阅读者进行一场智力游戏,他们喜欢享受一个人战胜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乐趣。因此,这些天才作者不屑于使用“旁门左道”,他们会反复向所有人介绍“规则”,向所有人铺陈线索,然后用智慧击败所有企图提前破解真相的人。这样,游戏的胜利才有含金量。而有关胜利含金量的事情,创作者是不会轻视的。

这就是黄金时代推理小说的特质:公平的设置、游戏的过程、智慧的对决。所以,我们不应该对这种与现代节奏略有出入的故事有所不满。相反,我们应该感谢诺克斯,感谢他用《闸边足迹》给我们带来了童年游戏般最纯粹的快乐。

麦尔斯•布莱顿:游戏中的超级玛利

既然就是游戏,那么当然少不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游戏主人公。于是,我们见到了诺克斯神父大人笔下的侦探麦尔斯•布莱顿。

诺克斯在1925年创作第一部推理小说《陆桥谋杀案》时,并没有安排侦探出场。不,准确地说,是没有安排福尔摩斯式的“有用”侦探出场。《陆桥谋杀案》中一共有四位自称侦探的人登场,可推理最终的结果却有损侦探的职业形象。但想到《陆桥谋杀案》本来就是诺克斯的游戏之作,这样的处理也就可以理解了。

令诺克斯本人都始料未及的是,《陆桥谋杀案》得到了空前的好评。受此鼓舞,诺克斯开始“正式”创作起了推理小说。既然如此,设立一位“货真价实”、不给同行丢人现眼的侦探就势在必行。于是,在1927年诺克斯的第二部推理作品《三个水龙头》中,麦尔斯•布莱顿侦探登场了。而在1928年的《闸边足迹》中,布莱顿的事业达到了巅峰。

英国绅士麦尔斯•布莱顿是一位私家侦探,经常受雇于一家保险公司,调查与投保人相关的离奇事件。这家保险公司名为“难以形容”,所以遇到的麻烦也就理所当然地数不胜数。为了保证公司不花一分冤枉钱,布莱顿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当然,他从来没有令公司高层失望。

麦尔斯•布莱顿有所有优秀侦探共同的优点:头脑聪明、直觉敏锐、沉着冷静、身体健康。除了这些,他还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他很幽默,懂得使用幽默换取自己想要的线索;他很有运气,总是能在看似偶然的经历中发现解谜的关键;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位得力助手——妻子安吉拉——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这位天使总能给丈夫以最必要的帮助,然后远远地站在光环之外,开心地看着功成名就的丈夫。由此几点,麦尔斯•布兰顿想不在推理历史上名垂千古,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布莱顿作为推理游戏的主人公,很容易让我联想起又一个儿时的经典游戏——超级玛利。神通广大、身手矫健、幽默搞笑、总能化险为夷,还有一位与之息息相关的美丽女士——但布莱顿比超级玛利更幸福,他不必犯险去拯救这位女士,相反,这位女士总能给予他最大的帮助。可以说,布莱顿出现在《闸边足迹》中,出现在诺克斯式的推理小说中,就像任天堂开发了超级玛利一样,根本就是天作之合。

在《闸边足迹》之后,诺克斯又创作了《筒仓陈尸》、《死亡依旧》、《双重反间》等作品,麦尔斯•布莱顿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